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悉《紅樓夢》的人對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钗三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并不陌生,其中“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緣”一直都或明或暗的影響着三人的關系。那麼其中的“金玉良緣”是怎樣的呢?我本人在此談一點有限的解讀和認識。
“金玉良緣”雖然由王夫人和薛姨媽極力促成,但也算不上是正大光明的父母之命,更大的可能,是二人為了促成寶玉和寶钗的婚姻刻意為之,寶钗從小有“金”是一個謊言。
所謂“金玉良緣”指的是寶玉銜玉而生,玉上有“莫失莫忘仙壽恒昌”的銘文,寶钗有一個金鎖,上面刻着“不離不棄芳齡永繼”,這兩句話正像是一副對聯的上、下聯,暗示着兩個人的姻緣。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是《紅樓夢》中的一條主線,“金玉良緣”給兩個人的感情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也在三個人之間的關系糾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金玉良緣”到底是怎麼回事要從分析它的由來說起。
一、談一下“金玉良緣”的由來。大家都知道,寶玉的玉是生來就有的,這對于賈府和大觀園衆親族已經不是什麼秘密,這生來有玉且玉上有字,這樣的奇聞在人心目中形成了玉的主人身上應該有什麼“天命”之類。寶钗的金鎖上的字正好與這玉可以配成一對兒,那當然引人注意并且很快在大觀園和幾大家族中傳播開來,會被人誤以為二人的婚姻是“天命"的暗示。
可是有一個很重要的疑點,就是寶钗的金鎖是什麼時候有的?是在作品的第七回才正式亮相出現,而且那時寶钗和寶玉都已經十幾歲了,寶玉天生有玉大家一直知道,這寶钗的金如果真是小時候賴頭和尚給的,怎麼過了好多年才肯告知與人,寶钗有一個和寶玉配成一對的金鎖,連至親的賈府都一直蒙在鼓裡,豈不是太可疑?
這要從金鎖出現的背景說起了。從黛玉六歲送到賈府起,就深得賈母喜愛,與寶玉同吃同住,享受的待遇高于其他姐妹,可以說是與寶玉青梅竹馬,是衆人公認的賈母心中認可的未來孫媳婦。可王夫人不喜黛玉,無論是從家族關系上還是出于對性格的欣賞上,滿意的是自己的侄女寶钗,可是要在寶玉和黛玉之間橫叉一杠子,不得不好好籌謀一番了。
再來談一談“金玉良緣”的重要參與者薛家,薛家在小說第四回進京為何不明言寶钗有金鎖,到第七回金鎖才亮相,文中交代薛家進京的首要目的是送薛寶钗來“待選”,或“聘選嫔妃”,或“充為才人贊善之職”。可是後來對此又沒有交代了,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寶钗落選了。然後有了寶钗“大病一場”後,第七回寶玉看望寶钗,寶钗提出要看看寶玉的那塊玉,将玉上的字念出時,乖巧的丫鬟莺兒說出“倒像和姑娘的鎖上的兩句話是一對兒”,寶钗假裝斥責莺兒多嘴并說沒有什麼字,反而激起了寶玉看金鎖的好奇心。寶钗嘴上顯示出不情願,可是動作卻很利落的拿出鎖,寶玉讀到鎖上的字也驚呼和自己玉上的字是一對兒。由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鎖的出場像是一個刻意的但又不想讓人看出動機的安排。寶玉并不是薛家最滿意的目标人選,是入宮落選後的退而求其次。
還有,寶钗隻提到賴頭和尚贈了字,說必須錾在金器上,那鎖多半應該是薛家自己打造。可後來薛姨媽卻直接說出鎖是賴頭和尚送的,前後說法不一緻也讓人生疑。
二、再來看一下賈母對“金玉良緣”的态度。“金玉良緣”雖被王夫人乃至皇妃元春極力促成,可寶玉的婚事還是要得到最高家長賈母的認可。在描寫到賈母率衆在清虛觀打醮時,張道士本在王夫人和元妃的授意下替寶钗提親,被賈母以和尚說寶玉年齡還小不宜說親,寶钗的鎖是和尚送的,賈母也把和尚搬出來做擋箭牌;你張道士不是說有一個門當戶對的般配人兒嗎,那我就說女孩子窮也沒有關系,隻要模樣性格合适就好。賈母婉拒了張道士的提親,就表示出了對“金玉良緣”的不認可。而且在張道士獻上一盤物品後,賈母從中拿起了一個金麒麟,說到這件東西看見誰家的孩子也帶着這麼一個的,寶钗說史湘雲有一個。史湘雲配着個金麒麟,賈母豈會不知道?她為什麼還要故意問起來?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在告訴大家,寶玉的“玉”是“命”裡帶來的,是真的,金什麼的,是可以“造”的,是“誰家的孩子”都可以有的,比如史湘雲也有。那寶钗的金鎖也是誰都可以造的,和史湘雲的金麒麟一樣不足為奇。人造的“金”佩天生的“玉”,在知道上聯的情況下對個下聯也不是難事。賈母此舉就暗示出了“金玉良緣”是有些人炮制出的謊言,是為了在寶玉和黛玉情投意合的情況下,寶钗競争寶玉提供合理性,賈母自己是不會認可的。
賈母作為最高長輩,有着過人的智慧,她破壞“金玉良緣”應該不單單是出于對于林黛玉的喜愛,同時對其真實性也有自己睿智的判斷。可見,把“金玉良緣”說成是二人命中注定也好,父母之命也罷,都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