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山網訊(記者趙梅 通訊員仝照明攝影報道)臉上有“斑馬”紋路,脖頸卻是栗紅色,這究竟是水鳥家族的哪位成員?近日,新疆鳥友仝照明在伊甯市附近的伊犁河拍到這樣一隻罕見水鳥,後經新疆觀鳥會确認,這隻水鳥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赤頸䴙䴘[pì tī]的幼鳥。
據仝照明介紹,這隻赤頸䴙䴘幼鳥是他在8月30日拍到的,當日7時,他在伊犁河拍鳥時,在幾隻鳳頭鸊鷉中發現了一隻臉部帶有花斑的幼鳥,“本以為它是鳳頭鸊鷉的幼鳥,但仔細一看,脖子有和鳳頭鸊鷉幼崽不一樣的栗紅色。”仝照明說,他還發現,這隻幼鳥總是被鳳頭鸊鷉成年鳥驅逐或追打,由此進一步斷定,它應該不是鳳頭䴙䴘的後代。他用相機拍下這隻鳥的圖檔後,發到新疆觀鳥會微信群詢問,經新疆觀鳥會資深鳥友辨認,它是國内罕見鳥赤頸䴙䴘的幼鳥。
赤頸䴙䴘嘴短而粗,夏季和冬季的羽色也不相同,夏季頭頂的兩側羽毛延長和稍微突出,形成黑色冠羽,頭頂也是黑色,頰和喉灰白色,前頸、頸側和上胸栗紅色,屬遷徙性鳥類。它在我國的數量極為稀少。
據新疆觀鳥會會長苟軍介紹,赤頸䴙䴘僅在遷徙季節偶爾能見到,十餘年來,新疆僅記錄過幾次。
資料顯示,赤頸䴙䴘秋季的遷徙在9月末至10月初。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态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知名鳥類專家馬鳴分析,8月底還未到䴙䴘家族集體遷徙的季節,這隻赤頸䴙䴘的幼鳥出現在伊犁,可能與今年夏季氣候偏熱有關,“赤頸䴙䴘距離新疆最近的繁殖地在哈薩克斯坦,那裡8月氣候較熱,它們也許是為了尋找較為涼爽的地方,來到了伊犁。”
據了解,新疆共有5種䴙䴘鳥:鳳頭䴙䴘、黑頸䴙䴘、小䴙䴘、角䴙䴘和赤頸䴙䴘。它們都善潛水,不善行走和飛行,幼鳥都有較為相似的地方,都喜歡吃小魚、甲殼類、水生昆蟲、軟體動物、水生植物等。
䴙䴘類鳥的“家”是水鳥家族中較為獨特的,繁殖期間,它們會把窩搭建在蘆葦、蒲草等水生植物中,用蘆葦葉或者蒲草葉将窩和周邊植物緊緊連在一起,防止窩在水中随波蕩漾,一旦遇到危險,它們會迅速用水草把窩蓋好,躲在附近觀察,直到危險消失,才會回到窩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