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湘西走向世界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從湘西走向世界

邊境小鎮的英文翻譯

從湘西走向世界

《沈叢文》作者:金潔夫

沈從文是現代文學史上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品《邊城》《長河》等,詩意浪漫、簡約純淨,打造了一個人民心跳的湘西世界。他也成為一位現代作家,因給妻子張昭和的情書而為年輕讀者所熟知。

早在20世紀30年代,沈從文就在中國文壇聲名鵲起。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沈從文作品的文學價值在海外被重新挖掘,自1961年美國學者夏志清在耶魯大學出版《中國現代小說史》并對沈從文的作品給予高度評價以來,他的作品不斷在國外被翻譯和閱讀。他不僅受到海外讀者的歡迎,也受到海外學者的追捧,海外學者總能在他天真的著作中找到新的靈感,與最新的理論和問題相結合,做出新的學術發現。

跨越語言和時代産生共鳴

沈從文的傑作《邊城》有四個英文譯本,原版由新月詩人于梅和他的女友艾米麗·哈恩翻譯,并于1936年1月至4月在英文出版物《世界》上連載。然後,在1947年,喬治·阿勒南·昂溫出版了一本名為《中國的土地》的沈從文小說集,其中還包括羅伯特·貝恩和金宇翻譯的《邊城》,由TheFrontierCity翻譯成英文。《中國的土地》一書也于1982年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重印出版。20世紀50年代,沈從文作品在國内外的翻譯基本處于停滞狀态。直到1962年,北京的外文出版社《中國文學》月刊才以英文版出版了戴奈迪譯本的《邊城》。《邊境小鎮》。最新的英文譯本由Jeffrey C. Kinkley翻譯,由BordersTown于2009年在紐約HarperCollins出版。哈珀柯林斯是美國知名的出版公司,這本書是漢學家葛浩文編輯的中國現代作家的經典之一,這意味着沈從文的作品正逐漸走出大學,走向更普通的讀者。

除了代表作《邊城》,沈從文的其他作品也吸引了海外讀者和學者的目光。中國作家李維雲曾多次推薦沈從文的作品。她曾經在一次采訪中說過,自己對《從文學書》有一種激情,去美國讀書的時候,就帶了書。此外,西蒙·舒斯特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了沈聰的散文和信件集《西湖南回憶錄》,并于2015年出版了沈聰的英文版《沈從文的書》,由劉鑫翻譯。劉欣是《人民文學》英文版《路燈》的進階翻譯和前執行主編,沈從文的書是她的第一本譯本。正在翻譯沈從文1930年代早期小說集《月下小景》的麥卡利斯特學院教師安德魯·考夫曼(Andrew Kauffman)在做研究時,被《月下小景》獨特的美學風格所吸引,卻發現中西方學術界都對這本書缺乏關注。

沈從文自稱"鄉下人",這三個字掩蓋了他的認知和愛恨,也反映了他自己建構的審美道德規範。正是因為他的作品展現在對美的向往、對醜陋的抗拒、生活的複雜性、神秘感、偶然卻注定失敗的探索時刻,才使他的作品跨越語言和時代,在世界讀者中引起普遍的共鳴。

沈從文《再現》

1949年後,沈從文調到曆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從事解釋和研究工作,此後文學作品問世寥寥無幾,舊作品也寥寥無幾。對他舊作品價值的"重新發現"始于一群居住在國外的中國學者。時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的夏志清深受美國新批判學派的影響,專注于文學和藝術作品的美學。在他看來,沈從文的作品具有不同的藝術性。與沈從文一起的是夏志清"發現"的現代作家,還有張愛玲、錢啟書等。夏志清在《中國近代小說史》中對這些作家的贊美,大大提高了他們在國外的知名度。此後,沈從文在海外學術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1972年,美籍華裔作家餘華軒出版了《沈宗文》,成為第一本向普通讀者介紹沈的專著。1977年,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金潔夫完成了關于沈叢文的論文。金傑夫找了很多史料,把史料發掘和文字分析結合起來,還幾次來到中國,親自采訪了沈從文。1987年,Kim根據他的博士論文完成了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神叢論的奧德賽》。這本書立刻成為沈從文海外研究的經典之作,後來被翻譯成中文,也對沈從文在中國的研究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說到沈從文在海外的研究,我們不得不提到學者王德偉。1992年,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汪德偉的《現實主義小說》。在沈從文的小說中,他發現了田園歌曲、暴力、死亡和欲望的混合體。在他2015年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史詩時代的抒情之聲》(The Lyric Voice of the Epic Age)一書中,他認為沈娟霆對現代中國提供了不同的抒情想象。2015年,王毅還在哈佛大學主持了"沈從文與現代中國"國際研讨會。這是英國學術界首次舉辦沈從文寫作史和人生經曆學術會議,幾位海外沈從文研究權威人士出席,沈從文的兩個兒子沈龍舉和沈虎儀也出席了,回顧了父親的生平和沈從文的編纂過程。

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特殊的存在。正如王增軒所說:"他的一生是一個奇怪的故事。"他的寫作史,他的閱讀接受度和傳播性,都與20世紀中國的曆史息息相關。在國内外學術界的聯合推動下,沈從文的作品被更多的海外讀者閱讀,他的形象也在讀者心中閃耀,燃燒。

新的視角為多項研究開辟了道路

沈從文的作品雖然已經被閱讀和傳播了幾十多年,但在海外對中國文學的研究中,我們仍然可以将沈從文的學術研究視為文本,結合最新理論。這些新穎的研究視角包括生态批評,資訊技術和物質文化。在《沈從文小說中的自然與現代批判》一文中,斯坦福大學王攀教授分析了沈從文小說的生态意義,認為沈從文通過自然的贊歌和著作抵制技術進步、現代性和消費主義。Anatoly Detwyler,博士,博士,博士,博士,現在是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助理教授,專注于沈從文在《中國現代文化中的資訊美學》中不明顯的小說《失業》。從失業開始,他讨論了沈從文小說中"資訊交流"的重要性和意義。哈佛大學陳光軒博士的博士論文《作為文化技術的收藏》分析了沈從文晚年對物質文化的研究。

除了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的創新,青年學者的參與也為沈從文海外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力量。多倫多大學的馬克·麥康納吉(Mark McConaghy)的博士論文《寫作國家:鄉村的語言、主體和靈性》(Writing Country: Language, Subject and Spirituality in the Rural)分析了《法律》(The Law)和《國王法律》(King Law)在長河(Long River)中的寫作。2020年印第安納大學博士生安德魯·考夫曼(Andrew Kauffman)在他的論文《想象與質疑殉道:現代中國的自我犧牲》中分析了沈從文小說中佛教意識造成的自我犧牲。這些都是沈從文近三四年來海外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了沈從文複雜的人生經曆和他富有成效的創作成果的持久魅力。通過學者們的解釋和研究,人們對自己作品的了解更加深入和多元。

據金瑾介紹,沈的作品已經很久沒有受到重視,他的文學聲譽很大程度上是由海外讀者推動的,很大一部分讀者來自大學。縱觀沈從文作品的海外傳播史,似乎目前中國當代文學傳播也提供了靈感、文學批評、學術研究與翻譯推廣的互動,學術研究在其作用上不容忽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