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振甯,中國科學院院士
來源:獨立精神(Journal_of_Thu)
一、漢語是一種詩意的語言
我真的沒有準備什麼,我想這麼廣闊的天空來談它,我就從這個"無題的漫無邊際"開始。這是一個急救,但這是一個非常優雅的主題。其實,我們一定覺得,中國電影的名字比英文電影的名字更有詩意。我在西南聯合大學讀書的時候,同學們經常去看一部叫《大華爾茲》的電影,中文變成了《崔帝春曉》,還有一部電影《滑鐵盧橋》,中文變成了《靈魂破碎的藍橋》。多麼美麗!回想起來,這并非偶然,因為中國人的結構有其特殊的地位,中國人很容易産生詩歌文章,詩歌習語或詩歌詞。為什麼?我不知道是否有專著可以讨論,如果沒有,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我不學習寫作,但我認為它與中國寫作的起源有着密切的關系。因為我們都知道,開始的漢字很可能與潛逃有關,當潛逃用一兩個字來代表一個命運時,這個命運可以是世界的命運,也可以是自然的命運,比如國王東行, 天氣,他想先發制人。庵布有時被用到盔甲上,裂縫就是一個詞,由此産生了《易書》。《易書》中有六十四個八卦,每一個都代表了許多事物,從天文地理到世界上發生的事情。我認為這是中國文化起源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而這個因素與後來單調字元的形成密切相關。在成為單調的角色之後,出現了一種美學觀點,即流線型。"清明季下雨,路上的行人想要傷透自己的靈魂。問酒屋在哪裡,牧羊人的孩子指的是杏花村。"有人說詩太長,它的詩句可以用較短的方式表達,'雨,想打破靈魂,哪裡有,杏花村。這種遊戲在中國傳統中非常普遍,與中國文化的特點有着密切的關系。中國詩歌很短,比英語詩歌短得多。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漢字的結構,和單調的漢字,和今天的中國是這麼大的地圖,那麼多人,也是一個國家,有着密切的關系。我想學習人文學科,讀中國文學,讀中國曆史,這裡的腦袋可以挖掘很多東西。

"翠笛春曉"海報
二、馮有蘭先生的"舊國新生活"應該繼續下去
小時候在清華大學8年,現在60多年後又回到了老園,我的生活不像走一個大圈子,而是真的走了一個大圈子。去年冬天,我搬回了清華大學。1929年,我7歲的時候,全家搬到了清華大學,因為父親是清華大學的教授。馮有蘭先生的家人于1928年搬到清華大學,我在清華大學聽父親講了八年,但我不記得在清華公園與馮有蘭先生有過任何接觸。後來抗日戰争開始了,從1938年到1942年,我在昆明西南大學讀大學,馮友蘭先生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教授,我從未選擇過哲學系的班級,但我曾經偷偷地到他的班上聽過一兩次,可能是中國哲學史等等, 我隻想聽聽馮友蘭先生講課。馮有蘭先生的口子很好,如果去看馮有蘭先生的文章,因為他的古代文化很好,他的文章半文字半白,有精簡的角色,也是井井有條的角色。我們或許知道馮友蘭先生是口吃的,口吃的人通常不容易有很好的口才,但是你去聽他的課上有印象,馮有蘭先生善于用口吃來創造非常有效的演講。當他停下來時,這是有用的,他把他剛剛說的話滲透到你的腦海裡,然後突然得出一個結論,這是非常有效的。後來我讀了馮友蘭先生的許多文章,他在晚年寫了《三松堂自律》。
我1945年來到美國,1946年西南大會解散時,馮有蘭先生寫了一座西南紀念碑,現在在北京大學有一座複制品。原名碑現存于昆明,原西南大學舊址,現為雲南師範大學。在《三松堂自訂》中,馮有蘭先生把這道題文放了進去,很顯然,他為這道題文感到非常自豪。這番題詞寫得非常好,西南聯合國大會的精神,西南聯合國大會的意義,西南聯合國大會的影響,都寫得全文。
西南聯隊銘文
我最後一次見到馮先生是在1980年代末或1990年代初,在哥倫比亞大學。他以前曾在那裡,并授予他一個特别的榮譽學位,因為西方承認馮有蘭先生是20世紀中國哲學和中國哲學史的大師。陪同他的還有他的女兒馮仲軒,她是一位筆名宗軒的作家,她邀請我去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吃飯。90年代,我讀了馮友蘭先生的《三松堂自律》,正如我剛才所說,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我特别喜歡裡面的一個詞,這是馮有蘭先生發明的,叫做"舊國新生活"。他有一個特點,創造了一個結合了許多想法的詞,這些想法将反複出現在他的書中。"老國新生活",意味着中華民族從商業周開始就是一個國家,現在有了新的命運。
我讀他的書經常有這樣的想法,馮有蘭先生已經走了将近10年,10年的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想如果馮有蘭先生能延長自己的壽命,"老國新生活"這個詞也許他會再加一句話,因為這10年的發展讓他有可能把"老國新生活"繼續下去。
馮友蘭
三、如何看待中國當代史
據該網絡報道,我參加了在紐約市舉行的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的活動。不可能。我當時在中國,我沒有參加紐約市的任何活動,網際網路上有很多混亂,特别是我在美國看到的關于中國的事情。
昨天看了電視劇《延安之歌》。我不知道你是否看過它?這是一場好戲,講的是1935年到1945年的延安,我想80%都是真的。我認為這是毛澤東最成功的時期。那時,如果沒有毛澤東,就沒有中華民族以後的發展。鄧小平和胡耀邦在1980年代初或1970年代末主持了一份檔案,對毛澤東的曆史地位進行了評估,"比現在做得更多"。從遠處看,我認為這個評價是正确的,再過100年,還會有更多的人贊成,因為沒有毛澤東,就沒有今天的中國。至于鄧小平,我們都知道,今天沒有鄧小平,也沒有中國。是以,我認為在第一世紀和第二世紀,我們會認為毛澤東和鄧小平是20世紀的偉人,因為中國的崛起是20世紀最重要的曆史事實,無論他們犯了什麼錯誤,這個曆史事實都不能被遺忘。
毛澤東
如果你看看網際網路,很多人會罵我,因為很多人都知道毛澤東犯了一個大錯誤。我來自安徽,在安徽三年的災難中,當年有大量人員死亡時,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事實。一個男人的父親在那個時候被餓死,或者在文化大革命中死去,不同意我的觀點是正常的。但曆史是複雜的,中國的曆史特别複雜,我認為那些非常不同意我觀點的人有一種絕對的傾向,絕對的,當然,很容易找出毛澤東的錯。如果你咬這一點,當然,其他一切都談不上了。
如何了解當代中國社會,現在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我認為學生之是以會問這個問題,一定是因為我們在讨論這個問題時存在兩極分化的觀點。我認為這顯然是最好的時代。為什麼我說,我1922年出生的時候,我父親那一代人(我父親出生于1896年),今天20歲的人沒有經曆過那個時代,不能完全了解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心态,也不能了解當時每個人心目中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與當時和今天人們的心态相比,這種曆史轉變是驚人的,幾乎是難以置信的。我曾經說過,今後,如果我們讨論20世紀人類曆史上最重要的是什麼,對人類曆史影響最大的是什麼,我不認為是兩次世界大戰,不是希特勒的興衰,不是蘇聯的偉大革命和蘇聯的解體。這些當然是重要的事情,但我不認為它們對人類曆史的影響最大。最重要的兩點,一是人類已經學會了用科學技術提高生産力,在這100年裡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會繼續發展;這兩件事的重要性将在再過50年、100年後變得更加清晰。如果你同意,你就會同意我剛才所說的,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一定有毛澤東和鄧小平,沒有他們,今天的世界就會有所不同,是以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清楚,那是非常好的。
我現在要搬到中國,如果我認為情況很糟糕,我就不會搬到中國了。
鄧小平
20世紀中華民族的偉大變革,應該用一部具有長遠價值的小說或史詩來形容。
現在中國的出版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我記得15年前很難出版一本書,因為那裡缺乏紙張。現在去海澱書城,各種書實在是太多了,小說也太多了。有意義的小說,無意義的小說;有意義的文章,無意義的文章,無處不在。我認為現在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20世紀是中華民族的大時代,中華民族從一個貧窮,被欺負到一個不能再悲慘的境地到今天,這種轉變是前所未有的。如此大的轉變應該有一部具有長期價值的小說或史詩來描述。我還沒有看到這樣的書問世。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認為每個人都會做他們所做的任何事情,總是有很多條件,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是有機會。我剛才的意思是,對于那些做文學的人來說,現在是一個機會,可以這麼說,現在有一個話題,非常大,非常廣泛。在座的哪位學生能在30年或50年後寫出像《戰争與和平》這樣的小說,比如《日瓦戈醫生》,以及一部大眼睛、大眼睛的小說,如果我看不出來,在座的很多人都能看到。
我在中國生活了20多年,在美國生活了近60年,我對這兩種文化的異同有個人的感受。西方的價值觀當然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對這種文化的價值觀有一些了解和選擇。西方有很多東西是先進的,具有永久的價值。在東方,有些東西具有永久的價值。如你所知,大約十年前,李光耀提出了亞洲價值觀,這個概念受到美國媒體的批評,但我認為他是對的。我認為今天整個世界都受到西方媒體的影響,西方媒體有時是無意識的。我認為,如果不有意識地全面吸收西方媒體的影響,那将是不幸的。許多人欽佩或同化,因為西方物質文明的成功。
現在世界上發生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中華民族的崛起,特别是在30年、50年、100年後,這兩種文化的沖突和融合将是21世紀最偉大的事情,值得多加思考。這個時代也是表達自己觀點、發展自己事業的好機會,也是創作史詩或小說、賺大錢的機會。
列夫·托爾斯泰,《戰争與和平》
科學與人文的關系
在我國中一至二年級的暑假期間,父親對清華大學曆史系的雷海宗教授說,你能推薦一個高素質的學生嗎?他推薦了一個叫丁澤良的人,丁澤良當時确實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學生,教了我一個暑假的"萌茜"。我記得很清楚,我父親的辦公室在科學博物館,禮堂旁邊的那棟樓裡。因為建築比較高,是以,夏天那個地方比較涼爽,丁先生和我每天都會講一個小時的孟子。一個夏天沒有結束,然後下一個夏天又教了一個夏天或半個夏天。是以,我可以把Mencie從頭到腳放進去。剛才有同學問我,這對我有沒有影響。當然,例如,Mencie說,"一個八口之家可以免于饑餓",這裡的背景無疑讓我對中國傳統觀念有了更好的了解。我吸收了中國文化的精神,我覺得比沒有讀過的孟西吸收了太多。
嗯,剛才這位同學說你在學科學,你是如何處理科學和人文這兩個不同的發展方向,如何實作和諧。衆所周知,30年前,英國的C.P.斯諾寫了一本名為《兩種文化》的書,他談到了這本書。當時在歐洲、美國、今天在中國,有一種現象,就是因為政府資助的研究對于科學、行業關注度更高,對于人文學科的關注就沒那麼多了。這就是C.P.斯諾寫這本書的原因。
雪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我認為一門學科學,或者說工程學,他想吃,同時有七種激情,是以,不可能不與人文學科有關系。至于如何處理這件事,在不同的情況下,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當然是不一樣的。剛才有個同學問我,我想也可以說是,二三十歲以前,我對人文學科問題關注較少,那時我的上意識和潛意識的考慮大多在科學上。漸漸變老,并肩而行,我想這也是大多數學科學的人的經曆。
兩者之間有沖突嗎?我認為在時間配置設定上有沖突,但是,當然沒有沖突,讨論兩者之間的關系非常有趣。比如我曾經寫過一篇關于美和實體的文章,這個話題,我覺得也應該玩,這個機會我得玩。因為科學中有美,這種美的概念,而文學中有美的概念,藝術中有美的概念,有相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仔細研究它,我認為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知道,美學在東方,西方有很多作品,他們讨論過這個問題我不知道,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話題。
有學生問世界歷史發展的整個概念是否對我的日常實體研究產生了影響,並問我閱讀孟子是否對我幾十年的實體研究有任何影響。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原因是,你看一兩個人,有時你看不見。但是現在世界上有很多國家,你看到很多日本的研究是很特别的地方,和美國人、德國人做得很不一樣嗎?這有點不同。這不一樣,不是因為有人讀過《孟子》,别人沒有讀過《孟子》;這裡有一個傳統問題。如果日本有一個東川修書,他研究什麼問題,他的學生就會跟着他走,有意識地不自覺地學習他,這影響了它的發展,發展的文化影響不是很大,是少數大師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很明顯,1950年左右,華羅軒回來了,後來中國數學的先驅基本上都是他的學生。他喜歡學什麼,喜歡學什麼,在中國數學上留下了足迹,比整個文化傳統都有更大的影響。但要問文化是否有任何影響,我認為還有一點,例如,德國人傾向于提出合乎邏輯的問題。法國人問道,但注意力不那麼集中。是以,要問文化對科研是否有任何影響,我認為是有的,但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傳統問題。
孟子
六、現代學科不會融為一體
有學生說,我說我說了一個字,現代數學書有兩種,一種讀一頁不能讀下來,一種讀第一句話不能讀下來。我之是以這麼說,是因為我有親身經曆。20世紀中葉以後,數學書籍變得更加精簡,越來越多的赤裸裸的邏輯被放在最外層,是以,雖然它的邏輯體系是正确的,但是當你看它的時候,你并不知道它到底要去哪裡,是以它非常醜陋。我這麼說是為了形容那種感覺。這種發展也是在實體學中,20世紀初,實體文章更長,現在更短,更難了解。在20世紀初,如果你在一個地區已經兩年沒有這樣做了,然後你看看下一篇文章,你很快就能彌補它。不是現在,現在你已經兩年沒見了,然後看看,不明白它在說什麼,因為兩年内有新的發展,新的發展是用非常集中的語言說的。如果你不從頭到尾看這兩年的文獻,你不知道它會說什麼。這是國際上的一種常見病,很難有逆轉,為什麼,因為現在文獻如此之多,世界上有多少科學家我不知道是否有人研究過,我想是100年前的10倍。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寫一個長篇故事是無法閱讀的,是以每個人寫起來就越容易。
剛才,我的同學說,一個朋友告訴他,數學和實體,哲學——特别是現在有跨學科的發展——将來會融為一體嗎?不,它不會。的确,多年來,數學和實體有很多交集,但每個領域,每個交集,隻有(我認為也許)-百分之五。今天的百分之五的數學與實體學密切相關,今天百分之五的數學與數學密切相關。這個百分之五的重複,數學和實體相交的地方,每年都在變得越來越大。然而,不交叉的地方越來越大,這個百分之五的比例在一段時間内不會有太大變化。在這樣的前提下,數學和實體是沒辦法一起談的。
大衛·希爾伯特
至于哲學,這其實是20世紀非常重要的事情,也就是在20世紀初,通過幾位數學家和哲學家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也許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他想把數學邏輯化。你們都學過歐幾裡得的幾何, 讨論幾何學是合乎邏輯的, 希爾伯特想把整個數學邏輯化。伯特蘭·羅素,深受歐幾裡得的影響,也是一位哲學家,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從邏輯的角度來看,羅素的一些貢獻并不是最重要的。這個領域在1930年左右發生了令人驚訝的轉變,當時一位德國研究所學生寫了一篇文章,證明希爾伯特的想法是,不可能将整個數學建立在邏輯系統上,一個叫做哥德爾的不完整定理。我認為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個重大發展,它影響了整個邏輯的發展。它對數學發展的影響不是那麼大,因為不可能完全和絕對合乎邏輯地完成整個數學,并不意味着傳統數學不能繼續發展。是以,你今天必須問一個數學家,哥德爾的貢獻是否重要,他必須說是的,如果今天對數學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我想我們會把它放在一邊,數學或像以前一樣。哥德爾發展的方向被稱為數理邏輯,後來與計算機程式密切相關。在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我們非常高興的一件事是,該領域世界上最大的權威之一,一位名叫姚世之的教授,今年秋天被邀請到清華大學居住。他現在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前一年他獲得了圖靈獎。如果有人問20世紀最重要的數理邏輯,以及,軟體原理最主要的三個人是誰,那就是哥德爾、圖靈、馮·諾依曼,三個人現在都不在,他們領域後來設立了圖靈獎,就是為了紀念圖靈,幾年前姚志就是為了獲得這個圖靈獎, 我覺得清華大學的計算機軟體人,對于姚志的邀請一定很開心。而姚志所做的,剛才談到哥德爾的貢獻可以說是延伸開來的。
哥德爾
文科學生如何學習科學
我們知道錢鐘書,他在數學上失敗了。在中國傳統下,在清華大學這樣的學校,我懷疑文科學生害怕學習實體或化學。如果一個中文系的學生學習實體,可能會有一種發現有點太難的傾向。我很容易相信這種情況,因為我剛剛談到了中國文化傳統和清華大學非常優秀的學生人數。如果學校問我,我會說我不認為文科學生需要讀那麼多複雜的東西。實體有一些精神,可能是精神上的了解,我認為這就足夠了。錢鐘書在數學上的失敗與他後來的成就無關。至于微積分,試着教文科學生接受它。微積分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如果你能吸收精神的精彩,我想同學們會欣賞的。
貨币時鐘書
當時我20歲
當我20歲的時候,我剛剛在西南聯合大學讀完四年級。當時,是實體和數學整天挂在我的腦海裡。當然,實體和數學有無數的東西需要挖掘和了解。當時雖然很窮,但當時的西南聯合國大學有足夠的書,是以我對其中很滿意,沒問題。我的大多數朋友都在實體系。我們整天談論實體事物,當然日常生活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當時參加過政治運動嗎?我很少參與其中。學校有牆報,當時共産黨的地下工作很強,牆上的報紙很多,都是當時進步的學生寫的。後來我才知道,這些進步的學生中有許多是地下黨員。但是,也有一些三團的牆報,這是國民黨組織的一個組織。我當然經常看到這些牆報。我沒有在任何牆上的報紙上寫作,因為這不是我整天都在想的事情。
我有愛情故事嗎?香港政府的香港電台和香港電視台制作了一部出色的中文電視劇,每年制作三到四集,并于1998年派了一位名叫唐敏明的女導演,她去了我在美國的家兩三次,清華大學一兩次,一個小時。這一小時的影片中有一段話,唐女士問,楊教授,你在昆明有愛情故事嗎?我說是的,我給了她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是我班上一個姓張的女孩的照片。當時我隻有17歲。當時在西南聯合國大會上大家都很樸素,都穿着藍布大衣,但張景钊經常穿紅色大衣,很有魅力。我注意到了。我記得我認識她早上10點在教室裡,是以在早上11點,我在教室裡徘徊,當她出來時,我可以和她說話。她是一名數學系學生,我父親是數學系主任。是以,她有時會來我家。那時候,父母也很喜歡她,我們經過幾個月的交流,我想,張景钊對我的影響很差,我自己的心情過去好像很平靜的湖水,而張景钊來了,現在起起伏伏很強。這對我不好。對我來說,當時要做的就是努力學習,不去想有女朋友。是以,然後我們的關系消失了。這可以說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面對杜志麗——我後來的妻子以前的故事。
楊振甯與杜直立婚紗照
兩天前,我看了一本書《大學往事》(University Pasts),書中收集了二三十位作者來回憶他們四年的大學生活,并選擇了一篇關于西南大學的文章。我翻了個身,發現它很有趣。我想在座的每個人都會覺得這很有趣。為什麼?因為它講述了20世紀幾代人對大學生活的記憶。從胡石、徐志墨,到吉延林,再到我,再到後世,直到20世紀90年代。就像一本相冊,你可以看到中國在20世紀經曆了多少。和胡石一樣來到美國,他的記憶主要是關于他在康奈爾大學讀書時是如何吸收美國民主精神的。對我這一代人來說,這是西南聯合國非常艱苦的生活。例如,國民黨和共産黨在抗日戰争後和解放前在學校的無休止的内讧的影響。然後有三反和五反一些描述,然後有反右,四清,文化大革命時間。到20世紀80年代。過去,記憶中很少有東西談論愛情。但是在八九十年代,很多學生都在專門讨論對事物的熱愛,這些我認為都代表了不同的時代。
吉延林等關于大學過去的書籍
九本或幾本有趣的書
學生們希望我引用受影響最大的書籍,一本英文,一本中文。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世界上有太多的書。但我認為我可以換一種說法,推薦一些有趣的書。
讓我們從數學開始。當我上大學一年級時,我父親從圖書館借了一本書,《純數學》,這本書是20世紀初一位偉大的英國數學家寫的。因為世界上所有的數學一開始都像教孩子1,2,3,4,小數點,分數,但整個邏輯系統都沒有被注意到。這本書的整個方法從一個邏輯系統開始,這讓我,當時16歲,突然了解到數學的結構可能有另一種觀點,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啟發。
G.H. Hardy是《純數學》一書的作者。
哈代的書很有名,相當于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的數學學位,但它借鑒了現代數學的精神,我推薦給任何對數學感興趣的人。今天這裡可能很少,但你可能對另一本書感興趣。這本書的名字叫《數學家的道歉》。這是一句俏皮的話,他的意思是(正如他在整本書中所說的那樣)他認為數學是純粹的藝術,毫無用處。他說,他一生中最自豪的事情是他沒有做任何有用的事情。他很擅長寫作,是以他把這麼簡單的句子寫成一本小書。這本小書我覺得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非常好,還有很多小故事。剛才我和馮有蘭先生說話,馮有蘭先生很擅長寫作。他的書中也有很多關于哲學的小故事。
G.H.哈代向電腦道歉
我還推薦一本關于科學的書,作者是沃森。你知道20世紀最重要的生物學發現是雙螺旋。沃森是一位名叫克裡克(Crick)的年輕美國人(兩人都還在那裡),也是一個比他小10歲的英國人,他在1953年寫了一篇關于DNA作為雙螺旋結構的文章。這篇文章現在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生物學文章,我認為它将與達爾文在19世紀的進化論進行比較。在1960年代,也許是1950年代,兩人獲得了諾貝爾獎。然後,幾年後,沃森寫了一本名為《雙螺旋》的小書。我相信這本書在中國一定不止一個譯本。
這本書非常好。為什麼這樣好?不是因為他把自己的發明說得很清楚,主要是說一點——他從來不明白這句話,但是,你看了之後才知道他要談這件事——就是說,生物學的研究不需要讀很多書,隻要你願意去做, 大膽,不怕天下,暴風雨,必将産生結果。這是對他寫這本書時成功的分析。衆所周知,他後來做了一些相當重要的工作。但自1960年以來,他并沒有做過太多的研究。他經營着一個冷水魚雷港實驗室,這是一個舉世聞名的實驗室。最近10年,當他倡導研究DNA時,近年來非常重要。他後來為生物學的研究和世界對DNA中遺傳因子序列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詹姆斯·沃森
我特别推薦給你們這本書,因為如果你想知道中西文化的比較,讀完這本書,你就能知道一個年輕的美國人是如何赤裸裸地說出自己的文化特征的。相信在座的同學們看了第一面後一定覺得,這裡的腦袋很重要,值得任何一個中國人深思的地方,也是不可取的。例如,這本書對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的描述後來在美國受到了嚴厲的批評。沃森之是以能夠做出如此重要的貢獻,是因為他們偷看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不是他們兩人的實驗,而是一位名叫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的女生物學家的實驗。羅莎琳德·富蘭克林是一位非常謹慎的生物學家。拍完那張照片後,還不夠,她不得不再拍一遍,希望能更準确。這就是她的個性,在學術界備受推崇。結果,他們倆用了一種可以說是不太合法的方法拍了一張照片。他們不耐煩,研究作者寫了這篇文章。許多年後,當他寫《雙螺旋》時,他對富蘭克林的生活說了些不對勁的話。他說富蘭克林是一個"老處女",臉上挂着笑容。"老處女"這個詞的含義在中國并不是,中國傳統文化對老處女的看法我怎麼認識不夠,但在西方,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貶義詞,應該說比貶義詞還多。絲綢襪子不是現在的樣子,它們後面有一條線,他說富蘭克林總是直接跟在襪子後面。他的書中充滿了這樣的文字,是以受到如此多的批評,以至于人們說富蘭克林的襪子不直,與她的工作有任何關系。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他書的寫作風格。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我想說的是,在美國有很多像他這樣的人,他有多成功,好壞的元素都存在于這本書中。如果你想了解美國文化的特征,我建議你看一看。我認識一些生物學家,其中一個人告訴我,他要讀實體學,讀沃森的書,然後去讀生物學,然後做得很好。當我讀這本書時,我已經在學習實體學了,是以這并不影響我後來的研究工作。
James D. Watson是"Double Helix"的作者
小時候看《紅樓夢》不明白,看完後沒興趣,覺得這個恐怕很多中學生都有這個念頭,它說了些什麼意思?直到我長大了,我才意識到這是一部傑作,而且年紀越大,我對這些東西了解得越好。但很難說它對我有什麼影響。
我回到清華大學讀了很多有趣的書,比如剛剛介紹的《大學往事》。另一位女作家餘華軒出生于1925年,可能通路過清華大學。她最近寫了一本自傳,名為《三生三世》,寫得很好。當然,年輕的時候,她有過難以想象的經曆,她所謂的三生,就是她在武漢和重慶,然後在南京大學畢業,前後二十年,人生;她很擅長寫作,我覺得這本書将來很可能會變成電影,因為它是一部很好的電影素材。
我讀過的另一本書也是最近出版的,作者是我的一個非常熟悉的朋友,一位非常成功的曆史學家,名叫何偉。1934年至1937年,他在清華大學學習曆史,後來和我同舟共濟。我想他現在是美國最有名的中國曆史學家,他寫了一本叫《閱讀曆史六十年》的書,這裡為1930年代的清華大學、1930年代和1940年代的西南聯合國大會,為後來美國研究中國曆史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做了非常有趣的描述。像這樣的傳記現在很多。
何偉
十、我努力超越世界的極限是有限的
例如,中國和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我認為中國文化是以人為本的文化,西方文化是神聖的文化。神是什麼意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神。他對自己的神負責,是以他有原罪的概念。這種原始的概念不同于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之上的。發展兩者各有好壞,我們現在不是要讨論好壞的問題,而是要讨論發展的現象。
這樣的現象很多,要說得很清楚,對于我來說,這件事有直接的關系,就是對老年人的态度。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在西方或美國,我認為說父母沒有得到照顧是錯誤的。但西方對老年人的态度,尤其是美國,與整個中國社會的态度大相徑庭。當然,中國傳統不一定全是功德。比如,我一再說過,學校裡有一種傾向,學長者很強,學校對年輕人和新思想不夠重視。
今年我快82歲了,回家後一切都很好,精神上和身體上都很好。幾天前,我哥哥給我發了一封電子郵件,說你的回報不是一個好的衡量标準,這是一個完美(完美)的措施。學校照顧我,這與美國不同。當我60歲的時候,我遇到了一位名叫沃爾芬斯坦的著名實體學家,他是我的同學。我對他說:我剛剛有了一個大發現,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他以為我有了新的實體理論,他說:"你告訴我。我說:"生命是有限的。
楊建義,楊振甯傳記作者
當我80歲時,我說"生命是有限的",而當我60歲時,我說"生命是有限的"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到你80歲的時候,你可能還不能完全了解我的意思。我曾經讀過一些吳昌碩的畫,齊白石的畫,上面寫着"75歲"或"81歲",當時我以為這是中國畫家的傳統,現在我明白了,不僅僅是這個,這裡還有非常複雜的含義。第一個非常幸運,我活到了81歲,我活到了75歲,第二個是我現在還能畫畫,我能寫這句話,這意味着我還有很多年可以畫。總而言之,我想說的是,老年人的心态與你們的心理狀态大不相同。一個老人,對于有限的生命這件事,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随時都知道。好吧,我現在回來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我正試圖超越這個限制。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我能幫助清華大學發展出一個優秀的高等研究中心,能夠培養出一批年輕人。我試圖超越世界極限的極限。
(本文由楊振甯先生審閱)
(原載于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作者: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楊振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