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人間》網絡熱播,捧紅了江蘇的兩道經典小吃,蟹殼黃燒餅和燙千絲。這兩道小吃也經常出現在南京人的早茶桌上。秦淮河兩岸曾有茶館3000餘家,茶館是資訊傳播的場所,過去沒有電視廣播,老百姓每天早晨一碗燙千絲,一份酥燒餅,配上一壺茶,在茶館談天論地,傳播資訊。

燒餅是否酥脆 全靠一手功夫
所謂蟹殼黃,是一款江浙地區頗為常見的小吃,屬于燒餅的一種。因其形圓色黃似蟹殼而得名。江南的燒餅,則講究一個精巧,算不得主食,至多是點心。位于王府大街的清真安樂園菜館是南京人熟悉的百年老店,很多中老年人還有每天到安樂園吃早茶的習慣,去晚了可就沒位置了。糕點師傅夏桂龍已經在安樂園制作點心近30年,他告訴記者,“南京人愛吃的蟹殼黃燒餅,鴨油酥燒餅,都是将面團包入油酥,多次擀卷,這是關鍵。在烤之前,粘上滿滿一層的芝麻。”
不過,也有嘴刁的食客覺得大街小巷的燒餅不如以前的好吃,其實,手工和油酥很重要。現在安樂園的師傅們每天三四點就要到店裡,現做現售牛肉松蘿蔔絲酥燒餅,12元3塊燒餅幾乎是供不應求。将面團拌合摔打,包入油酥,擀平後卷起來,再擀平……反複擀壓折疊,正是它能夠層層起酥的關鍵一步,好不好吃,全看這一手的功夫了。剛出爐時,燒餅表皮焦香四溢,一口咬下去面衣酥你一臉的同時,還要提防熱乎的牛肉松蘿蔔絲餡合着熱氣噴湧而出燙着舌頭。剛剛烤出爐的燒餅咬一口必須要用手托住,不然屑會掉滿地,這就是“酥”;最後,聞香味,冷卻後的燒餅雖然沒有現烤出爐的燒餅香氣濃烈,但在品嘗中還是能聞到蔥油香味。
刀工是淮揚菜的一塊金字招牌。紀錄片《風味人間》中這樣描述千絲與刀工:“出神入化的刀工并非單純炫技,而是為了迅速吸收滋味。毫發般的細絲……既保持千絲應有的柔韌,又最大限度汲取火腿的精華。”
安樂園的麻油千絲為了保證口感的不變,對切千絲的廚師提出了嚴苛的要求。師傅介紹,選用1.5公分厚8cm見方的大白幹,先片成28片,再密密地切成絲,大約有2000根。随後用開水燙去豆腥味,兜頭一勺麻油,一勺蝦籽醬油,點幾片香菜葉子,點綴幾根姜絲,做法看似簡單,而其中的妙處幾乎全在那纖細如發的豆腐絲上。不過這出神入化的刀工在安樂園師傅看來就是小菜一碟。燙千絲是平民的美食,6元一碗吃的是心滿意足。
本文摘選自《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