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溯源甘肅」讀懂漢代涼州刺史部

作者:蕭峥向你展示了潮流

【溯源甘肅】

讀懂漢代涼州刺史部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汪受寬

清康熙六年(1667年),陝甘分治,沿用多年的陝西右布政使司更名為鞏昌布政使司,随後更名為甘肅布政使司,并遷往蘭州,甘肅正式成為一個行省。此前曆史上,作為省級政區名的甘肅并不存在。但近代甘肅的疆域卻是兩千年前初步形成的,其标志就是漢代涼州刺史部。

西漢十三州刺史部的設立

漢武帝時期,随着疆土不斷開拓,陸續設定新郡,至太初元年(前104年)全國總計有109個郡、國。為了加強朝廷對地方的管理,保證皇朝政令的貫徹執行,以及對郡國大吏的監督,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将全國除長安周圍的司隸部外,劃分為十三個監察區,稱刺史部十三州,每部各設一名刺史,專事定期巡察,糾劾郡守。刺史的秩奉為六百石,與郡丞或中等縣縣令相同,但其職卑權重。刺史巡察郡國本以六條诏書為限,以後監察範圍不斷擴大,凡部内朝廷命官都在督刺之列,還有受理冤獄、選舉與劾奏權力,地方政績如何,主要憑州刺史每年回京師上奏,郡守對州刺史多敬而畏之,州刺史逐漸幹預地方行政,積久成制,也就變成郡以上的一級地方行政長官了。

西漢十三刺史部的名稱多數是參照先秦地理學家依全國山川形勢設想的地理區劃——“九州”,稍加改動而成的,它們是:冀州(察今河北中南部諸郡)、兖州(察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諸郡)、豫州(察今河南中南部及安徽北部諸郡)、青州(察今山東北部及河北東南部諸郡)、徐州(察今山東南部及江蘇江北諸郡)、荊州(察今湖北、湖南、河南西南及貴州東部諸郡)、揚州(察今江蘇南部、安徽中南部、浙江、福建、江西諸郡)、幽州(察今河北北部、京、津、遼甯、北韓北部諸郡)、并州(察今山西及内蒙古中部諸郡)、益州(察今陝南、四川大部、貴州、雲南北中部諸郡)、涼州、交趾(察今廣東、廣西、越南諸郡)、朔方(察今陝北、甘肅慶陽及甯夏、内蒙古西部諸郡)等十三刺史部。十三部中不少部稱某州,人們便習慣稱一部為一州。

受朝廷最高監察官禦史大夫上司的十三位州刺史,是朝廷垂直下派的監察全國各地一級地方政區——郡的官員。州刺史有固定的駐所,平時在駐所辦公,處理所察諸郡的有關違規事件。每年秋分(八月)就要乘驿傳公車到所屬郡國巡視,郡國各自派遣一位史(秘書之類的吏)到郡國的邊界迎接,引領安頓,協助進行巡察活動。年終時,州刺史到京師向朝廷報告監察諸郡情況。州刺史從六個方面檢查和省察郡國:一是整治地方豪強的不法行為;二是查處郡守背公向私,貪利斂财;三是查處郡守刑罰不公,任情刑賞,刻剝百姓,引起衆怒;四是郡守用人不公,蔽賢寵頑;五是郡守子弟依仗權勢謀取私利;六是郡守阿附豪強,收受賄賂,違背行政公正。州刺史還負有地方治安及救災之責。

可以看出,州刺史監督的對象主要是郡守這位二千石官員。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和漢哀帝元壽二年(前1年),兩度增刺史秩為二千石,并改名為州牧,東漢初又改回稱刺史。

漢代涼州刺史部所察諸郡

涼州刺史部是漢代十三州刺史部之一,系漢武帝時以古雍州西部設定,“以其地處西方,常寒涼”,故名涼州。《續漢書·郡國志》言,涼州刺史治所在隴縣,即今張家川縣張家川鎮。但《三國志》中有建安十七年“馬超圍涼州刺史韋康于冀”的記載,證東漢涼州刺史曾治冀縣,即今甘谷縣城關鎮附近。可以說,兩漢涼州刺史曾以隴縣和冀縣為其治所。

河西走廊對控制西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國家安全有着極重要的地位,為加強對河西地區的控制,東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因河西諸郡距涼州治所太遠,而分涼州河西諸郡為雍州。建安十八年(213年),将涼州部與司隸部合并稱雍州,以至“自三輔拒西域,皆屬雍州。”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剛剛即魏王位的曹丕,以漢獻帝名義将雍州之隴右地區析為秦州,河西地區析為涼州,自此以後,始以姑臧(今武威涼州區)為涼州治所。

漢代涼州刺史部所監郡數,曆代說法不一。如北宋官修《太平寰宇記》認定西漢涼州部監轄隴西、北地、天水、武都、武威、張掖、酒泉、安定、敦煌、金城十郡,而宋呂祖謙則認為“涼州刺史部:隴西、金城(昭帝置)、天水、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安定、北地,凡九郡”,其關鍵分歧為武都郡歸屬益州還是涼州。

武都郡在東漢屬涼州有明确記載,但班固《漢書·地理志》對西漢涼州刺史所察郡的記載卻不清楚。原來,《漢志》在介紹各郡(國)時,照例都在郡國名下自注其所屬何州(即刺史部),如“江夏郡,高帝置。屬荊州。”而該書武都、隴西、金城、天水、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安定、北地等郡下卻缺佚了其所屬何州的自注文字。本人撰有《西漢武都郡屬涼州刺史部辨》,從《漢書·地理志》相關自注佚文的考察及社會、經濟、民族和政治控制分析,西漢武都郡當屬涼州刺史部,為不少學界人士認可。另外,西漢元始四年(4年)秉政的王莽改分天下為12州,将朔方刺史部并入涼州刺史部,原為朔方部所察之北地郡并歸涼州部所察。同時,誘使卑禾羌首領良願獻地稱臣,在當地設西海郡,治龍夷(今青海省海晏縣三角城)。西海郡随着新莽政權的敗亡而終結,存續時間僅有19年。

西漢涼州刺史部所察10郡之中,隴西、北地二郡系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和三十五年(前272年)所設;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北地郡分設安定郡,從隴西郡中分設天水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在河西走廊新設酒泉郡、張掖郡,在廣漢郡(治今四川梓橦)西部的白馬氐人居住區新設武都郡。後元元年(前88年)從酒泉郡中分設敦煌郡。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取天水、隴西、張掖各二縣設金城郡。漢宣帝地節年間(前69~前66年),析張掖郡地置武威郡。

東漢初年,因長期戰亂,各郡縣人口大減,今甘肅境内的郡縣略有調整,已經演繹為一級行政機構的涼州刺史部轄12郡國,即隴西、漢陽、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郡、張掖屬國、張掖居延屬國。其中,漢陽郡系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更天水郡名而成。

總之,兩漢時期的涼州刺史部所監察郡,大體是除甘南大部之外的今甘肅全境及青海東部和甯夏回族自治區,近代甘肅省的疆域基本成型,或者說奠定了甘肅作為一級政區的基礎。

兩漢涼州刺史部所察諸郡概況

東漢,張掖郡6552戶26040人,下轄8縣,撤西漢之顯美、居延二縣;酒泉郡12706戶缺人數,下轄9縣,西漢之祿福更名福祿縣,表是更名麥是縣,池頭更名沙頭縣,綏彌更名安彌,乾齊更名福壽縣;敦煌郡748戶29170人,下轄6縣,西漢淵泉更名拼泉縣;金城郡3858戶18947人,下轄10縣,原有之枹罕、白石、河關3縣劃歸隴西郡;東漢獻帝建安年間,曾從金城郡劃出臨羌、安夷、破羌三縣,另設西平郡,從臨羌縣分設西都縣(今青海省西甯市),為郡治;武威郡10042戶34226人,下轄14縣,西漢蒼松更名倉松縣,增鹯陰、祖厲、顯美及左騎千人官4個縣級區域。另有安置“歸義蠻夷”的兩屬國,張掖屬國轄五城,在張掖郡北,有4656戶16952人;張掖居延屬國在原居延縣境,别領居延城,有1560戶4733人。

隴西郡,因郡在隴山以西得名,西漢53964戶236824人,東漢5628戶29637人,兩漢皆治狄道(今臨洮縣洮陽鎮),皆轄11縣道(“縣有蠻夷曰道”):西漢為狄道,上邽縣治今天水市秦州區,安故縣治今臨洮縣南40裡,氐道治今武山、岷縣、禮縣交界一帶,首陽縣治今渭源縣清源鎮,予道治今洮河流域某地,大夏縣治今廣河縣阿力麻土古城,羌道治今舟曲縣坪定鎮,襄武縣治今隴西縣東南渭河西岸,臨洮縣治今岷縣岷陽鎮,西縣治今禮縣紅河鎮境。東漢上邽縣、羌道、西縣、予道劃出,劃進枹罕縣治今臨夏州枹罕鎮雙城村,白石縣治今甘南州夏河縣曲奧鄉一帶,河關縣治今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大墩村北,新設鄣縣治今漳縣武陽鎮西南。

天水郡,因境内天水湖或西漢水得名,西漢治平襄(今通渭縣平襄鎮),60370戶261348人,下轄16縣道:平襄縣,街泉縣治今張家川縣張棉驿鄉一帶,戎邑道治或在今秦安、莊浪、張家川三縣交界一帶,望垣縣治今麥積區新陽鎮一帶,罕幵縣治今麥積區東渭水以南,綿諸道治今清水縣,阿陽縣治今靜甯縣城川鎮,略陽道治今秦安縣五營鎮至蓮花鎮一帶,冀縣治今甘谷縣城關鎮附近,勇士縣治今安定區巉口鎮,成紀縣治今靜甯縣李店鎮劉家村南,清水縣治今清水縣紅堡鎮紅堡村北,隴縣治今張家川縣張家川鎮,豲道治今武山縣鴛鴦鎮以北,蘭幹縣治或在今隴西縣東北境,奉捷縣治地不詳。

東漢更天水郡名為漢陽郡,因郡在西漢水之北而名,治冀(今甘谷縣城關鎮附近),27423戶130138人,轄13縣:冀縣,望垣縣,阿陽縣,略陽縣,勇士縣,成紀縣,隴縣,豲道,蘭幹縣,平襄縣,上邽縣,西縣,顯親縣治今秦安縣安伏、葉堡、郭嘉三鎮間。

武都郡,西漢治武都(今甘肅西和縣大橋鄉),51376戶235560人,東漢郡治下辨(今成縣抛沙鎮一帶),20102戶81728人。西漢下轄9縣道:武都縣,上祿縣治今西和縣六巷鄉,河池縣治今徽縣城關鎮西北,平樂縣治今康縣平洛鎮腰背遺址,循(脩)成道治今成縣镡河鄉将利村,下辨道,故道縣治今陝西寶雞市大散關東南,沮縣治今陝西略陽縣東黑河東側,嘉陵道治今陝西略陽縣北境嘉陵江畔。東漢轄7縣道:下辨縣,上祿縣,河池縣,沮縣,故道縣,武都道,羌道。

安定郡,西漢治高平(今甯夏固原),42725戶143294人,下轄21縣道:高平縣,複累縣治今鎮原縣新集鎮唐原村,安俾縣治今鎮原縣三岔鎮,撫夷縣治今鎮原縣開邊鎮張莊,泾陽縣治今平涼崆峒區安國鎮油房莊,臨泾縣治今鎮原縣東南,鹵縣治今崇信縣錦屏鎮劉家溝,烏氏縣治今平涼崆峒區東,陰密縣治今靈台縣百裡鎮,安定縣治今泾川縣城關鎮水泉村,陰槃縣治今泾川縣境,安武縣治今鎮原縣平泉鎮,祖厲縣治今會甯縣十裡鋪村一帶,彭陽縣治今鎮原縣太平鎮彭陽村,鹑陰縣治今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鎮鹑陰故城,月氏道治今崆峒區癟家溝一帶,爰得縣治今泾川縣與陝西長武縣交界一帶,朝那縣治今甯夏彭陽縣西古城鎮,三水縣治今甯夏同心縣下馬關鎮紅城水古城,眴卷縣治今甯夏中甯縣南。東漢6094戶29060人,轄縣有:臨泾縣,高平縣,朝那縣,烏枝縣,彭陽縣,陰盤縣治今泾川縣境,鹑觚縣治今泾川縣東南。

北地郡,西漢治馬領(今慶城縣馬嶺鎮),64461戶210688人,下轄19縣道:馬領縣,方渠縣,除道治今環縣曲子鎮,鹑孤縣治今泾川縣東南,略畔道治今華池縣西華池鎮附近,泥陽縣治今甯縣米橋鎮,郁郅縣治今慶城縣慶城鎮,義管道治今甯縣焦村西溝,弋居縣治今甯縣境内,大要縣治今甯縣春榮鎮,歸德縣治今環縣歸德堡,五街縣治地不詳,回獲縣治地不詳,直路縣治今陝西富縣直羅鎮,靈武縣治今甯夏青銅峽邵崗堡西北,富平縣治今甯夏吳忠市西南黃河南岸,靈州縣治今甯夏吳忠市北,昫衍縣治今甯夏鹽池縣柳楊堡鄉張家場古城,廉縣治今甯夏賀蘭縣暖泉附近。東漢治富平,3122戶18637人,下轄6縣。

以上各郡諸縣道地望,皆依劉光華主編《甘肅省志·建置志》所考,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