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鐘一
1945年11月25日,黃克誠率領新四軍第三師3.5萬餘人,抵達東北錦西地區,準備建立東北根據地,為解放東北打好基礎。
1946年3月,蘇軍陸續從東北撤退。當蘇軍從沈陽撤出之後,時任西滿軍區司令員黃克誠将新四軍第三師第十旅調到四平周圍區域。蘇軍從四平撤出後,第十旅立即拿下四平,俘虜了數千名僞軍。
同年4月中下旬,蘇軍撤離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第三師在東滿部隊的配合之下,拿下長春和齊齊哈爾,俘虜了上萬名僞軍。4月28日,山東部隊第七師和359旅一部解放了哈爾濱。在形勢一片大好之下,黃克誠開始建立根據地。

蘇軍撤離東北
但是形勢很快發生了變化,蔣軍從沈陽北進,在開原一度受阻後,随後兵分三路攻打四平。當時東北地區的主要指揮員林彪征求黃克誠的意見,商議這場仗該怎麼打。黃克誠給林彪的建議是:選擇蔣軍三路部隊中最弱的一支攻擊,可以殲滅一部分有生力量。
林彪接受了黃克誠的建議,集中兵力殲滅了陳明仁的第21軍第87師,蔣氏第一次對四平的分進合擊政策宣告失敗。
不久之後,蔣氏派出了8個軍的兵力,猛攻四平。毛主席認為出于全局需要,有必要在四平打一場保衛戰,這樣才能争取到蘇聯的武備援助。随後,毛主席訓示林彪組織四平保衛戰。
四平保衛戰打響之後,黃克誠沒有參加此次戰役。他得知林彪指揮10萬兵力與蔣軍展開激戰後,感到不妙,他認為:
當時我方剛剛進入東北,兵力就10萬左右,根據地還沒有建立鞏固,武器裝備也相對落後,蔣氏部隊在數量和裝備上都占盡優勢。選擇固守四平的戰略,實際上是自取滅亡,就算我方取得了勝利,那也是短暫性的勝利,因為防禦戰也是消耗戰,我方當時顯然經不起消耗。
堅決保衛四平
當西滿分局從鄭家屯遷到白城子後,黃克誠在白城子連續向林彪發了幾封電報。電報的主要内容,是讓林彪适可而止,不要與蔣氏部隊硬拼。黃克誠還建議林彪主動把四平及其它大城市讓出來,讓蔣氏部隊進去。這樣一來,我軍就可以到中小城市和廣大鄉村建設根據地,積累力量。等力量足夠強大的時候,就可以回過頭來殲滅大城市中的蔣氏部隊,這是變被動為主動,變不利為有利。
林彪收到黃克誠的電報之後,沒有足夠重視,既不回電,也不撤兵。四平戰事的形勢逐漸對我方不利之時,黃克誠又連續給林彪發了幾封電報,建議他立即撤兵。此時的林彪有些動搖,因為他也開始覺得,堅守下去隻會讓我方越來越不利。
四平戰役
但毛主席先後給林彪發了十多封電報,讓他堅守四平。林彪就算想撤,也不敢撤。是以林彪隻能忽略黃克誠的電報,服從指令是軍人的天職。
當我方在四平越來越被動時,林彪向組織提出關于四平保衛戰的意見:
如長期打下去,則四平、常村固全喪失,主力亦将消耗到精疲力竭,無法繼續戰鬥。我意讓出四平,以求争取時間,休整主力,鞏固根據地,來應付将來決戰。
但毛主席沒有立即回電。兩天之後,毛主席才複電:“請你們考慮全局再打下去是否有利。”不久,毛主席又給林彪發了一封電報:“如果你覺得繼續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時,便應主動放棄四平,以一部在正面遲滞敵人,主力撤至兩翼休整,準備由陣地戰變為運動戰。”
最終,林彪率領部隊撤離四平,蔣軍進駐四平。從整個大局來看,我方在當時的選擇是正确的、有利的。在運動中消滅敵人更适合我方,打陣地戰在當時還不是時候。
開國大将黃克誠
毛主席一直沒有忘記四平之戰。13年後的1959年,毛主席曾經請黃克誠到他那裡吃飯。談起四平戰事時,毛主席問:“難道四平保衛戰真的打錯了?”
黃克誠答:“敵人開始向四平推進時,我們打它一下,這沒有錯。但敵人集結重兵與我方主力決戰于四平時,我們就不應該固守四平了。”
毛主席說:“固守四平,當時是我的決定。”
黃克誠坦率地說道:“是你決定的,那也是錯誤的。”
毛主席聽黃克誠這樣說,沉默了許久。最終,毛主席好像是對黃克誠說,又好像自言自語地說:“那就讓後人去評說吧!”
黃克誠後來在紀檢戰線工作,直言無忌始終不改。在他的眼中,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說真話,講真理,就是最大的尊重。
【深耕戰争史,弘揚正能量,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