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土家族風味打糍粑,守護親情留住鄉愁

作者:悠然小釣東東

“小孩盼過年,大人盼耕田。”春節,一個傳統而又古老的節日,曾經勾起多少人對于過年的向往。

過年,穿新衣,放鞭炮,吃團圓飯,這些習俗,經曆了千百年。

物質貧乏的年代,小孩盼過年,隻為能夠美美吃上幾頓肉,開心地享受過年帶來的新奇。不像當今時代,吃肉已經不是奢侈了。

對于目前大部分八十年代後期出生的人來說,很多過年的風俗聞所未聞,比如打年粑粑、炸爆米花等過年的傳統習俗。

我腦海裡印象最深的還是臘月裡來打糍粑。

土家族風味打糍粑,守護親情留住鄉愁

土家族打糍粑

臨近春節,各家各戶都在忙碌着,磨黃豆、推豆腐、出粉絲,當然,最精彩的,莫過于打糍粑。

南方很多地方,都有臘月間土家族都有打糍粑的習俗,很多人家裡備有打粑粑的花崗石、壓粑粑的八仙桌、放粑粑的案闆。

“二十七,炒炒米;二十八,打粑粑”就是說的臘月二十七土家族每家每戶都要炒炒米(南方很多地方用糯米加工成的制品),臘月二十八要組織鄉鄰和親戚打糍粑。

今年臘月二十八,有幸參加了一個親戚的打糍粑活動。

土家族風味打糍粑,守護親情留住鄉愁

糍粑扯成團

親戚的家離我住的地方将近3公裡。中午吃過午飯,親戚打電話過來,說家裡組織打糍粑,叫我們過去,聽到說要打糍粑,我很興奮,二話沒說,就趕到他家。

經過冷水一夜的浸泡,糯米已經膨脹,需要用木甑在竈上大火蒸上半小時左右,直到糯米熟透,再用簸箕把蒸好的糯米(當然其他的如小米、高粱、玉米都可以蒸)舀起來,放在粑粑岩上,一次可以放5到10斤。

土家族風味打糍粑,守護親情留住鄉愁

打糍粑

一切準備妥當,接下來就是重頭戲——正式打糍粑了。

兩個年輕力壯的男人,拿着用檀木做成的錘子,先是用木槌把糯米推均勻、聚攏,然後再舉起錘子相對揮錘,你一錘下去,我一錘上來,大約10來分鐘,剛才出鍋的糯米就打成了綿綿的糯米團子。這時就會安排一個手腳麻利的大嫂,擡起岩石上的糯米迅速搬到八仙桌上。圍觀的鄉鄰、親戚簇上桌旁,把糯米團扯成一個一個的小砣,一般一個小砣重約2兩左右。

扯完的小糯米砣一排排整齊堆在八仙桌上,之後把另外一張八仙桌倒過來,壓在放糯米砣的桌子上,桌子上站一個人在上頭,壓2分鐘,搬開桌子,糯米粑粑就成形了,不過還要放在案闆上冷卻一個晚上。

第二天,圓圓的、白白的糍粑就正式完成了。

土家族風味打糍粑,守護親情留住鄉愁

糍粑捏成團場面

現在有很多地方已經使用機械制作粑粑,吃後好像沒有糍粑樂口消融的感覺,更沒有一絲傳統糍粑的味道。

土家族風味打糍粑,守護親情留住鄉愁

成品糍粑,雖然不太美觀但很原始

這種感覺,隻能在每年的臘月間,偶爾體驗。

打糍粑,是一種别樣的鄉味,還是一份濃濃的鄉戀,更是一份對家的眷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