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億播放量。
先來猜一猜,這是什麼平台的資料?
抖音?快手?b站?都不是。
這7.6億,是喜馬拉雅平台上一檔汽車垂類播客的播放量。

七年前,這檔播客的主播窦超還在一家4s店做汽車銷售,閑暇之餘,會在網上聽聽羅振宇等人的音頻節目。
他曾經是南京的明星銷售,有過入職3個月就做到銷售冠軍的經曆,這麼幹了9年以後,他開始明顯感受到汽車銷售行業走上了下坡路。“我想改革,但是4s店比較保守的一些上司隻想維穩。”
工作理念得不到認可,發展路徑也和上司産生了分歧,這時,窦超恰巧在喜馬拉雅上發現了一個“人人當主播”的活動,抱着試一試的心态,他把自身所有的思想全都錄成了音頻放在網上。
當時喜馬拉雅的播客闆塊還沒有“汽車”欄目,他的這檔《百車全說》被分類在“其他”這一欄目中。很快,粉絲從全國各地湧入,憑借着高流量和高互動量,《百車全說》迅速成了“其他”分類中的頭部節目。
平台的創始人餘建軍也聞訊打來了電話。
在電話裡,窦超聽到餘建軍把這個節目稱為“podcast”“播客”,把他做的事兒叫做“自媒體”。
他聽着雲裡霧裡,但還是去到上海和餘建軍展開了一場談話。言談間,後者建議他辭去工作,來平台上做主播。
彼時,窦超的銷售工作年薪已經達到了幾十萬,來做主播又有什麼保障?
“我把工作辭了你養我嗎?”他問得很直接。
這個問題,他得到的答複是“(合同)你要願意的話獨家都可以簽”。
窦超就這樣在喜馬拉雅做起了主播,一幹幹了七年。他說:“其實我挺感謝他(餘建軍),他讓我在原本不屬于我的汽車媒體圈裡成了一個老炮兒。”
這樣的故事,喜馬拉雅還有很多。
這個平台引領着一批主播奔向播客,也在播客這一領域做得風生水起。
上周六,喜馬拉雅副總裁殷啟明在podfest china播客大會上公布了一組資料。2021年1月至10月,喜馬拉雅上有近700萬使用者第一次收聽播客,并且平台上所有的曆史音頻内容長達21億分鐘。
21億分鐘,可以讓一個人不重複收聽超過4000年。
在過去兩年中,平台上開通托管的主播數達到了井噴。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在喜馬拉雅托管的播客數量已超過23300個。
自媒體“少數派”在文章中對“托管”這一概念作了詳細的解釋:對于apple等通用平台,主播需要找一個平台托管音頻檔案,并把它送出給apple,聽衆們才能看到這一節目。
今年的播客行業還出現了另一風向标:賽道越來越寬廣,模式也越來越多元。
例如,一些專業的媒體從業者開始入局播客了。
如今,新京報制作了29檔播客節目分發在喜馬拉雅上,内容分布在财經類、影視類、 文娛類、新聞類等各個品類,其中最受歡迎的一檔節目播放量超過了6500萬。
新京報旗下的播客節目
點開頭條熱播榜可以發現,央視、東方網、羊城晚報、廣東時代傳媒集團等傳統媒體都制作了播客節目,随意打開一期新聞聯播,熟悉的播音腔和招呼語就在耳邊響起——“各位觀衆晚上好,今天是11月2号星期一,農曆九月二十八......”
播客制作者也并不局限于專業人士,在喜馬拉雅上,我們能夠看到醫生主播、日料店老闆主播、17歲高二女孩主播、90後小夫妻主播......窦超将喜馬拉雅定義為“誰都能發表觀點”的平台,可以見得,播客正在從小衆走向大衆,從鮮少聽聞走向耳熟能詳,不論是專業還是非專業從業者,都可以在播客有着一席之地。
同時,一些其他品類的播客節目正在穩步增長。
播客界常常被诟病業内有大量的内容備援,且泛文化類節目泛濫。與此不同的是,在喜馬拉雅, 播客被分為七個大類:人文藝術、影視娛樂、生活方式、科技商财、職業成長、播客新人和體育,并且每個品類下都有較為突出的節目嘗試。
據喜馬拉雅與新榜合作的播客榜單,9月播客熱播榜top5中,播客節目的談論内容可謂是天南海北——聊籃球、聊野兔、聊航天、聊移民,劃分種類,又可以區分出科技、體育、深度故事等類别。
這幾檔節目都達到了千萬量級,其中科技節目《原來是這樣?!》收聽量達3億,一萬條以上的評論中,有不少長期追更的粉絲留言:聽了5年了,從國小到高中;非常棒,從8歲到80歲都适合的科普節目;17年發現這檔節目追更到現在,超級好評......
不僅如此,不少文化、娛樂領域的名人也入局了播客。
李銀河的播客之一《李銀河說愛情》,節目的總收聽量就達到了千萬量級以上,節目《超級報刊亭》更是邀請到了王峥、孫茜、王若琳等各路明星分享觀點,截至目前,該播客節目已經累計播放1億次。
為了繼續拓展播客的邊界,喜馬拉雅也在嘗試發起各種企劃,例如征集全球100個城市不同的人生際遇的“全球故事計劃”,征集法律圈主播的“喜馬法言團”,抑或是為創作者們提供孵化營與現金補貼。
窦超聊道,喜馬拉雅曾開辦過一次類似的教育訓練:“當時我很興奮,我覺得這個東西是我最需要的,我需要一套系統的課程、平台定期的培養。”
國内的播客正在飛速發展期。從産品本身而言,播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伴随性、陪伴性強,人們在跑步、通勤、洗衣做飯時都可以聽,它不需要雙手不斷操作、也不需要持續用眼,這是時下大熱的短視訊平台做不到的。
“播客元年”“播客風口”“播客藍海”“耳朵經濟”......這些詞不斷地出現在業内人口中,也長久地霸占着媒體的标題。
殷啟明在演講中注明,當一個行業被稱為元年的時候,我們反而需要警惕。“元年背後,這個行業所有的從業方是否真正已經全部做好了準備,以及這個行業的所有時機是否已經成熟?”
他用一句話形容播客的這一年:一些人追風入局,一些人失落離開。
作者“武權 289号”曾在文章中提到了《津津樂道》播客主理人的看法:絕大多數的創作者都撐不過七個月。疫情期間很多人做播客,但是到了今年,許多點傳播客都停更了。
播客賺得到錢嗎?可以。
但商業化始終是播客行業的焦慮和痛點。
做一檔播客是很簡單的事,隻要手邊有一台智能手機,而這台手機有錄音功能就可以。難點是持續、規律更新以及通過節目實作變現。
殷啟明說:“播客本身是場馬拉松,可能到最後拼的是堅持。”
我們也可以通過主播和使用者的實踐看到播客商業化的曙光。
《百車全說》可以在旺季的時候接上四五條廣告,光是廣告的年收就有幾十萬,在過往的播客營銷中,喜馬拉雅也曾關聯聯想、同仁堂等品牌,定制企業播客、做養生産品帶貨等活動。
以聯想企業播客《大國算力》為例,節目邀請到了五名行業專家,包括中國首位冬奧會男子冠軍韓曉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等,對生命醫療、東奧氣象、影視特效、工業制造等話題都進行了探讨。
最終,這檔節目的總收聽量達到了1377萬,站外覆寫了微信、微網誌、抖音等平台,總觸達使用者達2000萬以上。
這是廣告主對喜馬拉雅媒體價值的認可,更是對音頻這一形式的認可。據了解,喜馬拉雅的營銷方式可分為ip營銷、播客營銷、事件營銷等方式,今年上半年,其也與營運商、汽車、金融、遊戲等多領域品牌達成了合作。
喜馬拉雅播客的核心使用者是白領,占總使用者數的23.5%。這群人,代表着今天主流消費的最高的消費品位,也代表了未來10年可能最具消費競争力的群體。
播客的粉絲黏性也往往很高,窦超用“死忠粉”來形容他們:“喜馬拉雅是培養忠誠使用者最好的一個地方,我在節目裡說過一次要去甯夏,馬上就有n多人發私信過來,說‘我甯夏的’‘我吳忠的’‘我想見你’‘我想跟你吃飯’......”
粉絲忠誠,意味着變現能力強。
前段時間,他在節目裡聊到買了一台電動自行車,2000多元,續航很長、功能也很好,後來光是跟着他買同款電動車的就有二十來人,甚至連車的顔色都和他的一樣。
作為播客領域的頭部玩家, 喜馬拉雅也分享了未來的戰略規劃:多邊共赢,和業内的合作夥伴一起把這塊蛋糕做大。
推動商業整合營銷,促進更多的ip關聯,優化播客産品......平台方能夠做到的還有很多,但更重要的是全行業一起合力,不僅僅是跟風入局,而是做到長久而真誠的耕耘。
喧嚣過後,播客的世界還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