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金玉良緣和木石前姻,到底差别在哪裡?
《紅樓夢》裡,關于賈寶玉的婚姻問題,一直是大家争議最大的地方。寶黛钗三人的情感糾葛,也是一條貫穿整部《紅樓夢》的主題線索。

其實,大家争議的問題并不複雜,那就是賈寶玉到底是和黛玉在一起幸福,還是和寶钗在一起成功?
關于幸福和成功的定義,是有很大的時代特色的。是以,我們并不能用我們今天的觀點、簡單去評判封建社會裡賈寶玉的幸福與否、成功與否。
也正是這個争議,也就催生了所謂的“金玉良緣”和“木石前姻”之争。
金玉良緣,就是相對于寶玉和寶钗而有的說法。賈寶玉銜玉而生,通靈寶玉也就成了他的代名詞;而寶钗來到榮國府之後,脖子上長年挂着一幅金鎖。借用莺兒的說法,那是癞頭和尚給的,寶钗日後嫁人,得有玉的才能婚配。
而木石前姻則更富有傳奇色彩。因為《紅樓夢》的最初起因,就是神瑛侍者對绛珠仙草的澆灌情緣。
這是一個充滿仙氣的故事。而來到人世間的賈寶玉和黛玉,似乎就有一種“姻緣天注定”的感覺。所謂三生石上緣,大家也就更願意接受這種“自然”的婚姻。
然而,我們都知道,盡管《紅樓夢》後40回散佚,但從故事情節的發展來說,黛玉早逝、能和賈寶玉走到一起、至少能在一起一段時間的人,還是寶钗。也就是說,天注定的木石前姻,最後還是被人為斧琢的金玉良緣打敗。
那麼,兩者之間的到底有何差異呢?
在我看來,之是以木石前姻抵不住金玉良緣,差異有如下3點:
記得《紅樓夢》第三十四回裡,薛蟠曾對寶钗說的:
“從先媽和我說,你這金要揀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見寶玉有那勞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動護着他。”
千百年以來,金玉兩者确實是人們生活中的“硬通貨”,它們的寶貴程度也經常相提并論。都是稀有的物質,也是人們、甚至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比如,對大多數人而言,一日三餐、日食用度,都是建立在“金玉”的基礎上的。
而木石前姻或者可以認為是一種理想性質的、偏于精神層面的追求。神瑛侍者對绛珠仙草有澆灌之恩,這世為人,绛珠仙草(黛玉)便為了償還神瑛侍者(賈寶玉)上輩子的恩情而已。所謂的“還淚情緣”,都是情感的、更是精神的。
然而,時至今日,我們都已經明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也就是說,當經濟基礎(金玉良緣)都還未能實作、或者穩住的情況下,上層建築(木石前姻)豈能有實作的機會?即使強行實作,也是建築在沙灘上的大廈,一有風吹草動就轟然倒塌了。
對于薛家的那些小心思,其實大部分作者都算是洞若觀火。在賈府做客這麼多年,甚至還娶了兒媳婦,這哪裡是一個親戚“借住”的行徑?分明不肯離開,自然是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了。
是以,所謂金玉良緣的絕配,其實就是現實的撮合。是薛姨媽、王夫人、乃至賈府受現實所逼後的不得已,這一切的一切湊合在一起,也就撮合了金玉良緣。
而寶黛之間的木石前盟,則是前世的約定。在前世就已經演繹了一段情感,現在延續到現實,所謂“緣定三生”。
很多人以為,先天不是要勝過後天嗎?其實,先天隻是一個條件而已。
我們現在常說“人定勝天”,其實就是那種對命運安排的不服,不願意任由命運對自己的擺布。
再說了,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黛玉在寶钗面前,之是以能立于不敗之地,先入為主的“先天”是有很大意義的。而黛玉之是以不敵寶钗,或許同樣也是冥冥中那種“先後”之分的結果。
我們都知道,賈寶玉的通靈寶玉是天生帶來的,也就是“銜玉而生”;而寶钗的金鎖則是後天的,不管是癞頭和尚所賜,還是薛家自己加工,都是後天人為。
而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則是非常明顯的、不容置疑的“天作之合”。
很長時間裡,我們中國人很相信宿命論,寶黛之間的“宿命”,其實就讓人們自然而然地認為,他們就是天生的一對。
是以,一個非常明顯的差異就是,寶玉和寶钗之間的金玉良緣,其實就是以後天的、物質的、人為的因素所左右婚姻、以及決定婚姻擇偶。
而寶黛之間的木石前姻,則是以先天的、精神層面的、自然的因素來決定婚姻的取舍。借用一句西方的說法,那就是“帕拉圖式的精神愛戀”。
由此可知,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異,有時候并不是自己一身、一己之力所能左右的。我們都生活在現實的社會裡,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去争取、或者去改變。即使是婚姻問題,先天注定的 “木石前盟”又能如何?現實社會所流行的,更多的卻是“金玉良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