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果,我能去敦煌做一回学士郎

作者:莫高窟参观预约网

再也没有比这更真实了,当我们走进敦煌,走进文书与壁画中,眼前依稀出现了古代敦煌城里孩子上学的情景,学童们朗朗的读书声与法师诵经练就出的悠扬讲述声相映成趣。调皮犯错的娃儿的下场:卷起裤管,挨着藤条,眼角还泛着泪光……一幕幕,有如走马灯。

如果,我能去敦煌做一回学士郎

敦煌莫高窟第12窟东壁

在敦煌莫高窟第12窟东壁的画面中绘制有学堂的图像。画面中,显示有一座院落就是学堂,院内中心有一座单檐庑殿建筑,这是学堂的正房,此正房既供老师起居,还可供奉孔子塑像。当时称老师为“博士”,只设一人,另设一名助教。画面中出现学堂里仆役给老师上茶,毕恭毕敬地弯着腰,那种九十度躬身的神态,可说是传统尊师重道具体形象的表现,更体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理念,为学堂的学郎们树立典范。院内两侧是学郎的学习场所,内设桌凳,课桌是用一块木板支成的架子,坐的是一方形土墩,课本是手抄的纸卷,展开平铺桌上。

敦煌地区学校的规模及师资,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据《唐六典》和《旧唐书》有关唐代地方官学的编制规定,可以略推敦煌地方官学的规模大致如下。

沙州为下州时,州学学官有:经学博士、助教各1人。医学博士1人。

敦煌县学学官有:博士、助教各1人。

寿昌县学学官有:博士、助教各1人。

代宗永泰二年(766)沙州升中都督府后,府学学官有:经学博士(文学)1人,助教2人。医学博士、助教各1人。

敦煌县学学官有:博士(文学)、助教各1人。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重见天日,洞中数以万计的写卷,是中古时期人民生活的活化石,将中古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鲜明地呈现在千百年后世人的眼前。在这批大量且多样的童蒙教材中,我们发现了《千字文》作为唐代敦煌地区学童学习的作业,以及老师批改作业的实物。

如果,我能去敦煌做一回学士郎

英藏 s.2703《千字文》写本

现藏伦敦大英图书馆编号s.2703的《千字文》写本。这是一份现存最为古老的学生习字作业的原件。原件断裂为两段,写的是《千字文》中的“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岗”与“光、果、珍、柰、李、菜、重、芥、姜、海、咸”等,中间缺掉的是“剑、号、巨、阙、珠、称、夜”七字。

此件习字作业系书写在唐代敦煌官府文书的背面,文书正面署有天宝八年(749年)史令狐良嗣牒及乾元元年(758年)史张元贞的牒。从这件习字作业可以看出,当时学生接受严格正规习字训练的情形,每字反复练习三十到一百遍,最后再将习字合写一遍。习字的教学方法是先由教师写上当天的日期,然后根据单字的难易度及学生的负荷量,要求每天练习三至五字不等。

更特别的是,这份卷子上面还保留唐代教师批改的“手迹”,即在“玉”字之后,写下“渐有少能,亦合甄赏。休”的批语,意思是:学生的习字渐有进步,合当赞赏,批阅了。这表达了教师的鼓励与希望。最后的“休”字,类似现代批改作业后写的“阅”字,表示作业批阅已完成。

莫高窟第468窟北壁绘有一幅中唐时期的《药师经变》壁画,画面上有学堂的布局及教学的情形。其中有一个趣味横生的画面:老师正端坐学堂内,院落中,一个年幼的学郎一脸稚气,面向老师,背对助教;缩着身子,臀部微微翘起,无辜地回头望着身旁的助教。助教手中拿着教鞭,高高举起,正准备打学郎。廊下有几个学郎坐在桌旁,案上摊着课本,面面相觑,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好一幅古代学堂体罚学生的写真,俨然就是敦煌学童体罚的现场重现。

如果,我能去敦煌做一回学士郎

“药师经变”局部 莫高窟468窟北壁 中唐

除了壁画中有体罚学生的形象外,敦煌写卷中也保存有学生对于体罚感受的抒发。如法藏 p.2746《孝经》卷子,卷末有一个翟姓学生的题记说道:“岁至庚辰,月造秋季,日逮第三,写诗竟记,后有余纸,辄造五言拙诗一首。”紧接着便是一首五言诗:

读诵须勤苦,成就如似虎。 不词(辞)杖捶体,愿赐荣躯路。
如果,我能去敦煌做一回学士郎

法藏 p.2746《孝经》

敦煌写卷《论语》多达60余件、《孝经》多达40多件,其中有学生的读本,也有学生的作业。学生们往往将读书的心路历程与心声,抒发在这些日常使用课本的后头。这个翟姓学生以为:当学生的,读书诵习要勤劳,虽然辛苦,但唯有如此,功课才能迅猛地进步而有好的成就。为了个人荣耀的前途,即使受到鞭杖捶打的体罚也在所不辞。这首诗道出了敦煌学郎立志向学的心愿,以及不辞辛苦的精神。

敦煌除了家塾启蒙外,一般不论州学、县学或寺学,大多需要离家外出就学。长期住校,对青少年而言,终不免有想家之苦,因此,对于假期的期待是格外的殷切。唐代各级学校有放假的规定,制度完备。平时每十天放一天假,叫“旬假”。农历五月正值农忙时,放“田假”一个月;九月是准备过冬衣物的时候,也放“授衣假”一个月。敦煌地区私学、寺学的学生当然不像中央官学学期长且学生多远离家乡,假期较长。他们大都是当地的学生,且学习时间较短,所以他们的假日是短暂的。

p.2622《吉凶书仪》上下两卷,卷末有题记:“大中十三年四月四日午时写了”,后面接着抄有十首诗,其中有一首诗,则是这样写的:

竹林清(青)郁郁,伯(百)鸟取天飞。 今照(朝)是我(假)日,且放学郎归。
如果,我能去敦煌做一回学士郎

法藏 p.2622《吉凶书仪》

学郎想到竹林郁郁苍苍一片生气,群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追求奔放的思绪不知不觉油然而生,期盼老师能早日放学,那种少年十五、二十时好动想要挣脱束缚的心情,跃然纸上。

古代没有照相,更没有录像,坐落在敦煌鸣沙山东麓崖面上的莫高窟,492个石窟中,多达45000平方米面积的壁画,藏经洞重见天日的写卷,意外地为我们录下了中国中古文化大量珍贵而翔实的纪录,捕捉到学童在学堂学习的情形以及老师与学童互动的种种影像,让在千年之后的我们得以目睹学童在敦煌地区学习的点点滴滴。

来源:敦煌书坊,文章摘编自《开蒙养正——敦煌的学校教育》《敦煌文献与中古教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