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愛擺POSE的赤頸鸫

青海新聞網訊 赤頸鸫,西北城市常見的林鳥,也是我拍攝的鳥類中肯擺pose,讓我盡情拍照的鳥兒。

隻要有閑暇,我就早出晚歸,到海棠公園、南山公園、西山林場、湟水濕地尋鳥、拍鳥。西甯南山,鳥類的樂園,我的拍鳥寶地。這裡的鳥類不下三十多種,僅我見到、拍到的就有旋木雀、戴菊、金絲雀、啄木鳥、錫嘴雀、大、斑鸠、伯勞、太平鳥、赤頸鸫等十多種鳥。

這裡不得不說,喜鵲雖為吉祥的益鳥,但對拍鳥人來說,這家夥很不上相,極少有人拍它。其一,拍的鳥有眼神光是上品。喜鵲的頭頸是黑色或深藍灰色,無論順光或逆光,均難見眼睛。其二,喜鵲的領地意識非常強。在它的一畝三分地,這家夥就是十足的“地痞無賴”——拍鳥人到哪裡,它就跟随到那裡,并發出警告聲;你好不容易發現一種鳥,正待“點射”,喜鵲橫插一杠子,一通攪和,鳥都驚飛而散;其他鳥類自在歡歌、覓食,喜鵲也老大地不痛快,非得把人家驅逐出境。喜鵲的生存理念是“我在這兒,這地兒就是我的!”就連紅隼(鹞子)這等“武林高手”如果遇到喜鵲,也懶得死纏爛打,選擇退避三舍。試想,其他鳥兒有喜鵲這樣的鄰居是何等無奈。

赤頸鸫,憑借迅疾的飛行速度和“利益均沾”的信條,與喜鵲周旋,獲得了分一杯羹的權利。

鳥兒的智商不可小觑。要拍好鳥,就要了解鳥,掌握它們的習性。起初,為了拍到生動的畫面,我在南山樹林一隐秘處,靜候一個多小時,見一隻赤頸鸫落在了樹上,距我十五六米。我佯裝沒看見它,低頭彎腰悄悄向前挪動了四五米後蹲下不動;它警覺地觀察動靜,稍後,它開始唱歌;我側身對着它,靜候四五分鐘,又慢慢向前挪動了三米,偷眼觀瞧,它開始放松警惕,挑選爪邊的果子打算開飯。約五分鐘後我又慢慢挪動了三米,心想,這個距離能拍到清晰的影像了,便悄悄舉起相機,屏住呼吸,高速連拍……低頭檢視照片——鳥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扭動脖頸啄了一粒小果,但果子滑落;鳥兒以百分之一秒的速度探頭将果子噙住,正待入喉,果子再次掉落;鳥兒旋即張喙,探囊取物将懸空的果子穩穩卡在口喉間……

作為南山的“義務巡山員”和其他林地的“巡視員”,我與赤頸鸫厮混熟絡了。這些地方的赤頸鸫記住了我的身影與氣息,見我拍照,不再羞羞答答、躲躲閃閃。

在西山植物園、海棠公園等地,一些赤頸鸫(灰頸鸫)甚至在距離我不足五米時,肯擺出pose,展示它們調皮、生動的生活場景——一隻赤頸鸫在草地上啄得一粒紅果,不急着吃,先叼在口中再甩頭上抛,在空中側頭接住;如此反複數次,再志得意滿地吞下;多麼和諧自然而愉悅的場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