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頸鶴(學名:sarus crane)是大型涉禽,共分化為3個亞種。後趾小而高位,不能與前三趾對握,是以不能栖息在樹上;全身羽毛大緻呈淺灰色,成鳥頸部裸露紅色的皮膚。初級飛羽和初級覆羽為黑色,白色而修長的内側飛羽垂直的覆寫着尾部。赤頸鶴為留鳥,栖息于開闊平原草地、沼澤、湖邊淺灘,以及林緣灌叢沼澤地帶,有時也出現在農田地帶。

該物種被列為易危,因為它被懷疑遭受了數量的快速下降,這種預計還将繼續。濕地生境,獵捕和污染物的影響程度及環境品質的普遍下降,都導緻該物種下減的結果。
過度捕獵:亂捕濫獵緻使該種數量下降,處于瀕臨滅絕的境地。繁殖期為5一8月,營巢于有稀疏樹木或灌叢的開闊平原草地和沼澤地上。巢由枯枝和草構成,每窩産卵2枚,偶見1枚,卵為乳白色,被有褐色斑點。
分布于澳洲、高棉、中國、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越南。
營巢的沼澤濕地開墾為農田,靠近田壩區的低山地帶的熱帶雨林和季雨林被砍伐,種植橡膠等經濟林木和作物,使其喪失了栖息地;過度捕獵:亂捕濫獵緻使該種數量下降,處于瀕臨滅絕的境地。
野生赤頸鶴隻有約2萬隻。印度群族少于1萬隻:它們曾在巴基斯坦出現,但自1980年代末就已經絕迹了,整體上亦有減少的趨勢。澳洲群族多于5千隻,且有增加的趨勢。東南亞的亞種則因戰争及栖息地變化而大量減少,到了20世紀中期已從大部份的栖息地消失,隻有1500-2000隻仍以零散群族生活。菲律賓群族于1960年代末已經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