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頸鸫(學名:turdus ruficollis)全長約25cm。雄鳥上體灰褐色,眉紋、頸側、喉及胸紅褐色(北方亞種無眉紋且喉與胸為黑色),翼灰褐,中央尾羽灰褐,外側尾羽灰褐色。腹至臀白色。雌鳥似雄鳥,但栗紅色部分較淺且喉部具黑色縱紋。中等體型的鸫。上體灰褐,腹部及臀純白,翼襯赤褐。原有兩個亞種,經研究現兩亞種各自獨立成種。t. ruficollis的臉、喉及上胸棕色,冬季多白斑,尾羽色淺,羽緣棕色。t. atrogularis的臉、喉及上胸黑色,冬季多白色縱紋,尾羽無棕色羽緣。雌鳥及幼鳥具淺色眉紋,下體多縱紋。虹膜-褐色;嘴-黃色,尖端黑色;腳-近褐。

中國分布 東北、内蒙古、甘肅、青海、河北、北京、四川、湖北、雲南、西藏等地。
分布狀況:甚常見于海拔1000米~3000米的常綠林。t. atrogularis繁殖于中國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天山、喀什及昆侖山地區的西部。t. ruficollis經中國中西部及東北部至西藏東南部及雲南西部越冬。習性:成松散群體。有時與其他鸫類混合。在地面時作并足長跳。(定種資料參見stepanyan, 1990; knystautas, 1993)
栖息于山坡草地或丘陵疏林、平原灌叢中。成松散的群體活動,取食昆蟲、小動物及草籽和漿果。5~7月繁殖,營巢于林下小樹的枝杈上。窩卵數4~5枚,卵淡藍或藍綠色并具淡紅褐色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