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西博物院:看王淵墨花墨禽,讀戚繼光傅山書法性情

作者:澎湃新聞

近日,“翰墨丹青:山西博物院藏書畫精品展”在山西博物館四層書畫展廳開幕。“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從山西博物院獲悉,此次展覽分為繪畫和書法兩個部分,展出山西博物院藏元、明、清代書畫作品86件(組)。繪畫以元代王淵、顧安墨花墨禽的文人畫為開端,書法則包括文徵明、祝枝山、董其昌的帖學正宗。值得一提的是,一代名将戚繼光的傳世遺墨也出現在展廳之中。總之,元代王淵的《桃竹錦雞圖軸》等重量級的展品,十餘年後再次面向觀衆展出是展覽一大亮點。

山西博物院表示,此次展覽作品雖屬吉光片羽,卻也使得數百年中國書畫的發展脈絡有迹可循。“遺風馀思,被于來者。”

山西博物院:看王淵墨花墨禽,讀戚繼光傅山書法性情

王淵 《桃竹錦雞圖》元至正三年(1343) 絹本

山西博物院:看王淵墨花墨禽,讀戚繼光傅山書法性情

王澍 《 篆書格言軸 》清雍正十一年(1733) 紙本 羅靜宜先生捐獻

據山西博物院提供的資料,繪畫中花鳥畫部分,從元代顧安《風竹圖》、王淵《桃竹錦雞圖》的墨花墨禽開始,小寫意花鳥畫轉而變成朱耷、高鳳翰、鄭闆橋、李蟬、吳昌碩等的大寫意境界;山水畫部分則從謝時臣、藍瑛的浙派山水開始,回歸到了清代王鑒、王翚、王原祁的南宗文脈;人物畫部分則以改琦、羅聘的作品為主。

山西博物院:看王淵墨花墨禽,讀戚繼光傅山書法性情

王鑒 《仿北苑山水軸 》清順治十七年(1660) 紙本

山西博物院:看王淵墨花墨禽,讀戚繼光傅山書法性情

王雲《 西園雅集圖軸 》 清 絹本 設色

《風竹圖軸》為元代畫家顧安所畫,畫卷中畫嫩竹兩竿,以筆墨的輕重徐疾、枯濕濃淡和疏密聚散,來表現竹在風中搖曳的獨特旋律和節奏。竹枝從畫面左下角生出,為折枝風竹,并非全景構圖。竹子因特有的氣質自古就被比作君子,畫家不畫竹子的全面,而僅僅抓住竹子在風中搖曳的那兩三竿,就把竹子不懼風吹雨打的君子品質表現出來,足以看出元人畫中重寫意、重筆墨的文人意趣。款署“迂讷老人顧定之為止善寫于綠波軒”,钤“顧定之印”、“ 迂讷老人”兩方印。另有張紳、俞貞木、丁敏等人的題記。此圖為1986年錢自在先生所捐獻。

山西博物院:看王淵墨花墨禽,讀戚繼光傅山書法性情

顧安 《風竹圖軸》元 紙本 錢自在先生捐贈

顧安(1289~1365年以後),字定之,号迂讷老人,江蘇蘇州人。擅畫墨竹,尤喜畫風竹新篁。畫法集文同、柯九思等諸家之長。他還擅長書法,行、楷俱工。其傳世作品極少。

與顧安同時代的畫家王淵則更是元代小寫意花鳥畫的代表人物。活躍于13世紀末至14世紀前期的王淵,字若水,号澹軒,浙江杭州人。精于花鳥和水墨竹石,曾經趙孟頫親授。其畫山水師郭熙,人物師吳道子,花鳥畫師後蜀黃筌,夏文彥《圖繪寶鑒》評其“所畫皆師古人,無一筆院體”。上海博物館所藏《竹石集禽圖》、故宮博物院所藏《桃竹錦雞圖軸》、山西博物院所藏《桃竹錦雞圖軸》都是其代表作。他的花鳥畫對明代花鳥畫影響較大。

此幅山西博物院所藏《桃竹錦雞圖軸》,畫面繪山桃一株,花蕊初綻;山桃旁邊依偎翠竹數杆,錦雞立于坡石之上,斑鸠、山雀繞樹而振翅,細草蘭花、溪水流泉,皆刻畫精妙。右邊石間題款“至正三年冬臘月錢塘王淵若水為仲華良友畫”。即作于1343年,這是畫家現存創作年代最早的作品。

山西博物院:看王淵墨花墨禽,讀戚繼光傅山書法性情

祁寯藻 行書軸 清 绫本

山西博物院:看王淵墨花墨禽,讀戚繼光傅山書法性情

徐渭 《草書詠月詞軸》 明 紙本

館藏書法作品中亦是精彩紛呈。首先,映入眼簾是唐代除了吳門才子文徵明、祝枝山的書法作品外,還有董其昌、陳繼儒、倪元璐、徐渭、張瑞圖等明末諸家及劉墉、王澍、包世臣、何紹基、張廷濟、尹秉绶等清代書家的法書真迹,真、草、隸、篆諸體各呈新意。值得一提的是,在書法展品中間還可以看到抗倭名将戚繼光的行書《送李小山歸蓬萊》詩軸。另外,此次展覽中,傅山、趙昌燮、陳廷敬、于成龍等山西曆史名人名作尤為引人注目。其中,山西博物院依托館藏豐富的傅山作品之優勢,共有13件傅山書法作品亮相于展廳中。

山西博物院:看王淵墨花墨禽,讀戚繼光傅山書法性情

戚繼光 行書《送李小山歸蓬萊詩》軸 明隆慶四年(1570) 絹本

衆所周知,戚繼光是明代中期的抗倭名将。他的傳世書法并不多見。此幅《送李小山歸蓬萊》為行書詩軸,為隆慶庚午年(公元1570年)作品。此軸為題送友人李小山而書,詩中寫道:“蚤(早)年結社蓬萊下,塞上重逢各二毛。天與龍蛇開筆陣,地分貔(pí)虎愧戎韬。郊原灑盡雨聲細,島嶼人歸海氣高。叢桂芳時應入越,扁舟随處任君豪。隆慶庚午夏六月孟諸子戚繼光書于薊東之運壁齋。”此詩寫于戚繼光平定倭亂之後、守薊州北禦鞑靼之時,詩中回憶了與李小山早年相識的往事以及盛年為國效力的事迹,詩句最後則道出了戚繼光的心中期望:天下太平、桂花芳香之時,相約入江南,駕一葉之扁舟與君(李小山)暢談話舊。

詩句之中可見作者豪情萬丈,而其書法更顯恣意潇灑、鬥志昂揚。滿紙所書,如長槍大戟,劍拔弩張,縱橫舒展,可見深受黃庭堅的影響,這也承接着吳門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等倡導的黃庭堅書風。既有時代習氣,又凸顯了一代名将的威武雄風。字如其人,可見一斑。

山西博物院:看王淵墨花墨禽,讀戚繼光傅山書法性情

傅山 草書《讀宋南渡後諸史傳軸 》 清 絹本

在展廳中,作品數量最多的當屬傅山的書法。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别号衆多,山西陽曲人。清代著名學者和書畫家,著有《霜紅龛集》。其書法真、篆、隸、草無不擅長,傳世作品以草書為多。展覽中就有很多,如草書《讀宋南渡後諸史傳軸 》、《草書 “酒陣”軸 》、《草書 “丈夫”軸 》、《草書 “伏想清和帖”軸》、《草書 “柳家”軸 》、《草書 “堂西”軸》等。其中,草書《讀宋南渡後諸史傳軸 》不失為其精品之作。釋文為:“讀宋南渡後諸史傳,真所謂箭頭不快,努折箭杆。細繹李伯紀,何其不似南人用心也。鞠恭(躬)盡瘁,武侯後僅見。山己酉寒日偶書。”書法蕩逸神馳,豪放不羁,富極強的節奏感和震撼力。從字裡行間,可看出傅山對于南宋朝廷不思進取的深深失望和對抗金主将李伯紀(李綱)的大加贊賞。

山西博物院:看王淵墨花墨禽,讀戚繼光傅山書法性情

鄭燮 《 蘭竹石圖橫幅》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紙本

作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闆橋,以畫蘭竹而名聞于後世。展覽中,鄭闆橋的《蘭竹石圖》尤為精妙,此畫以書法用筆繪蘭竹,墨色濃淡相襯,畫面疏密有緻,詩畫相輔,交相輝映,款署壬午(公元1762年),為畫家70歲時所寫。

據悉,此次展覽将持續至11月25日。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