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我能去敦煌做一回學士郎

作者: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再也沒有比這更真實了,當我們走進敦煌,走進文書與壁畫中,眼前依稀出現了古代敦煌城裡孩子上學的情景,學童們朗朗的讀書聲與法師誦經練就出的悠揚講述聲相映成趣。調皮犯錯的娃兒的下場:卷起褲管,挨着藤條,眼角還泛着淚光……一幕幕,有如走馬燈。

如果,我能去敦煌做一回學士郎

敦煌莫高窟第12窟東壁

在敦煌莫高窟第12窟東壁的畫面中繪制有學堂的圖像。畫面中,顯示有一座院落就是學堂,院内中心有一座單檐庑殿建築,這是學堂的正房,此正房既供老師起居,還可供奉孔子塑像。當時稱老師為“博士”,隻設一人,另設一名助教。畫面中出現學堂裡仆役給老師上茶,畢恭畢敬地彎着腰,那種九十度躬身的神态,可說是傳統尊師重道具體形象的表現,更展現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理念,為學堂的學郎們樹立典範。院内兩側是學郎的學習場所,内設桌凳,課桌是用一塊木闆支成的架子,坐的是一方形土墩,課本是手抄的紙卷,展開平鋪桌上。

敦煌地區學校的規模及師資,文獻中并無明确記載,據《唐六典》和《舊唐書》有關唐代地方官學的編制規定,可以略推敦煌地方官學的規模大緻如下。

沙州為下州時,州學學官有:經學博士、助教各1人。醫學博士1人。

敦煌縣學學官有:博士、助教各1人。

壽昌縣學學官有:博士、助教各1人。

代宗永泰二年(766)沙州升中都督府後,府學學官有:經學博士(文學)1人,助教2人。醫學博士、助教各1人。

敦煌縣學學官有:博士(文學)、助教各1人。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重見天日,洞中數以萬計的寫卷,是中古時期人民生活的活化石,将中古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鮮明地呈現在千百年後世人的眼前。在這批大量且多樣的童蒙教材中,我們發現了《千字文》作為唐代敦煌地區學童學習的作業,以及老師批改作業的實物。

如果,我能去敦煌做一回學士郎

英藏 s.2703《千字文》寫本

現藏倫敦大英圖書館編号s.2703的《千字文》寫本。這是一份現存最為古老的學生習字作業的原件。原件斷裂為兩段,寫的是《千字文》中的“雲、騰、緻、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崗”與“光、果、珍、柰、李、菜、重、芥、姜、海、鹹”等,中間缺掉的是“劍、号、巨、阙、珠、稱、夜”七字。

此件習字作業系書寫在唐代敦煌官府文書的背面,文書正面署有天寶八年(749年)史令狐良嗣牒及乾元元年(758年)史張元貞的牒。從這件習字作業可以看出,當時學生接受嚴格正規習字訓練的情形,每字反複練習三十到一百遍,最後再将習字合寫一遍。習字的教學方法是先由教師寫上當天的日期,然後根據單字的難易度及學生的負荷量,要求每天練習三至五字不等。

更特别的是,這份卷子上面還保留唐代教師批改的“手迹”,即在“玉”字之後,寫下“漸有少能,亦合甄賞。休”的批語,意思是:學生的習字漸有進步,合當贊賞,批閱了。這表達了教師的鼓勵與希望。最後的“休”字,類似現代批改作業後寫的“閱”字,表示作業批閱已完成。

莫高窟第468窟北壁繪有一幅中唐時期的《藥師經變》壁畫,畫面上有學堂的布局及教學的情形。其中有一個趣味橫生的畫面:老師正端坐學堂内,院落中,一個年幼的學郎一臉稚氣,面向老師,背對助教;縮着身子,臀部微微翹起,無辜地回頭望着身旁的助教。助教手中拿着教鞭,高高舉起,正準備打學郎。廊下有幾個學郎坐在桌旁,案上攤着課本,面面相觑,一副憤憤不平的樣子。好一幅古代學堂體罰學生的寫真,俨然就是敦煌學童體罰的現場重制。

如果,我能去敦煌做一回學士郎

“藥師經變”局部 莫高窟468窟北壁 中唐

除了壁畫中有體罰學生的形象外,敦煌寫卷中也儲存有學生對于體罰感受的抒發。如法藏 p.2746《孝經》卷子,卷末有一個翟姓學生的題記說道:“歲至庚辰,月造秋季,日逮第三,寫詩竟記,後有餘紙,辄造五言拙詩一首。”緊接着便是一首五言詩:

讀誦須勤苦,成就如似虎。 不詞(辭)杖捶體,願賜榮軀路。
如果,我能去敦煌做一回學士郎

法藏 p.2746《孝經》

敦煌寫卷《論語》多達60餘件、《孝經》多達40多件,其中有學生的讀本,也有學生的作業。學生們往往将讀書的心路曆程與心聲,抒發在這些日常使用課本的後頭。這個翟姓學生以為:當學生的,讀書誦習要勤勞,雖然辛苦,但唯有如此,功課才能迅猛地進步而有好的成就。為了個人榮耀的前途,即使受到鞭杖捶打的體罰也在所不辭。這首詩道出了敦煌學郎立志向學的心願,以及不辭辛苦的精神。

敦煌除了家塾啟蒙外,一般不論州學、縣學或寺學,大多需要離家外出就學。長期住校,對青少年而言,終不免有想家之苦,是以,對于假期的期待是格外的殷切。唐代各級學校有放假的規定,制度完備。平時每十天放一天假,叫“旬假”。農曆五月正值農忙時,放“田假”一個月;九月是準備過冬衣物的時候,也放“授衣假”一個月。敦煌地區私學、寺學的學生當然不像中央官學學期長且學生多遠離家鄉,假期較長。他們大都是當地的學生,且學習時間較短,是以他們的假日是短暫的。

p.2622《吉兇書儀》上下兩卷,卷末有題記:“大中十三年四月四日午時寫了”,後面接着抄有十首詩,其中有一首詩,則是這樣寫的:

竹林清(青)郁郁,伯(百)鳥取天飛。 今照(朝)是我(假)日,且放學郎歸。
如果,我能去敦煌做一回學士郎

法藏 p.2622《吉兇書儀》

學郎想到竹林郁郁蒼蒼一片生氣,群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翺翔,追求奔放的思緒不知不覺油然而生,期盼老師能早日放學,那種少年十五、二十時好動想要掙脫束縛的心情,躍然紙上。

古代沒有照相,更沒有錄像,坐落在敦煌鳴沙山東麓崖面上的莫高窟,492個石窟中,多達45000平方米面積的壁畫,藏經洞重見天日的寫卷,意外地為我們錄下了中國中古文化大量珍貴而翔實的紀錄,捕捉到學童在學堂學習的情形以及老師與學童互動的種種影像,讓在千年之後的我們得以目睹學童在敦煌地區學習的點點滴滴。

來源:敦煌書坊,文章摘編自《開蒙養正——敦煌的學校教育》《敦煌文獻與中古教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号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