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诩“海上蘇武”人稱“六不總督”,葉名琛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作者:清風明月逍遙客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争,人稱“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自诩"海上蘇武"。

葉名琛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的人生際遇幾乎是林則徐的“翻版”,他們擔任的職務、履行的職責、受到的貶斥,幾乎完全一樣。不同的是,林則徐在國内壽終正寝,葉名琛卻魂斷異國——他不食英人食物,效仿春秋時的伯夷、叔齊,活活餓死在印度的加爾各答。

葉名琛,少年時,他就“以詩文名一時”,道光五年(1825年)不到18歲便考取了貢生。道光十五年(1835年)考取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其後平步青雲,曆任山西雁平道、江西鹽道、雲南按察使,湖南、甘肅、廣東布政使。不到40歲時,他升任廣東巡撫,成為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清鹹豐二年(1852年),他還不到45歲,即被實授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

自诩“海上蘇武”人稱“六不總督”,葉名琛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與兩廣總督徐廣缙一同支援在鴉片戰争後阻止英國人入廣州城運動,是以功封男爵;其後又因在廣東征讨盜賊反亂,親自處決犯人,誅殺數萬叛賊,成功消滅拜上帝會在兩廣剩餘勢力。當時因清朝上下排外氣氛高漲,屬于強硬派的葉名琛受到重用。

葉名琛性格木強,勤于吏事,屬下忌憚其威重。當時天地會的山堂任取山名,這些山名不一定和山堂所在地吻合甚至不一定真實存在,葉名琛不知,得知有山堂自稱“老萬山”就令手下前去真正的老萬山檢視,結果一無所獲;1854年天地會攻打廣州時,葉名琛登五層樓令标兵出戰,标兵罵道“每月得饷九錢,叫我送死嗎?”顧自散去,葉名琛令閉關向敵軍發炮才守住,後因英美法三國接到外交照會提供大炮、火藥、糧米協助守衛廣州、英美甚至出動艦隊才平定事态;葉名琛又有殺良冒功之舉,日殺數百人,一日殺三四百人就被認為少,1855年六至八三個月就殺七萬五千人,被稱為“劊子手”。葉名琛對待外國使者時傲慢,對照會僅以數語回複甚至不回複,為了彰顯大國威儀,甚至不在總督衙門而在河邊倉庫接待英國公使包令。

鹹豐六年(1856年)9月10日,亞羅号事件爆發。

1856年10月初,一艘中國商船“亞羅号”自廈門開往廣州,停泊黃浦。船上水手全是中國人,船主蘇亞成也是中國人。該船曾被海盜奪去,為了友善于走私,該船曾在香港英國政府領過登記證。10月8日,廣東水師緝拿了窩藏在船上的2名中國海盜和10名有嫌疑的中國水手,不想,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卻借口該船曾在香港注冊,領有執照,硬說是英國船,甚至捏造說中國水師曾扯下船上英國國旗,侮辱了英國,無理要求兩廣總督葉名琛立即釋放被捕人犯,并向英國道歉。而實際情況是:執照于1856年9月27日已期滿失效,該船被捕獲前,已有6天沒有挂英國旗了。

在迅速審訊後,葉名琛照會英國領館:查明12人中有梁明太、梁建富兩名水手為海盜,另一人吳亞作為證人,他們三人将繼續接受審訊;其餘9人可以送還。交涉中,葉名琛據理力争,聲明亞羅号是中國的船,其港英執照系船主花1000洋銀購買,且船上并未懸挂英國國旗,無侮辱國旗之事。但巴夏禮拒絕接受,并發出最後通牒,限葉名琛24小時内釋放全部水手,并正式道歉。

面對英國的最後通牒,葉名琛決定讓步,當天他答複可以交換除海盜之外的另外10人。次日,巴夏禮堅持原見。葉名琛隻好決定派南海縣丞親自解送全部12名水手到英國領館,但堅決不道歉。此時英國人無心再談,拒絕接受人員,随即炮轟廣州城——第二次鴉片戰争爆發了。葉名琛釋出告示,稱:“英夷攻擾省城,傷害兵民,罪大惡極……但凡見上岸與在船滋事英匪,痛加剿捕,準其格殺勿論,仍準按名賞三十大元,解首級赴本署呈驗,毋稍觀望。”

葉名琛處理“亞羅号事件”,從純粹的外交手段上而言,他做到了有理、有利、有節。英國人的蓄意侵略和葉名琛的處理方式,得到馬克思的認可。馬克思在兩個月後寫了《英中沖突》一文,以社論形式登在1857年1月23日出版的《紐約每日論壇報》上。文中稱:“在全部事件過程中,錯誤在英國人方面。”在西方輿論對葉名琛的一片譴責聲中,隻有馬克思贊揚了他:“确實,這個中國人如此令人信服地把全部問題都解決了。”

弱國無外交,亞羅号事件最終引發了中英之間的第二次鴉片戰争。

自诩“海上蘇武”人稱“六不總督”,葉名琛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10月23日,英軍開始行動。英國海軍上将邁可爾·西摩爾率領3艘英艦穿越虎門,葉名琛不顧戰事,連續兩天親自去校場看鄉試馬箭,下令廣東水師後撤,亦不準開炮還擊。24日英國軍艦轟擊廣東南郊鳳凰崗炮台,炮台守兵奉令走避,炮旋即被毀。25日英軍連連攻陷海珠炮台以及商館一帶,并占據城外全部的防禦工事,直逼廣州城。26日葉名琛關閉粵海關中斷貿易,調集鄉勇團練制造聲勢。27日,英艦炮擊督署,葉名琛“危坐二堂,絕無懼色”。29日,英軍攻入城内,因人少,搶掠督署後退出,葉名琛正在上香,免于被俘,向朝廷奏稱“大捷”,又縱粵民火焚城外各國商館及洋行,一艘自廣州開往香港的英國郵船亦遭劫。

1857年12月12日,英法聯軍大兵壓境,炮艦駛進珠江口,炮口對準廣州城樓,對葉名琛釋出最後通牒,要求其開放廣州。此時廣東的正規軍精銳部隊基本被調走赴江浙作戰,廣東的财力基本已在鎮壓太平軍的戰争中消耗殆盡。廣州城隻有殘餘的團練、鄉勇等一萬名雜牌部隊,葉名琛面臨的是一無得力将領,二無兵可派,三無險可守,四無錢可用,五無充足軍糧的尴尬局面,且在内有奸細、外有強敵,面對英法兩國的堅船利炮及5600多名士兵,沒有取勝之可能。

不過,葉名琛也作了一些事情,比如,在英軍發動攻勢之際,他以重金鼓舞士氣,凡斬英人首級者賞銀元三十,務必把英軍“根誅盡滅”;他積極采取襲擾戰的方式,使英軍日夜不得休息,首尾不能相顧;他在夜裡派遣沙船,滿載炸藥沖擊在岸邊休息的英軍。同時,還派出火筏對英艦進行火攻,使英艦不敢近岸,進而減少了白天中國陸軍所受到的炮火壓制;他派人突襲香港,突襲英軍巡邏隊,殺死英軍軍官;特别是他安排人制造面包投毒事件,一些鄉勇在面包房裡秘密放進了砒霜,導緻許多英國人中毒..........

為此,英國公使額爾金也感歎道:“自争端開始以來,由于低估了敵人的抵抗能力,我們犯了許多嚴重錯誤。”

英法聯軍抵達廣東,葉名琛因被錯誤新聞誤導,以為英軍隻是虛張聲勢,打算拖延到英軍自己走,且迷信稱“過了十五日必無事”。

1859年1月5日,由于奸細的出賣,葉名琛被俘虜到停泊在香港的英艦“無畏号”上。被俘前,廣州城已破,他平靜地接受了這個并不出人意料的結局,在衙門都跑空了的情況下,他特意将頂戴花翎戴好,穿上正式的袍服,端坐在大堂之上,等着英國人的到來。

然而,皇帝對他卻是典型的“卸磨殺驢”。葉名琛因拒斥英人入城引發英軍攻城,鹹豐帝竟指責葉名琛“剛愎自用”“辦理乖謬”“罪無可辭”“着即革職”。作為朝廷重臣,葉名琛被俘,鹹豐帝不是派員交涉,設法營救,竟然以避免英人要挾為名,多次強調:“勿因葉名琛在彼,緻存投鼠忌器之心。該督已辱國殃民,生不如死,無足顧惜。”鹹豐聖旨中的一句“無足顧惜”,可見臣子在封建君主心目中的地位。

在葉名琛被俘期間,他始終保持了不卑不亢、莊重高貴的風度,這使英國人都不得不敬佩。據《香港紀事報》載,軍艦上所有的軍官都很尊敬他,偶然有人上艦,都向葉脫帽緻意,他也欠身脫帽還禮。葉在軍艦上生活了48天後,即被押往印度的加爾各答,暫被囚禁在威廉炮台,後遷往托裡貢的住宅,日誦《呂祖經》不辍,因在作書畫時被勸不要書寫真名落人話柄而落款“海上蘇武”。他繼續關注新聞,按時作息,清早即要人給他讀報聽。

自诩“海上蘇武”人稱“六不總督”,葉名琛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葉名琛把自己的被俘當成是可以晉見英國君主的契機,他在被俘之初不自殺,是要留下一條命,向英國君主闡明中華的和平意願,并借機去反問英國君主。葉名琛後來對随他而去加爾各答的仆人明确地說明了這層意思,可惜此種心境,不為後人重視:我之是以不死而來者,當時聞夷人欲送我到英國。聞其國王素稱明理,意欲得見該國王,當面理論,既經和好,何以無端起釁?究竟孰是孰非?以冀折服其心,而存國家體制。”

1859年二月二十九日,他得知晉見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女王不可能實作之時,毅然決定絕食“淹留此處,要生何為?所帶糧食既完,何顔食外國之物!”

雖然屢有翻譯官将食物送來,葉名琛一概杜絕不用。絕食八天後病故,終年52歲“臨終并無别語,隻言辜負皇上天恩,死不瞑目”。後來,英國人将他的遺體運回中國。

葉名琛是一個複雜的曆史人物,在19世紀中葉,他缺乏國際視野,不谙世界大勢,隻知藩屬關系,不懂外交;但他忠君愛國,恪盡職守,如果僅以“六不”作為葉名琛的曆史評價,既不符合曆史事實,也有失偏頗、有欠公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