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寫給程式員

最近背景文章的留言中,發現了一些很早就關注了我的讀者,大部分都是 2013 年前後關注的。

特别感謝你們的長期陪伴,一起見證彼此成長的感覺很好。

可能有的讀者不知道,隻要留言或者贊賞,我都能在背景看到你們具體是哪天關注我的,以及你們留過幾次言、有過幾次贊賞。

而且按照微信公衆号的産品邏輯,取關後重新關注,關注時間就是按照最後一次關注的時間算起。

是以,如果不是實在受不了我,那還是别取關了。說不定哪天我給關注三年以上的老讀者發個大福利啥的呢。

當然,如果你依然還是受不了我,那也隻能江湖再見了。

怎麼樣,是不是很土?

沒辦法,當年是直男程式員,想不出啥文藝名兒。

後來轉型做産品就沒寫技術文章了,是以想改個名,思來想去不知道改啥,是以就把自己的名字放上去了。

好在,我的名字比較清奇,不是很常見。

噢,對了,還有頭像。

哪天心情好的時候,我把過去公衆号帥氣的頭像都拿出來讓你們笑話一下。

最初關注我的讀者基本都是程式員,而且大部分都是做 android 和 ios 開發的。

今天特别想跟這些依然在關注我的老讀者聊一聊,聊什麼主題呢?

想了下,覺得可以以一個産品過來人的身份,跟你們聊聊如何避免被産品經理坑。

做技術的都是兄弟,以前我也是個苦逼碼農,也做過那些無腦需求,同樣被産品經理的神邏輯折磨過。

最讨厭的,就是正寫着代碼呢,産品經理過來說正在做的需求有一點調整,或者偷摸小聲說,隻打擾你一分鐘。

他們壓根不知道,需求的變化對于代碼來說很可能是推翻重來,不是他們所了解的“隻有一點調整”。

他們也不知道,打擾的那一分鐘,可能需要再花半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來重新梳理邏輯。

尤其是改 bug 的時候,那種突如其來的問候真的不需要,哥們兒還想早點搞定下班呢!

面對這種情況,建議程式員兄弟們貼個條在工位上,注明“攻關中,看我起身再找我”。

還有,開評審會時,一些産品經理一上來就說要做什麼功能,從來不介紹背景是什麼,也不說為啥要做,做了會帶來什麼預期結果,更别提怎麼衡量資料評估 roi 了。

他們以為研發資源都很閑呢,大家都是有夢想的人好麼。

遇到這種情況,作為地球上最理性的一類人,我們要做的就是“教他們做人”。

就像我們寫一個函數需要提前聲明一樣,要有前因後果,否則就會報錯。

當然,“教别人做人”的前提是自己已經做好了,且不說我們要多懂産品和業務,畢竟有更專業的人。

但至少,一套完整的思維架構還是需要的,上司們不就是思維模型和做事方式比一般人成熟麼。

産品功能不是獨立存在的,是基于使用者場景、業務、需求、資料和可營運性綜合構成的。

下次如果還有産品經理這麼開評審會,至少有這麼幾個問題是可以向他們提出的。

第一,業務背景是什麼?第二,什麼樣的場景解決使用者什麼問題?第三,如何通過資料衡量解決情況?第四,功能上線後誰來負責營運?

反過來看,如果産品經理的解決方案不行,咱也别就此作罷讓他們回去改方案。

看看針對具體問題有什麼可行方案,現場讨論就把問題都給解決了。

總比他們改完一圈回來然後再開一次會要節省時間,萬一下次又不行呢。

另外,做技術的都怕産品經理隻顧當下不管過往,代碼可是活生生寫在那的,所有的曆史邏輯都會毫不客氣的照常運作。

一個需求提過來,也不管跟以前的邏輯是否有沖突,隻嚷嚷着要改,不行就拿老闆說事兒,這樣的産品經理真的得治。

治法也很簡單,把邏輯卡點告訴他們,然後就可以拂袖而去幹自己的活兒了,其他的也别多管,他們自己能反思并搞定。

誰讓咱心裡有一張全局代碼圖呢,誰讓咱心裡有完整邏輯譜呢,這就是技術的優勢,不容置疑。

而且,對于不管過往的産品經理,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們做一張産品流程全景圖,形式可以是流程圖或者腦圖。

每次做調整時,都讓他們先把這個全景圖的關鍵邏輯過一遍,以防出現上線後發現相容性問題。

當然,咱最怕的就是那些甩鍋耍賴的産品經理了,就算人家耍賴,咱也下不去狠手不是。

不管怎麼說,還是不能硬鋼。平時工作得做到位,這裡也給大家支個招。

關鍵邏輯代碼的注釋一定要寫完整,而且别光寫代碼解釋。

把邏輯決策人、時間、讨論關鍵點以及當時的決策過程寫清楚,打包時随業務代碼一起上傳。

如果到時候出現甩鍋事件,把代碼拉下來,這就是“雲證據”啊!

好了,多的也不說了。

總之,做技術的人,天生理性,學習東西快,多掌握一些關于産品、業務、營運的知識,省的被坑。

最後,産品經理們,你們看懂了麼?

···············end···············

  推薦閱讀

轉型産品能幹啥,不做産品能幹啥

推薦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