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我在海南過得挺好的,冬至前有人送了不少生蚝給我。”蘇轼一邊給兒子寫信,一邊回味起前些天吃的生蚝。
“我把肉都剝了出來,小個的蚝肉用來水煮,再放上些酒和殼中的汁水,那叫一個鮮美呀。大個的蚝肉拿火烤熟,肉質q彈,啧啧啧,比水煮的還要好吃。生蚝真是人間不可多得的美味。”蘇轼興沖沖地與兒子分享食蚝心得。
“哦,對啦,千萬不要把我說的告訴别人,我怕朝中那些好吃鬼會為了跟我搶生蚝,而争相犯錯被貶到海南來。”蘇轼在信尾反複叮囑兒子,生怕兒子将生蚝美味的消息放出去,引來一群“餓狼”争食。
在被貶到“天涯海角”後還有心思跟兒子開這種玩笑的,恐怕隻有生性豁達的“老饕”蘇轼了。
蘇轼愛吃、會吃,似乎美食基因就刻在他的dna中,讓他有一雙善于發現美食的眼睛。比如,别人看着被湍流的長江環繞着的宏偉城池,會想到這裡背靠天險很安全,而蘇轼則會想到生活在此的江魚肉質必然緊緻彈牙。
他曾在《老饕賦》中寫了自己最愛的幾種美食:“嘗項上之一脔,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以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
來源:攝圖網
蘇轼對當時貴族看不上的豬肉情有獨鐘,東坡系美食中有多道菜都是用豬肉制作。多年烹饪實踐,蘇轼找到了豬身上最好吃的一塊肉,位于豬後脖頸處,肉質鮮嫩、略帶嚼勁。這塊肉因為稀少後來被稱為“黃金六兩”。
蘇轼不僅知道豬身上的哪塊肉最好吃,還掌握了豬肉的多種烹饪方法。早年在徐州抗洪時,他就曾指揮家人将百姓送來的豬肉做成鮮香醇厚的“回贈肉”,送給參與抗洪的百姓。
雖然吃過“回贈肉”的百姓都贊不絕口,但是“老饕”蘇轼并不滿意。經過反複嘗試,他終于親手烹饪出鹹甜軟糯、肥而不膩的“東坡肉”,并成為流傳至今的家喻戶曉的名菜。
不過,蘇轼最愛的豬肉做法其實是與竹筍同煮。因為他非常喜愛竹子,“甯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但“無肉使人瘦”,隻有竹筍焖豬肉可以做到“不俗又不瘦”。
蘇轼還将對豬肉的喜愛運用到吵架之中。
有一天,還在流放中的蘇轼收到來自早已分道揚镳的畢仲舉的信。信中,畢仲舉勸蘇轼多讀佛經,因為他認為人生在世“安穩無病,粗衣飽飯,不造冤業”就夠了。
這下可惹怒了一直勤政愛民的蘇轼,于是他憤怒地提筆寫下《答畢仲舉書》進行回怼:“公之所談,譬之飲食龍肉也,而仆之所學,豬肉也,豬之與龍,則有間矣,然公終日說龍肉,不如仆之食豬肉實美而真飽也。”
翻譯成白話就是,你畢仲舉所說的好像是食“龍肉”,而我所學的則是吃“豬肉”。雖然看起來你的“龍肉”比我的“豬肉”要華麗,但是龍畢竟隻存在于神話之中,你的“龍肉”根本吃不到,我的“豬肉”則既能做成美食又可以讓大家吃飽。你隻會空談暢想,而我的所作所為才是可以為百姓解決問題,提升他們幸福指數的。
蘇轼怼完畢仲舉後身心舒暢,又繼續他吃吃喝喝的自在生活。
作為美食家,蘇轼不僅了解食材,也很注重食材的烹饪方法。
秋天來了,到了吃蟹的最好季節。蘇轼開始烹饪螃蟹。他對螃蟹的烹饪方法别有見解,隻選擇霜降前的螃蟹,将清洗幹淨的螃蟹放到籠屜中,撒上一些酒,待蟹肉略微有些生的時候取出,便得到細嫩鮮美又帶有酒香的蟹肉。
有一年盛夏時節,他去渝州(今重慶)拜訪好友王道矩。深知蘇轼喜好的王道矩請他吃當時的網紅美食火鍋魚。
王道矩在江邊包下了一艘江舫,一邊邀蘇轼賞玩江邊美景,一邊吩咐廚師準備午餐。就在廚師轉身離開之前,蘇轼叫住了他,讓他調整火鍋魚的做法,先通過爆、炒、紋、熬等工序處理好魚肉,然後加入火鍋料調味,最後将做熟的魚肉裝在鍋中端出來。
廚師告退後,蘇轼為衆人解惑,火鍋魚雖然很好吃,但現在烈日炎炎且江面無風,如果使用明火邊涮邊吃,必然大汗淋漓,影響大家嘗美食、賞美景的心情。
改良後的火鍋魚受到一緻好評,魚肉味道與火鍋魚一樣麻辣鮮美。由于裝着魚肉的鍋是冷的,是以這道菜被蘇轼稱為“冷鍋魚”。
雖然蘇轼一生輾轉全國各地,但作為四川人,川菜始終是他舌尖上的眷戀,他烹饪的美食也都帶着家鄉的滋味。川菜自宋朝開始風靡全國,蘇轼堪稱“川菜推廣大使”。
美酒搭配的好,可以為美食增色不少,是以蘇轼既愛美食,也愛美酒。然而他的酒量卻不怎麼樣,放在現代,最多也就是1瓶啤酒的量。不過幸好宋朝釀酒受工藝限制,酒的度數一般不超過10度,蘇轼還不至于一杯倒。
蘇轼喜歡“微醺”的感覺,每頓飯都要喝杯酒。他寫字繪畫前更是要飲酒,而醉酒後的佳作、名句則是層出不窮。
思念弟弟,他把酒問青天,寫下“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感慨人生,把盞凄然北望,感慨“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表達人生态度,料峭春風吹酒醒後寫下“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不過蘇轼酒後也曾給自己帶來不小的“麻煩”,畢竟酒後容易放飛自我。
有一次,蘇轼酒宴結束後歸家,由于已經三更天了,家仆睡得鼾聲如雷,根本聽不到他的敲門聲。沒人開門的蘇轼隻好拄杖立在江邊,聽着滔滔的水聲,感慨什麼時候才能脫離宦途,擺脫争名逐利的生活。那一瞬間,他真恨不得江邊立刻出現一艘小船,然後他乘船逃離這裡,在江湖中無憂無慮的度過餘生。
蘇轼這麼想當然沒有問題,不妥的是他把這個想法寫進了《臨江仙·夜飲東坡醒複醉》中,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于是就有謠言說他寫下這首詞後就連夜乘船逃跑了。這可吓壞了黃州太守,畢竟蘇轼是被貶的犯官,不能私自離開黃州的。他急忙跑到蘇轼家檢視,卻發現蘇轼正在床上鼾聲如雷。
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蘇轼自然沒有閑錢來經常買酒喝,酒瘾很大的他就開始動手釀酒。
蘇轼的老家眉山離酒都戎州(今四川宜賓)很近,他曾品嘗過用多種糧食釀成的戎州名酒姚子雪曲,折服于它的美味,便順道向戎州人學習了釀酒方法。制作美食上的順風順水,讓蘇轼誤以為自己也有釀酒天賦。
第一次釀酒,蘇轼并沒有挑戰高難度的四川名酒“姚子雪曲”,而是選擇了釀制好友楊士昌擅長的蜜酒,還特意向楊士昌詳細請教了釀酒秘方。
蜜酒釀好的那天,信心滿滿的蘇轼廣邀好友品鑒。然而興高采烈前來品酒的好友都被蘇轼釀的蜜酒撂倒了,不是因為酒勁大,而是喝了蜜酒的人無不上吐下瀉,虛弱得起不來身。
一次釀酒的失敗并沒有阻止蘇轼繼續釀酒的步伐,吸取此次釀酒失敗的教訓,蘇轼繼續他的釀酒大業。
古時的海南瘴氣叢生,蛇蟲鼠蟻遍布,又缺醫少藥,蘇轼便借鑒戎州少數民族抵禦瘴氣的方法釀造藥酒。《本草綱目》中記載天門冬酒可以調補五髒六腑,使人少生病。正好海南盛産天門冬,于是蘇轼便嘗試釀造天門冬酒,這次他大獲成功。
成功後的蘇轼興緻高昂,一邊過濾酒液,一邊品嘗,從小口抿到大口咽,不出意外,酒量不佳的蘇轼再一次喝醉了。
盡管半生颠沛,蘇轼吃吃喝喝、玩玩樂樂,用難得的樂觀和食欲拯救了自己,也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學寶藏和有趣的靈魂。林語堂曾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
千年之後,同樣令人念念不忘的還有蘇轼當年青睐的美酒姚子雪曲。隻不過,如今的姚子雪曲已因“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更名為五糧液,這款酒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淨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稱。
蘇轼心心念念的川菜幾經變遷,成為中國菜的代表走出國門。而五糧液也正作為濃香型白酒典型代表,通過打造“中國酒+中國菜”黃金cp,以酒為媒,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執筆:張琰君
統籌:李耀威 闫梅
新媒體編輯:何苗
監制:梁豔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