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口氣讀完一本書之《尚書今注今譯》

一口氣讀完一本書之《尚書今注今譯》
一口氣讀完一本書之《尚書今注今譯》

尚書是一部古代宮廷文獻總集,記錄了上古時期的堯舜、夏朝、商朝、周朝的官方文檔,即是曆史,又是治國綱要的記錄。根據孔安國的分類,尚書分為“典、谟、訓、诰、誓、命”六種主要類型,包含先王事迹、君臣之間的議政、上古名臣的奏章建議、分封諸侯時的告谕、作戰前的誓師詞、官員的任命檔案等。總體而言都是上古王朝的政治文書。

堯典

主要記叙了幾個曆史片段:

堯帝治理下的和諧天下

堯帝安排人員定農時和曆法,涉及大量早期天文學知識

堯帝選拔接班人的标準以及堯帝對舜帝的試煉

舜帝的早期政績、建立制度、巡狩

舜帝在堯帝逝世以後的人員安排,最後設定了十二個州牧、四嶽(元老)以及九卿

以及舜帝的結局 全篇雖然是以堯帝作為篇名,但大量的篇幅在寫舜帝的事迹,描寫了中華早期文明的各種神話傳說,其中很多人物成為了後世夏朝、商朝、周朝各種國家的起源。堯典中的故事大量引用于《史記》五帝本紀中,應該說是官方認可了的神話故事。

臯陶谟

主要是舜帝時群臣讨論如何治理國家的政治原則。一開始是臯陶和禹讨論作為帝王的德行要求,然後是舜帝詢問下禹回答自己如何做好工作,後又是舜帝提出的對大臣的要求和期望。應該是儒家對于早期政治人物的美化,最終目的是描述一個君明臣賢的理想政治生态,也是将來儒家提出君君,臣臣的一個重要執行個體。

禹貢

以禹講述治水時的故事,描述中國早期的地理狀況。未細讀,應是考察地理曆史的重要一手資料。同時在那個時候中國古人就已經有依據地理情況适當征收賦稅的人文主義概念了。

甘誓

夏王朝啟帝與有扈氏作戰前的誓師詞。主要是啟要求嚴格執行軍令,并且承諾賞罰分明。其中關于賞罰的描述,賞賜是在祖廟裡嘉獎,處罰是在社壇裡殺掉,帶有儒家重視祭祀的色彩,也許夏王朝更本就不是這樣處罰的。

湯誓

商湯讨伐夏桀時的誓師詞。解釋了商湯為什麼要讨伐夏桀,背後的道理其實很複雜。按照儒家的觀點,君臣之間是要有嚴格的等級觀念的,作為臣子如果謀求推翻君主,那就是大逆不道,但是在儒家描述的美好的上古三代中也存在這樣諸侯用暴力推翻帝王的事件。是以有了這篇湯誓,通過解釋商湯讨伐的動機是為了拯救天下,為儒家的思想擴大化應用以及為新的帝王服務創造了理論依據。

盤庚

分為三篇,是商王盤庚在将商朝首都從黃河北岸遷徙到黃河南岸之前和之後的一系列對商國人民的講話。從全篇來看,這次遷都商朝内部的反對是很強烈的。

第一篇:未遷時候的講話,不僅是苦口婆心,更是威逼利誘,用先王和上帝的降災懲戒作為恐吓手段,同時宣布了違反禁令的處罰措施,強力的推動遷都事宜。

第二篇:剛遷都後的講話,主要是對遷都行為的解釋工作,從占蔔出發,結合了對官吏的要求,仍然是處理反對遷都力量的事宜。

第三篇:遷都一段時間後的講話,可以看出遷都一段時間後,殷商王朝的發展并沒有遷都前許諾的那麼好,本篇一部分還是做遷都的解釋,另一部分是将發展不好歸罪于官員的煽動然後對官員們進行集體批評和集體要求。 對于剛剛進入農業社會的古代商朝,遷都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意味着要放棄原本熟悉的自然地理環境到新的地方進行開墾建設,對于生産力低下的古代人來說是一次重大的生存挑戰。盤庚遷都應是不得已而為之,但仍然需要處理大量的反對意見,于是祭出了恩威并施統一思想的殺招。即使遷都後一段時間内效果并不好,也将責任甩給了官吏們,通過整頓官吏達到目的。

高宗肜日

介紹了商王祭祀其祖先高宗時出現了異象後,大臣祖己勸勉遵守禮儀的故事。

西伯戡黎

描述了周文王征服了殷商西北的藩屏後,大臣祖伊對纣王的警告,以及纣王所說的“我命由天”的盲目自信和祖伊的反駁。看作是解釋商朝為什麼滅亡的證據。

微子

講述了纣王庶兄微子在勸誡纣王無果後深感絕望,于是咨詢政治元老意見并最終選擇逃亡的故事。也是解釋纣王為什麼亡國的資料。

牧誓

周武王在牧歌與商纣王作戰前的誓師詞。基本風格和湯誓差不多,隻不過更多的篇幅描述了當時周武王是如何聚集各路諸侯的。

洪範

周武王向箕子問政,通過箕子之口講述了所謂“大法九章”的統治秘訣。是先秦時期治理國家的政治理論總集,同時包含有大量哲學、天文學、迷信、谶緯的理論和知識。為儒家引經據典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材料。

金縢

歌頌周朝建立者之一周公旦的神話故事,樹立了一個完滿的宗族大臣的形象。

大诰

周公寫的以周成王的口吻向諸侯動員東征的講話,反複強調天命,以及周成王不敢荒廢先人的功業。屬于發動内戰的宣告書,也是記錄周朝早期通過軍事手段建立封建制度的曆史材料。

康诰

康诰有三篇,都是周成王在評定武庚管蔡叛亂後封康叔于衛國的诰命檔案,此為上篇。講述了周公要求康叔在封地要廣泛接觸殷商留下來的賢人,汲取殷商滅亡的教訓,同時要建立明确的賞罰标準的事迹。突出描寫了周朝早期建立的法制狀況。

酒诰

康诰三篇的中篇,是周朝總結殷商亡國經驗後頒布的禁酒令,可見周朝早期是一個相對禁欲的政權,而商朝末期是淫亂放蕩的政權,從這個角度闡釋了儒家所要求的類似清教徒的生活。

梓材

康诰的下篇,教導康叔要寬恕對待殷商遺民。從康诰三篇總體來看,周朝遠征建立封建諸侯的政策包括

建立統一戰線,拉攏當地的賢人和豪強

建立嚴格的法令制度,以充分展示新政權的威嚴并打擊頑固的反對派

改變當地的社會習俗,使得當地更能接受統一的宗祖國價值觀

在建立封建政權的過程中,要充分的懷柔,不能硬碰硬,循序漸進的鞏固統治

召诰

周成王建立東都洛邑時的講話,講述了建都的過程和建都的意義,仍然是總結周朝取代殷商的經驗。

多士

周公旦對已經征服了的殷商貴族的講話,時間是建立新的東都洛邑以後将殷商遺民遷徙過來的時候。因為商人是一個笃信鬼神的民族,是以在解釋周朝取代殷商時周公大量的宣稱這是上天的旨意。後半段周公表明他不會對殷商遺民趕盡殺絕而是要啟用其中的賢者,給了殷商貴族一條活路。總體來看,是恩威并施的一篇對投降者的政策宣言。

無逸

周公旦在建立分封成功後對周成王治理國家的教導,總結起來就是要居安思危,不可貪圖享樂。仍然是儒家為了突出周公這樣一個完滿的賢臣形象的材料。

君奭

周公解釋周朝活得天命以推翻殷商的演說。可以看做周人對奪取政權的說詞,也可以看做儒家認同周禮治天下的神話淵源。

多方

前半部分基本上和君奭差不多是解釋天命觀,後半部分對剛剛政府的殷商部落進行了政治上的教導和恐吓,如果真是儒家修訂後的尚書,可以看出儒家對于法家的嚴酷法令也不是完全的否定的。

立政

總結了夏商兩朝的制度建設和滅亡原因,解釋了周朝的官僚制度體系,同時提出了司法獨立的概念,并且初步讨論了周朝選拔官員的标準。應該是周朝早期建立國家的制度性檔案。

顧命

周成王托孤以及周康王繼位的記錄,其中大量描寫了周康王繼位過程中的各種儀式和禮儀,是周朝早期皇家生活的一個片段,更是後世研究周禮者的起點。可以看出,在周朝的生産力水準下,國人已經将皇家的各種儀式做足了莊重感,這是一個早熟的民族才能夠發展出來的獨特禮儀文化。

呂刑

描述上古時期的殘酷刑法和之後所建立的刑法标準,提出了适當的刑法來引導群眾以達到德治的目的,同時對于是否是蓄意犯罪提出了不同的懲戒标準。本篇還大量的讨論了審理案件的細節,可以看做是先秦時代的法院工作導則。最終的目的,都是要以德服人。

文侯之命

周平王分封晉文侯為侯伯的檔案,可以看出此時的周朝已經衰落,需要靠諸侯國的幫襯才不至于亡國,而對于諸侯國的口氣也從早期任命檔案的教導變成了此時仰仗他們的恭維。從最後的賞賜來看,僅僅是幾把弓和一些箭,可能周朝是真的窮了吧。

費誓

魯僖公征讨淮夷和徐戎的誓師詞。對比之前夏商周朝的誓師詞,魯僖公更關注細節,甚至有一些婆婆媽媽,氣勢上确實不如上古三朝的君主那樣是争奪天下的戰争。

秦誓

秦穆公在軍事行動失敗後的自我批評。表達了對老臣的信任,也可以說是寬慰朝中骨幹元老的講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