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山水自古有名,連蘇東坡也想歸田終老。海内外人士旅遊江南,總漏不掉宜興的兩洞。如果能恢複和發展宜興傳統菜的特色,使來賓于欣賞山水名勝之餘,吃到宜興的時鮮名菜,他們會更加留連忘返。
《故鄉的菜肴》徐鑄成(1907-1991),宜興人,曾任《大公報》、《文彙報》總編輯

回憶過去宜興城裡最大最有名的館子叫“王複茂”菜館,婚、嫁、喪、壽,一般由它來包辦筵席。普通筵席叫“整鴨席”,便席叫“扣鴨席”。有名的富室大戶,則至少要請“六大六小”的“魚皮席”或“八大八小”的“魚翅席”。
以我常吃的“整鴨席”為例:席上先擺好十二個碟子,分為三組,一組是水果,有橙黃橘片,拼堆成一個小丘形;有紅菱,有藕片和荸荠,還有削好的甘蔗,也切片堆成小“丘“。一組是蜜餞,一般是蜜青梅、蜜紅果、蜜黃蘿蔔條,湊上一碟西瓜子。還有一組是下酒的小菜,經常是鮮紅的大蝦、烏黑的皮蛋片,青綠的水芹上加一層黃的蛋絲,還有一碟是糖醋“炸骨”。當初設計這個款式,是大有深意的,客人坐席後,先嘗點蜜餞,開開胃,然後斟上酒,佐以中間的四碟小菜。至于四色水果,則留待酒醉飯飽後幫助消化和醒酒的。
酒過三巡後,先是陸續上四個“熱炒”,一般是蝦仁、幹貝、冰糖蓮子,還有一碗,多半是時鮮菜,比如春天,是清炖桃花菌,秋天是雁來菌或清蒸黃雀,冬天則是冬筍之類。這四小碗湯菜,就妙在它的量少,少吃一點,更加覺得餘味無窮。
四個“熱炒”端走後,主人到每桌敬酒,原來是上“頭菜”了。“整鴨席”的頭菜,是海參、肉丸、魚丸以及肉絲、筍絲合燒的大雜燴,有一大碗——我們叫“海碗”,要經過一番一拳、對酒,才能吃完。接着就是一個平底大盆的清蒸整鴨,是一盆盆在蒸籠裡蒸出來的,上面還披蓋着鮮紅的火腿片和黃白的筍片。
兩道主菜以後,上一大盆八寶飯——我們叫甜果菜(甜果飯),用油很重,盡管滾燙,但看不出一點騰騰的熱氣。最後是上下飯菜,四大盆菜:紅燒青魚、炖蹄膀或糟扣肉、雪菜肉絲、碧綠的炒菠菜,一海碗蛋花湯。當然應季節的不同,有少數菜會有些變動,比如螃蟹上市時,就會增加一大碗炒蟹粉;黃雀上市時,糟扣肉就換了蜜黃雀加碎肉包的卷子;栗子上市時,冰糖蓮子換了冰糖桂花栗子湯等。
回想當時“王複茂”的老師傅們的确相當高明。他們選料好,烹調技術也好,色香味俱佳。比如他們做的“炸骨”,酸甜适口,味重而不膩,連骨頭也炸酥了,肉還是那麼嫩。炒蟹粉則以蟹黃為主,黃白相間,加上一層香菜末,吃時再傾一勺米醋,味道确實是鮮美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