天天看点

《玛丽和马克思》:两个孤独的灵魂碰撞出温情的火花

作者:无物永驻

影片《玛丽和马克思》是由澳大利亚导演亚当·艾略特花费5年的时间完成的一部黏土动画。影片取材于他的真实经历,通过讲述居住在墨尔本的8岁小女孩玛丽和居住在美国的44岁的马克思,两个同样孤独、同样有缺陷的个体跨越两个大洲,持续通信20年的故事,带领我们进入一场有关孤独、有关友情、有关成长、有关接纳、有关和解……的旅程。

《玛丽和马克思》:两个孤独的灵魂碰撞出温情的火花

感谢上帝,我们可以选择朋友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即便岛与岛之间离得再近也无法连成一片陆地,无尽的孤独像漫无边际的海水将我们牢牢围困。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在岛与岛之间架构桥梁,连接彼此,共同抵御孤独和寒冷。就像影片中的玛丽和马克思,用一封又一封跨越两个大洲的信件,沟通、陪伴着彼此,安慰、鼓舞着彼此,互为彼此灰暗、冰冷世界里温暖而绚烂的火光。

玛丽,一个居住在墨尔本的8岁女孩。她的妈妈是个爱小偷小摸的沉迷烟酒的女人,爸爸是个爱好鸟类标本、加工茶叶袋40年的沉闷工人,于他们而言,玛丽的出生只是一个意外。很不幸,玛丽没有得到应有的来自父母的关爱与重视,她从小便生活在缺爱的环境里。父母的漠视与冷淡使玛丽极度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她额头上的褐色胎记更是加重了她的自卑和孤独。玛丽渴望拥有朋友,但她只有一只公鸡与她做伴。

《玛丽和马克思》:两个孤独的灵魂碰撞出温情的火花

马克思,一个居住在纽约的44岁的犹太人,他和玛丽有着相同爱好,喜欢巧克力、喜欢动画片《诺布莱一家》。他肥胖、患有亚斯伯格综合症(一种泛自闭症障碍),其特点是渴望和别人交往,但又不知如何交往;无法理解文字字面之外的意思,比如看到“take a seat”的标识,会按照字面意思拿走一把椅子;有强迫症,比如买彩票时固定买相同的号码,买的金鱼也都是一样的;对面部表情不敏感,需要依靠一本“表情小书”来辨认他人的情绪;循规蹈矩,易于焦虑,过分敏感;喜欢暴饮暴食;不喜欢人群、亮光、噪音和臭味。他有三个愿望,分别是拥有吃不完的巧克力、拥有一套诺布莱玩偶以及拥有一个真正的朋友。

《玛丽和马克思》:两个孤独的灵魂碰撞出温情的火花

导演亚当·艾略特曾经说过:“我的所有角色都是不完美的,因为我坚信,所有人都是有瑕疵和缺陷的。只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这些隐藏起来了。我的想法就是把这些缺陷展示出来,并且为人们的不完美、不纯粹的东西鼓掌。”

玛丽和马克思都是有缺陷、不完美的人,但他们同样渴望朋友,同样真诚善良。玛丽在信中向马克思真诚地坦露自己的缺陷后,马克思不仅不介意她的褐色胎记,还安慰玛丽并教玛丽如何回击他人对她胎记的嘲笑,告诉玛丽无论如何“love yourself first”;马克思会耐心地解答玛丽的每一个问题,即使玛丽的问题总是让马克思联想到不愉快的过去,甚至还对自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他还会分享给玛丽他自制的巧克力热狗配方,给她讲述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

《玛丽和马克思》:两个孤独的灵魂碰撞出温情的火花

而当马克思写信告诉玛丽自己的医生说自己太胖时,玛丽也会脑洞大开地建议他使用以星期首字母为首字母的“减肥食谱”;当他说自己不会恰如其分地流泪时,玛丽则会把自己的眼泪收集在一个瓶子里寄给他。

其实有缺陷并不可怕,有时候正是我们身上存在着的这些缺陷决定了谁能进入我们的世界。总会有那么一个人愿意拥抱有缺陷的,原本的,真正的我们,就像玛丽和马克思,当他们向彼此真诚地坦露自己的缺陷后,他们身上各自存在的缺陷不仅没有阻断他们友情的发展,反而使他们之间的感情更加坚韧恒久、真挚动人。

他们就像是一幅拼图的两块碎片带着各自的不完满,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在通信的过程中,玛丽的需求总能得到满足,情感也有了寄托,她渐渐变得自信和勇敢,不仅学业有成,还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爱情。同时,马克思也感觉到自己非常有价值,他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信任,也被理解。他变成了一个知识渊博、阅历丰富、温柔而有力量的存在。

所以马克思说出了那段动人的话:“每个人的生命就像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平整,还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样,但是大概没有我这么多裂缝。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的人行道会相交,我们可以分享同一罐甜炼乳。”

《玛丽和马克思》:两个孤独的灵魂碰撞出温情的火花

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玛丽和马克思的交往并没有一帆风顺,正如平静的海面之下也会有暗流涌动。玛丽与马克思的友情危机来自玛丽创作的一本关于研究亚斯伯格综合症的著作。其实玛丽的内心深处一直缺乏安全感,她不知道该怎样爱自己,她的安全感来自于他人的认可,她常常担心自己的缺点会让别人不喜欢,试图通过改变自己或掩盖自己的本来面目来获得他人的认可,所以她想当然地认为马克思也一定希望可以治好自己的亚斯伯格症。

但她错了,在马克思看来,虽然自己患有亚斯伯格综合症,却并不需要治疗,而且他还挺享受当一个“亚斯皮”的,因为这是自己的一部分,他已经接纳了这一部分。小时候的他希望自己成为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这是对环境的认可,对他人的认可,对自己的不认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他去减肥,做心理咨询。

但是后来他渐渐意识到缺陷也是自身的一部分,与其想尽办法改变和逃离,不如学会接受和适应;与其费心改变自己,讨好他人,不如做自己喜欢和认可的自己。不被他人认可,不代表自己就是错的;不被他人理解,不代表自己就是有罪的。独特的人未曾携带任何与生俱来的错与罪,错与罪来自世俗世界那些狭隘、傲慢、不宽容、盲目、从众的观念。

因此马克思对玛丽的行为感到十分愤怒,他把玛丽当做自己唯一的朋友,而玛丽却不能理解自己,反而用大环境的价值观来看待自己,把自己当成一个需要治疗,需要改变的精神有问题的病人。于是他拆掉打字机上面的m键寄给玛丽,以示友谊的决裂。玛丽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深深地伤害了马克思,为了求得马克思的原谅,玛丽撕碎了所有即将出版的书籍,并给马克思寄去了一个写有“我很抱歉”的罐头。

《玛丽和马克思》:两个孤独的灵魂碰撞出温情的火花

由于长时间没有收到马克思的回信,玛丽开始变得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终日酗酒,无所事事,这样的她使得自己的丈夫也离自己远去了。玛丽她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她的个人价值完全建立在他人对她的看法之上,所以当她得不到朋友马克思和丈夫的认可时,她便感觉到自己失去生活的全部希望和意义。

安·兰德在《自私的美德》一书中提到,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他怎样对待自己,而不是别人认为他怎么样;他自己创造的价值,才是自己幸福的源泉和尺标,而不是他人的看法和他人的需要。德国作家尼娜也说过:“如果你要过一种清醒的生活或想变得幸福,你必须爱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爱自己。学会和自己相处,照顾好自己的情绪,知晓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勇于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提升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己给自己安全感,同时也能更好地和人相处,更好地经营一段关系。

人无完人,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态

在玛丽对人生彻底绝望,想要自杀的时候,她收到了马克思的原谅信:“我原谅你,因为你并非完人。你有缺陷,我也有,全人类都有。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他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得适应它们。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自己选择了你。”

马克思原谅了玛丽,选择与她和解。因为马克思意识到,人无完人,是他把玛丽太理想化了,他不应该要求玛丽完全理解自己。他人不理解自己,不代表自己有错,但也不代表别人就是情无可原的。原谅玛丽,意味着原谅玛丽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此时的马克思不仅学会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同样接纳了他人的不完美。

《玛丽和马克思》:两个孤独的灵魂碰撞出温情的火花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一个自我接纳的人能接受自己和他人,不会为自己或他人的缺点所困扰,感到内窘与不安,他们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现状,包括自己的需要、水平、愿望,同样也宽容地对待他人的弱点和问题,从容地生活。”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正如人生没有彻头彻尾的绝望。成长使我们慢慢意识到完美,是一种理想主义;而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人与人相处,当有一颗包容的心,彼此体谅、相互理解,且行且珍惜。

花期会过,但花园永远在

影片最后,玛丽带着孩子来到大洋彼岸见马克思,却发现马克思已经与世长辞。他坐在椅子上,表情安详,仰着头,正等待着自己一生中唯一的朋友。当玛丽看向他仰视的方向时,发现整整一天花板都是自己寄来的信件,照片和画像,还发现镜子上贴着自己的自画像,桌子放着自己寄去的眼泪。

《玛丽和马克思》:两个孤独的灵魂碰撞出温情的火花

生命会因时间的流逝而逝去,但玛丽和马克思之间那种纯粹深刻,直抵灵魂深处的真挚而动人的情感,以及他们对彼此造成的影响却会因彼此而永恒,是比夜空中的星子还要不朽的存在。

正如花期会过,但花园依然在。孤独是人的宿命,爱和友谊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将它抚慰。所以不要害怕坦露真心,暴露缺陷,山高水远总有人为你而来,发现并抚慰你的孤独,但请记得,无论如何都不要忘了爱自己。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