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戲言宋祖(番外十)王溥在陳橋兵變中配合趙匡胤,為何沒有被重用

作者:驚心鳥

衆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是通過陳橋兵變奪取皇位的。他利用後周世宗柴榮去世後的權力空白期,竊取了後周的兵權,并利用契丹人南下的假消息帶領軍隊離開東京汴梁城。軍隊在路過陳橋驿時發動兵變,然後回師汴梁,與汴梁守軍裡應外合的拿下了城池,擁立趙匡胤改朝換代。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過,趙匡胤的兵變之是以成功,除了軍隊中多為他的黨羽之外,也離不開後周副宰相兼知樞密院事王溥的配合。正是有了王溥和趙匡胤裡應外合,才能讓他在禁軍中安插大量心腹,為陳橋兵變的發生奠定了基礎。

戲言宋祖(番外十)王溥在陳橋兵變中配合趙匡胤,為何沒有被重用

可以說在擁立趙匡胤登基的問題上,王溥是立下大功的。這也是後周宰相範質在面對趙匡胤大軍脅迫時,把王溥的手都掐出了血的原因。在範質看來,後周宰相們讓趙匡胤篡奪了皇權,這是對不起已經去世的柴榮。而王溥作為主管樞密院的副宰相,卻任由趙匡胤奪取軍權,是其中最大的失職,也是對國家的犯罪。可站在宋朝的角度,王溥對趙匡胤和宋朝都是有大功的。趙匡胤能兵不血刃的拿下東京汴梁城,完全是王溥在人事任命上配合才有的機會。不論他們是事先勾結商量,還是政治上的默契,都對趙匡胤改朝換代提供的很大的幫助。

戲言宋祖(番外十)王溥在陳橋兵變中配合趙匡胤,為何沒有被重用

對于這樣的功臣,按理說趙匡胤在坐上皇帝位後應該重重酬謝的,在宋朝初年的朝廷中也該讓王溥更進一步,成為宋朝的首任宰相。然而從史料記載來看,趙匡胤并沒有重用王溥,而是把他和範質、魏仁浦同等對待。趙匡胤登基後的第一年,他還讓範質、王溥和魏仁浦繼續當宰相,以穩定朝廷局勢。可第二年以後他便将這三位罷免相位,讓自己的心腹趙普當了宰相。此後王溥同範質、魏仁浦一樣隻擁有榮譽性質的高位,而不具有朝廷大權。在後人看來他完全是被趙匡胤所棄用,并沒享受到擁立趙匡胤帶來的任何好處。

戲言宋祖(番外十)王溥在陳橋兵變中配合趙匡胤,為何沒有被重用

在陳橋兵變的過程中擁立趙匡胤的文武大臣基本上都受到了重用,尤其是作為策劃者的趙普成為宋朝第一任宰相,而且長期處于獨相狀态,可謂是位高權重。而王溥作為功勞僅次于趙普的文臣,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反而連副宰相的地位都保不住,這種反差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從當時的史料記載來看,分析王溥沒有被重用的原因,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首先,王溥本人在宋朝的地位非常尴尬,處于兩邊都不待見的位置。王溥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心腹,也是柴榮臨終時的托孤重臣之一。他和範質、魏仁浦組成的内閣将年幼的柴宗訓擁立上台,是主導後周朝廷政務的決策者之一。

戲言宋祖(番外十)王溥在陳橋兵變中配合趙匡胤,為何沒有被重用

由于王溥在任命禁軍三衙的将領上偏向了趙匡胤,使得趙匡胤的心腹完全控制了禁軍,既為陳橋兵變奠定了基礎,也是後周覆滅的罪魁禍首。在趙匡胤冒稱契丹軍隊南下而倉促帶兵出征時,王溥不但沒有詳查,而且給予了很便利的權限,甚至将東京汴梁城的防務都委托給趙匡胤的心腹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他這樣的操作不但讓範質、魏仁浦等文臣對其非常排斥和憎惡,忠于後周柴家的藩鎮将領也感到不滿。同時在擁立趙匡胤的将領和文臣中,王溥作為後周舊臣又缺少影響力,是以對其繼續掌權也存在很大沖突沖突和顧忌。

戲言宋祖(番外十)王溥在陳橋兵變中配合趙匡胤,為何沒有被重用

是以在初生宋朝朝廷中,王溥是處于兩面不讨好的尴尬地位,繼續擔任宰相容易激化新舊兩股勢力之間的沖突。可當時趙匡胤剛剛稱帝,汴梁城内的政局還不平穩,地方上還有忠于柴榮的李筠和李重進起兵造反。是以趙匡胤一方面是需要三位後周宰相安撫朝廷局面,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任其發揮,擔心他們威脅到他的皇帝權威。于是奇葩的現象出現了,王溥等人雖然繼續當宰相,卻沒有宰相簽字的大權,隻能以虛職的形式存在。第二年政治形勢穩定後,趙匡胤便果斷将他們罷相,讓朝廷大權完全掌控在自己人手中。

戲言宋祖(番外十)王溥在陳橋兵變中配合趙匡胤,為何沒有被重用

除了王溥兩面不讨好的尴尬地位外,他在後周時的聲譽也成為不能被重用的原因之一。在後周的宰相群體中,柴榮是非常器重王溥的,尤其是在用兵方面,給予了王溥很大的參議權力。按照後周的制度,樞密院照管調兵的大權,是主管軍事和掣肘禁軍将領的關鍵部門。作為樞密院的掌控者,王溥在軍事上有很大的話語權,尤其是在軍事方略和将領任免上。是以在後周的朝廷中,王溥以知兵聞名,柴榮在很多将領的任免上都聽從他的建議。柴榮去世後,範質作為首相,但樞密院完全由王溥說了算,是以他成為了後周軍事第一人。

戲言宋祖(番外十)王溥在陳橋兵變中配合趙匡胤,為何沒有被重用

然而王溥在樞密院的行為與他的前任王樸不同,他并沒有起到掣肘禁軍和藩鎮軍将領的作用,反而與這些将領打成一片。比如在大文豪蘇轍的筆記文集《龍川别志》中,就記錄了王溥送給趙匡胤一套豪華别墅的事情。而趙匡胤當時是殿前司都檢點,也是後周禁軍第一人。兩個本來互相掣肘的角色,竟然有了利益關聯,那國家的軍權還可控麼?如此一來,禁軍和藩鎮軍将領的任命和軍隊調動都成了人情生意,完全沒有了文官系統的監督管理。這樣的情況不僅斷送了後周的國祚,也是當上皇帝的趙匡胤所不能容忍的。

戲言宋祖(番外十)王溥在陳橋兵變中配合趙匡胤,為何沒有被重用

而王溥本人與太多後周将領有着良好的私人關系,也會讓趙匡胤非常猜忌。趙匡胤自己就是通過這種機會上位的,自然不允許誰複制這種模式,是以在樞密院這個重要部門絕不能用王溥。于是王溥在被罷相後雖然處于太子太傅或太子太師的高位,卻隻是榮譽性質的存在,并不掌握朝廷大權。

王溥不被重用的第三個原因,是趙匡胤采納了趙普的建議,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進行軍事體制改革。這個改革的目的就是強化柴榮留下的以文禦武的軍事制度,限制和監督武将權力,避免有人複制"陳橋兵變"的故事。而這個事情是要趙匡胤絕對信任的人來完成,還不能與後周就将有私人關聯。

戲言宋祖(番外十)王溥在陳橋兵變中配合趙匡胤,為何沒有被重用

以王溥的尴尬地位,推動這種軍事改革是不可能的,隻能激化兩派将領之間的沖突。這不但無益于朝廷政治的穩定,還會給國家帶來内亂的風險。當時掌握禁軍大權的如慕容延钊、石守信等人都是趙匡胤的心腹,對于後周派系的文武是有很大排斥心理的,絕對不允許他們來虛弱自己的權力。是以趙匡胤要完成軍事改革,就必須用趙普和趙光義這樣的大臣。一方面兩人在新派文武中地位和影響力較重,另一方面趙光義還是趙匡胤的親弟弟,推行改革讓掌握禁軍大權的将領們無話可說,這都是王溥不具有的優勢。

戲言宋祖(番外十)王溥在陳橋兵變中配合趙匡胤,為何沒有被重用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王溥從一開始配合趙匡胤在禁軍中安插私人時就已經大錯特錯了。他自以為和趙匡胤互相勾結,能夠擴大自己在朝廷的權限和影響力,利用趙匡胤的軍隊來壓制範質、魏仁浦等朝廷其他大臣。可是趙匡胤卻有着更高的政治目标,這是他始料未及的。

王溥作為柴榮臨終前的托孤大臣,注定了在政治上打上後周的标簽。不論朝廷怎麼改朝換代,他都不可能脫離這個政治标簽。而隻要這個标簽存在,新舊兩派的鬥争中,他的地位永遠是最尴尬的。為了穩定朝政大局,新皇帝不可能繼續用這種尴尬的大臣,否則将是自找麻煩。

戲言宋祖(番外十)王溥在陳橋兵變中配合趙匡胤,為何沒有被重用

從這個角度看,王溥在政治上選擇趙匡胤完全是極為昏聩操作。這個操作不但無助于他的政治利益,還讓他背上賣主求榮的罵名,實在是利令智昏。雖然宋朝建立後趙匡胤依舊給予王溥極高的殊榮,在榮華富貴上有很好的待遇,但是相較于處于後周副宰相的地位,完全是無法相提并論的。王溥這種害人害己的操作,是出于自私自利的考慮,也是在曆史上留下罵名的。中國曆史上像王溥這樣投機型的政客不少,可對曆史造成如此大影響力的卻還是不多。趙匡胤對王溥的本質很了解,為了宋朝的安全,不用也是情理之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