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特别的信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曆史博物館展出。
這封信不長,薄薄的頁數,說它很特别,因為寫信的人是毛主席,他給蔣介石寫了一封親筆信。
毛主席為什麼寫這封信?這封信的内容是什麼?

毛澤東給蔣介石的親筆信
<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跟蹤"301">台灣島</h1>
1949年是中國人應該永遠銘記的一年。
今年,随着平津、遼沈、淮海三大戰役的失敗,國民黨的生命力基本被消滅,失敗已經敲定。中國人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同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前莊嚴向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立。
中國人民結束了戰争的苦難和軍隊的混亂,獲得了夢寐以求的解放與和平。
新中國的成立
同年12月11日,國民黨的"中央黨部"遷往台北,國民黨失去了台灣,蔣介石王朝在中國廣闊的土地上崩潰了。
但寶島台灣與大陸再次被山水隔開。
台灣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海岸的大陸架上,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的領土。
早在三國時期,董武丹陽泰壽沈英就在《海之國》一書中描述了當時台灣的生産生活條件。到唐朝末年和宋朝初期,已經有漢人定居在台灣,當時被稱為澎湖。
宋代,大量漢族人定居在澎湖,南宋開始派兵守衛。
元代時期,當地成立了"湖泊檢驗部"。在此期間,中國大陸和台灣的人民已經非常接近,到明朝末期,大規模的移民開始了。
此後,台灣開始了大發展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迅速。
但随着哥倫布發現新的航線,歐洲新興的海上強國開始向亞洲進軍,入侵和擴張。台灣從此開始了奴隸制、壓迫和抵抗的曆史。
東印度公司商船
1624年,隸屬于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入侵南台灣,荷蘭殖民者統治台灣38年,占有土地,迫使台灣人民繳納重稅,掠奪當地産出。在瘋狂的剝削和壓迫下,台灣人民反對荷蘭侵略者的鬥争仍在繼續。
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652年郭懷義上司的反荷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顯示了台灣人民抵抗外國侵略的決心和力量。此後,由于叛亂分子的鮮血,台灣人民的鬥争愈演愈烈。
鄭成功奪回台灣
十年後,與民族英雄鄭成一緻,最終荷蘭殖民者被驅逐出境。台灣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鄭澄的父親鄭志龍年輕時就率領當地人民對抗日本人和海盜,在鄭成功地區,他緻力于驅逐入侵台灣的荷蘭殖民者,奪回這片土地。它被當時的南明皇帝命名為"延平王"。
鄭國于1661年4月成功進攻台灣,在當地人民的合作下,發動了多場激烈的戰鬥,東印度公司的台灣首領易儀圍攻了葛蘭城。經過九個月的圍困,The One不得不投降。
收複台灣後,鄭成功開始治理台灣,實施屯田政策,在南西形成大型村鎮,台灣人口大幅增長,到明年年底,台灣人口已達20萬,此外,經濟、文化也得到快速發展。
然而,在明朝滅亡和滿族人進入台灣後,駐紮在台灣的鄭氏家族緻力于反清怒,切斷了台灣與清政府之間的對抗。康熙時期,福建水手鐵托石率軍征服台灣,鄭克宣投降。此後,台灣一直處于清政府之下。
這一時期台灣的發展也不錯,福建廣東地區的大量人口遷徙到台灣,填海荒地,海上貿易的發展,這個小島已經成為真正的"寶島"。
中日戰争
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的槍炮瞄準了富裕的東方,台灣成為英國、美國、日本和法國侵略的目标。清政府被迫在台灣各地開放貿易口岸,在台灣設立行政省,還在這裡發起了外交活動,現代化建設正在全國最快的省份進行。
中日戰争後,清政府簽署了《馬關條約》,于1895年4月17日将台灣和澎湖群島交給日本。
消息傳來,全中國人民,包括台灣少數民族,都組建了大大小小的抗日武裝力量,抗擊日本侵略者,決心用自己的力量保衛台灣。
台灣的防衛戰争持續了五個多月,對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沉重打擊,但最終由于武器落後而失敗了。台灣完全被日本帝國殖民。
台灣保衛戰争
日本占領台灣50年後,在政治上推行"大陸延伸主義",企圖同化台灣人民為"忠臣民",在經濟上實行"農業台灣,工業日本"政策,榨取台灣的糧食和原料,利用台灣作為日軍的補給站。
太平洋戰争爆發後,日本殖民者從台灣征兵,造成台灣人口巨大傷亡。這段屈辱的曆史一直持續到1941年,7月7日事件後,日本揭露了帝國主義的狼野心,企圖消滅中國,國民政府于1941年12月9日對日本宣戰,《馬關條約》被廢除。
此時,國際時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大戰、動亂,嚴重制約着全世界生産力的發展。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聯合國締結了數百項國際協定,1943年2月,中國、英國和美國簽署了《開羅宣言》。
1945年,中國、美國、英國和法國簽署了《波茨坦公告》,重申了《開羅宣言》,并将台灣确立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太平洋戰争
直到1945年8月,日本才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并無條件投降。經過14年的艱苦奮鬥,中國人民終于同世界人民一起赢得了抗戰。
至此,台灣人民結束了日本壓迫的屈辱曆史,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在台灣複産後的台灣,由于接管台灣行政辦公室治理不善,官員腐敗嚴重,但生活價格飙升,失業嚴重,台灣群眾不得不奮起反抗。國民黨當局派出大批特工、軍警進行血腥鎮壓。
而在1949年,國民黨戰敗,國民黨政府戰敗,蔣介石上台後不久,于5月19日頒布了《台灣省戒嚴令》,進而開始了對台灣的高壓統治。
而台灣這個苦難的島嶼,又一次失去了母親的懷抱。
蔣介石
<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338">"一個中國"</h1>
蔣介石從此占領了台灣。當他離開大陸時,他幾乎帶走了全國的金銀外匯存底,許多領域的許多其他專家被他強迫跟随他到台灣。雄厚的财力,加上對人才的充足技術支援,使他的政府在台灣如魚似水。
蔣介石剛到台灣時,台灣還處在日本殖民時代,由于日本殖民者給予長江湖民優惠待遇,台灣農民生活在深水區。
蔣介石上台後,研究了共産黨的"土地改革"政策,給予農民優惠待遇,國家為地主的土地買單,再配置設定給農民,使農民的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這使得國民黨在台灣獲得了廣泛的群衆基礎。據說蔣介石還學習了毛主席的《延安清理檔案》。除了"土地改革",蔣介石的"政治改革"和"黨改"的政策幾乎是一樣的。
毛澤東與蔣介石
以毛主席為首的新中國,面臨着貧窮和白人的局面,軍事、經濟甚至文化上的貧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隻能穩紮穩打,一步一步慢慢發展。
毛澤東和蔣介石這兩位昔日的競争對手,又開始了另一輪比賽。但毛主席上司全國人民為全人類解放而奮鬥,為中國人民走出困境,發展社會主義。蔣介石的國民黨本意是"反擊大陸"。
其實,在台灣成立之初,蔣介石就一直夢想着"反擊大陸"。但他和現在的"台獨"分子畢竟不一樣,至少還有一個基本的底線,那就是:一個中國!
蔣介石在台灣問題上多次拒絕談論分裂台灣,這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分裂中國的國際陰謀。
<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347">聯合國托管理論</h1>
國民黨政府接受台灣後不久,美國駐台北總領事館的官員于1947年3月提出了這個問題。
今年5月,美國駐台灣副領事喬治·克爾(George Kerr)在卸任時向美國國務院發送了一份備忘錄,稱台灣必須置于聯合國的監督之下,以防止台灣被共産黨控制。
此時,另一位"台獨"活動人士廖文義抛出所謂"解決台灣問題的意見",主張"台灣受聯合國委托,公投自決"。有一段時間,"托管理論"很熱鬧。蔣介石非常警覺,立即派執行董事孫克到台灣去尋找答案。
太陽一到台灣,他就舉行了一場高調的新聞釋出會,公開點名美國領事館和美國新聞處,迫使美國當局撤換卡爾的幾名手下。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352">台灣地位不确定</h1>
在"監護權理論"陰謀被粉碎後,美國當局采取了新的行動。
1943年3月,美國國務院提出了一項對台基本政策:台灣決不能落入共産黨手中。
美國當局決定将台灣從中國大陸中分離出來。國民黨政府對此是堅定而強硬的。前外交部長王世傑發表公開聲明,強烈駁斥了這一想法。
然而,正好趕上北韓戰争爆發,美國趁機正式提出"台灣地位不确定"的問題。美國總統杜魯門和1950年27日發表聲明,宣布台灣問題應恢複太平洋安全,日本合同的簽署應由聯合國考慮。第七艦隊也奉命入侵台灣海峽。
然而,蔣介石的想法與美國截然不同,希望美國艦隊的入侵能夠威懾解放軍,另一方面,利用這個機會反擊大陸。這引起了與美國的巨大分歧。
北韓戰争
<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358">外島停火理論</h1>
北韓戰争結束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軍于1954年9月3日前往金門,以回應國民黨的反攻和反擊美國的侵略政策。此時,美國當局"外島停火論"因為所謂"台灣危機"的勢頭而新出。
美國人鼓吹的"外島停火理論",其實是台灣問題的國際化、台灣的分裂,最終是"兩個中國"的産物。其實,美國的陰謀确實玩得好,算盤玩得很響亮,一是美國可以走出内戰,不介入台灣争端,二是可以進一步分裂台灣,使台灣問題國際化。
但蔣介石政府奮力拼搏,當然,他的目标是反擊大陸,"外島停火"其實是讓他放棄"反攻"生意,這讓他有多願意呢?
為了給國民黨施加更大的壓力,美國政府于1955年1月28日向聯合國安理會送出了台海"停火"提案。
金門之戰
對此,台灣代表立即強烈反對,蔣介石于2月28日就"停火"問題發表了長篇講話,譴責"兩個中國"的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在安理會本次會議上,蘇聯代表反對紐西蘭的提議,認為美國不應介入台灣問題。此外,蘇聯代表提出了阻止美國入侵中國的建議,但遭到美國的拒絕,聯合國安理會認為雙方的調解無效,決定無限期擱置該提議。
美國的陰謀是牢不可破的。
麥克阿瑟
<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跟蹤"367">第一個金馬撤退理論</h1>
"金馬撤軍理論"是美國分裂台灣的又一陰謀。
但它表明了美國政府對該島的重視。是什麼讓美國對這個島嶼如此無憂無慮?
地理學家稱台灣為太平洋第一島鍊上的"鎖眼",美國五星上将麥克阿瑟将其描述得更加生動: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它既是我們通往太平洋的門戶,也是美國和中國的喉嚨。
是以,在台灣問題上,國民黨政府和美國當局從一開始就存在着不可調和的分歧。
美國不想因為台灣問題被國際輿論指責幹涉中國内政,蔣介石想把美國拖進去,幫助他保衛包括金門、媽祖在内的台灣諸島。雙方的沖突也越來越深。
蔣介石一再宣稱,國民黨不會從金門撤軍,馬祖,美國人一心一意,一心一意讓國民黨撤軍,"台灣危機"緩和,國民黨也趁機向金門、馬祖增兵支援,這種強硬态度讓美國當局無奈。這一次,"金馬撤退理論"的劇情還沒有結束。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374">第二個金馬撤退理論</h1>
1958年8月23日,金門島、媽祖島被炮火點燃,雙方再次開戰。這是第二次台海危機。戰争開始時,美國當局采取強硬路線,采取"強力幹預"立場,稱要保護國民黨軍隊。但随着戰争形勢的發展,車隊一再受到重創。
無奈之下,美國當局不得不"重新運用自己的技能",重新引入"金馬撤軍理論"。國民黨政府是第一個強烈反對者,蔣介石立即向美聯社記者發表了針鋒相對的講話,次日蔣經國還代表蔣介石在金津門前線向參戰的士兵緻敬,表明了國民黨的堅定決心。
作為中國政府的一個政黨,"撤軍理論"的陰謀從美蔣介石的沖突中敏銳地察覺到了。重新考慮金馬解決方案的利弊,決定将金馬留在國民黨手中更符合"一個中國"的共同利益。是以,決定不收回金馬。
10月6日,國防部長彭德懷釋出《台灣同胞書》,向國民黨政府宣布這一決定,并決定從此停止炮擊一周。
彭德懷
10月25日,他又發表《重告同胞》,重申"一個中國"的立場,呼籲兩岸同胞團結起來,警告國民黨不要屈服于美國的壓力,不要失去主權。
《同胞書》也推動了共産黨的重大決策:繼續進攻金馬,但炮擊的方式是一槍一槍,每次都雙停。
蔣介石聽到弦樂歌曲,知道其中的意義,對此反應積極。
海峽兩岸的對立雙方開始了馬拉松式的戰争:有一天雙方開火,但隻打在沙灘上,絕對不打對方的陣地和居民區。在兩天内停止炮擊。假期也是三天的"假期"。
但作為國民黨上司人,"反大陸"的口号更加響亮。這迫使美國從台灣海峽撤軍。直到1970年代末,"分裂台灣"和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都沒有成功。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384">信岸</h1>
随着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政府對台政策也在發生變化。
1955年5月,周總理在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上提出了和平解放台灣的主張。
1956年政協第二次會議明确指出,"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情況下,以可能的方式争取台灣的解放"。"這是中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官方聲明。
同樣在會見之後,1956年4月23日,周總理在中南海西華廳接見了前南京政府代表團代表、北京和談成員張世軒。
在談台灣問題時,張世玄說,他的妻子現在在台灣,他可以以台灣的名義探親,把黨的有關政策傳達給蔣介石,看看能否達成進一步合作。
毛澤東會見張世軒
周總理立即向毛主席通報了此事。毛主席知道,也覺得這件事情好,經過慎重考慮,毛主席親筆寫信給張世玄。
張世軒知道這封信非常重要,于是他調到香港,找到了自己的朋友徐小燕,徐小燕也是來自湖南的,曾任蔣介石的秘書,負責香港地區的文化宣傳工作,也是蔣介石信任的人。徐曉燕拿着這封特别的信,深感負責,立即趕往台灣。
徐曉燕的行程一帆風順,在士林官邸遇見了蔣介石。許曉燕鄭重地把漂洋過海的信遞給蔣介石,并彙報了他與張世軒的會談情況。
毛澤東
作為半輩子的敵人和反對者,蔣介石怎麼可能不認識飛龍鳳這個詞呢?
看着眼前熟悉的筆迹,蔣介石不禁感受到了感情的交集。信不長,但蔣介石反複讀了半個多小時,讀完後連看都有些沉悶,半天回到神面前,許曉燕說了四個字:"你辛苦了"!
毛主席在信中究竟寫了什麼,使蔣介石如此容易失言?
這封信儲存在民族主義曆史博物館,直到21世紀才公開。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396">方華墓還在,河口的花朵還在</h1>
那封信,蔣介石最感動的應該是這句話。
蔣介石是浙江省奉化縣溪口市人。他的母親被安葬在溪口鎮慈溪。蔣介石每年不去台灣的時候都會掃母親的墳墓。共産主義鬥争期間,蔣介石不僅殺死了毛主席的妻子,還派人去挖掘他家的祖墓。
而現在,毛主席對這個懷着深仇大恨的對手,告訴他,他的祖墓是好的,他家鄉的花草還是沒什麼傷。
從這個還是另一個,怎麼不能讓他動起來失去理智呢?這寬廣的胸懷,怎麼可能不讓他感覺到一千呢?
< h1級"pgc-h-arrow-right-"資料軌道""400">四大輪廓</h1>
這四個目标是指毛主席在信中提到的實作台灣和平統一的具體措施。
第一個大綱的四個目标中的"一個輪廓"是台灣必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
"四個目标"是指除外交統一在中央、台灣境内其他人員安排外,軍事和公權力由蔣介石管理;
如果台灣的經濟建設資金不足,中央政府可以撥款補貼,台灣的社會改革可以放慢速度,條件成熟時,尊重蔣介石的意見,與台灣人民的代表協商。
這些内容,簡直就是"一國兩制"的雛形,這些有利條件,難怪能讓蔣介石迷路。也許他沒想到毛主席會這麼開明,不是嗎?
<>國家在>h1級"pgc-h-arrow-right-right"資料軌道上的第三次合作。406 英寸</h1>
如果中國共産黨的第三次合作取得成功,中國将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蔣介石收到這封具有特殊意義的信時,并非沒有感情。不久之後,他決定認真考慮兩岸合作。蔣經國聯系了曹寇仁,請他去北京看看北京的真實情況。
毛主席和周總理會見了曹寇仁,重申了黨的立場,即隻要就政權的團結和一個中國的立場達成共識,協商解決一切問題。
曹娟仁也來到蔣介石的家鄉奉化,看到蔣家祖居完好無損,祖墓也受到保護和修複幹淨整潔,他們在大陸的親戚也一直被政府刷過,不禁被自己感動。他給他們拍照,并把它們都寫進了蔣介石的報告中。
曹菊仁
蔣介石眼裡含着淚水看着。此後不久,他們開始讨論與蔣經國和曹菊仁合作的具體細節。首先,曹菊仁提出了中方的條件,然後是江天勇的父子逐文讨論。沒過多久,前六項很快就決定了。
但就在曹寇仁興奮地向中共中央彙報時,一個特殊的時期來了,随後是1972年曹菊仁的去世。
1973年,張世玄也相繼去世,兩岸和平程序不可避免地受到阻礙。
到1975年蔣介石去世、1976年毛主席去世時,台灣回歸祖國的步伐又一次早已一去不複返。
時光荏苒,歲月流逝,時間已進入21世紀。相信台灣問題很快就會得到解決,我們的孩子離家太久了!
<對 h1 類"pgc-h-right-arrow"data-track""416"</h1> >的引用
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從地理位置看,縱觀現狀 2017-10-07
蔣介石曾堅持中國華夏緯度05、26、2004、10:47
65年"共産黨秘密會談"蔣介石同意将舊部帶回大陸 - 中國新聞網 200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