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達被稱之為“教授中的教授”,他既是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也是中國科學院第一屆學部委員,還被蘇聯科學院授予“通訊院士”稱号。
楊樹達在語言文字學、文法學、修辭學、訓诂學、詞源學、古文字學、考古學及古籍整理等方面的學問造詣極深,著名文史大師陳寅恪稱贊楊樹達為“赤縣神州文字、音韻、訓诂學第一人”,譽其為“漢聖”,并非隻是溢美之詞。

楊樹達
楊樹達(1885—1956)字遇夫,号積微,湖南長沙人,1885年6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長沙縣一個塾師之家,其父楊孝秩少時勤學且喜讀史籍,卻屢試不第,後以設館教私塾為業。
楊樹達6歲起從父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啟蒙,及至年齡稍長,其父又親授《爾雅》、《廣雅》、《史通》、《資治通鑒》等典籍,而楊樹達尤其喜歡《漢書》,每讀一篇都不忍釋手。
楊樹達11歲時,楊父開始教其作文,并常以史事命題,後來楊樹達遵父命拜湘潭人葉德輝先生為師,攻讀《說文解字》、《四庫提要》等古典文獻,為求取功名做準備,葉德輝曾與張元濟等人同是光緒十八年進士,可謂是楊氏父子求取功名的榜樣。
1898年,楊樹達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學習,這是湖南省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由“嶽麓山書院”山長王先謙領銜發起, 并得到時任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學政江标的準許和贊助。
“時務學堂”是于1897年10月在長沙創辦,由熊希齡任提調(校長),延聘梁啟超擔任中文總教習、李維格擔任西文總教習,第一班共錄考40名學生,這一期學生中就有範源濂、蔡锷等人,而楊樹達則是年齡最小的一個,當時年僅13歲。
1898年9月,曆時103天的“戊戌變法”失敗之後,陳寶箴、黃遵憲、熊希齡等人皆遭貶黜,而梁啟超則亡命日本,“時務學堂”被迫停辦。
時務學堂故址
1899年2月,“時務學堂”恢複并更名為“求實書院”,楊樹達繼續在“求實書院”學習,除了比較紮實地掌握了中國古文基礎之外,也開始接觸和學習數學、地理、英語等現代知識。
1902年,“求實書院”又更名為“湖南省城大學堂”,1903年,湖南省城大學堂與改制後的嶽麓書院合并,并在“嶽麓書院”舊址組建成立了“湖南高等學堂”。
1905年,“科舉考試”制度被徹底廢除,時任湖南巡撫端方宣布通過考試選取品學兼優的學生,由政府公派日本留學,楊樹達前往應試并被錄取。
楊樹達此前對留學日本也曾非常向往,其同學兼好友周季良一年前已經前往日本留學,二人曾鴻雁往來,周季良力勸楊樹達去日本留學,但楊樹達因家庭貧困而無法成行,這次終于可以官費生資格留學日本。
二十世紀之初,國人以留學日本為榮,無論是官費還是自費,留學日本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逆的時代潮流了。
1905年秋,楊樹達東渡日本,入日本弘文學院大塚分校補習日文,後轉入京都第三高等學校學習外國語言學。
楊樹達在日本留學了6年,直到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後,國内局勢動蕩不安,留學生的官費得不到及時供給,楊樹達隻能選擇肄業回國。
楊樹達在“求實書院”時的同學陳潤霖,當時主管湖南省教育司,楊樹達由此得到了陳潤霖簽發的聘書,得以在湖南省教育司供職,并曆任湖南圖書館編譯兼楚怡工業學校英語教員。
1913年起,楊樹達又先後在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第一師範學校和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擔任國文法教員,期間曾在湖南一師教過毛澤東,是以與毛澤東有師生之誼。
1919年,軍閥張敬堯被北洋政府任命為湖南督軍兼署省長,張敬堯在湘任職期間,肆無忌憚地鲸吞湖南人民的财富,實行殘暴統治,引起湖南群眾公憤。
1920年12月2日,張敬堯派兵鎮壓學生的反日鬥争,導緻長沙發起了“驅張運動”,長沙學生、教員萬餘人舉行總罷課,并派代表分赴京、滬等地宣傳請願,楊樹達被推舉為學界代表,毛澤東則被推舉為公民代表,組成代表團進京請願,要求北洋政府罷免張敬堯。
北洋當局對此置之不理,請願代表團被困北京而食宿無着,楊樹達隻得以其譯著《兒童個性之研究》書稿托人介紹出版,得到了100銀元的稿費,暫時解決了在北京的生活問題。
楊樹達在北京滞留期間,了解到在北京各所高校任教的教授們每周授課時間不過八九個小時,自修時間綽綽有餘。
楊樹達在傳回長沙不久,就決定重返北京謀取教職,在時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範源濂的推薦之下,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擔任辭典編輯和主編審員等職,并先後在北京政法專門學校、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擔任兼職教授。
楊樹達結婚照
盡管範源濂與楊樹達二人曾是長沙“時務學堂”同學,但範源濂畢竟年長楊樹達10歲,當年彼此相交不多,而巧合的是,楊樹達在京都第三高等學校時,又與範源濂的弟弟範旭東同學并相識。
1925年春,時任清華學校校長曹雲祥将清華學校改組成大學部、留美預備部、國學研究院三部分,當年5月大學部正式成立,設定17個系,開始招收清華曆史上第一批大學大學生。
1925年秋,梁啟超被聘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在梁啟超的推薦和提攜之下,楊樹達被曹雲祥聘為清華學校大學部國文系教授,主要講授中國文字學概要、國學要籍、修辭學等課程,梁啟超與楊樹達師生二人得以在清華園共事。
梁啟超在出任清華國學院導師之前,就曾向清華學校推薦過楊樹達,梁啟超到清華執教之後,更是多次向校方推薦楊樹達,使得師生二人有機會在清華共事,梁啟超非常賞識楊樹達,為楊樹達争取到高出清華國文教員的薪水,又為其安排最擅長的“校讀古書及文字學”等課程,梁啟超對楊樹達的提攜和照顧可見一斑。
梁啟超還利用自己在學界的地位為楊樹達站台揚名延譽,他在清華國學院講授清代學術三百年史時,向在座的聽課學子推薦楊樹達所著《〈鹽鐵論校注〉自序》,稱許該書為空前之著,這對于提高楊樹達在學術界的聲望及增強其自信心無疑大有裨益。
楊樹達也曾為梁啟超的《清代學術三百年史講稿》勘誤,楊樹達多年後回憶他在清華往事,稱他與梁啟超之間,猶如伯牙與子期,可謂高山流水,互以知音相待。
1928年8月,羅家倫奉南京國民政府之命,從北洋政府手中接管并執掌清華學校,羅家倫大刀闊斧地将清華學校改組為國立清華大學,并出任第一任校長。
羅家倫上任伊始,就廣為延攬數十名知名學者和教授到清華園執教,其中就有馮友蘭、蔣廷黻、熊慶來等人,馮友蘭出任哲學系主任,蔣廷黻出任曆史系主任,熊慶來出任算學系主任。
清華國學研究院解散之後,陳寅恪分别被聘為清華大學中文系和曆史系教授,陳寅恪建議楊樹達也可被曆史系聘為教授,但遭到時任系主任蔣廷黻教授的阻撓,留美的蔣廷黻與留日的楊樹達由此互生芥蒂,楊樹達不久辭去清華大學教職,前往武漢大學文學院任教。
楊樹達(後排右一)與家人合影
國立武漢大學是在國立武昌大學基礎上于1928年組建的,由王世傑出任第一任校長,清華出身的聞一多教授出任第一任文學院長,當時文學院彙聚了劉博平、劉永濟、沈從文、葉聖陶、蘇雪林、馮沅君、遊國恩等知名教授,一時使武大文學院聲譽躍居全國前列。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而巧合的是,國民政府行政院也在7月7日這一天釋出1497号令,正式準許省立湖南大學更名為國立湖南大學,成為當時全國第15所國立大學,由皮宗石教授出任國立湖南大學第一任校長。
皮宗石也是湖南長沙人,回湘任職前擔任武漢大學法學院院長,皮宗石熱情邀請楊樹達回長沙為桑梓服務,楊樹達遂回湘出任湖南大學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
楊樹達在教學中把教學、研究、著作三者緊密結合在一起,每教授一門課時都自己親自編寫講義,在課堂上講述自己多年研究所得,最後形成著作,其内容十分獨特而精要。
《高等國文法》
1938年4月10日,日軍飛機轟炸了國立湖南大學,當時華中、華南地區最大的湖南大學圖書館被炸毀,館藏圖書蕩然無存。
當年10月,湖南大學遷址湘西辰溪繼續辦學,長沙會戰期間,湖南大學辰溪校址曾遭到日機22次轟炸,湖大可謂是在炮火中艱難的辦學。
1941年,國立湖南大學教授楊樹達被重慶國民政府教育部聘為“部聘教授”,第一批“部聘教授”隻有30人,都是當時中國大學教授群體中的翹楚,1943年,又評選了第二批“部聘教授”,人數縮減到隻有15人,這些“部聘教授”在當時都被稱之為“教授中的教授”,1942年,楊樹達還獲得了國民政府教育部二等學術獎。
1945年抗戰勝利後,楊樹達參與組織發起成立了“九三學社”,“九三學社”因紀念1945年9月3日中國抗日戰争勝利而得名,主要由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其主要宗旨就是民主和科學。
1947年,楊樹達又獲得了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古文字學研究二等獎,1948年,楊樹達又被評選為國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第一屆院士共有81人,皆是中國當時各學科領域之翹楚。
楊樹達與家人合影
1949年,楊樹達與吳玉章、馬叙倫等人組織了“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參與文字改革工作并出任理事會副主席。
1949年12月2日,中國共産黨創始人之一李達被任命為湖南大學校長,而湖南大學文學院院長由曆史系系主任楊榮國教授出任,楊樹達為人心直口快,對楊榮國的學問和為人頗有微詞,認為此人學問功底淺薄,一切以政治為中心,不宜擔任教授,以免贻誤學生。
楊樹達甚至向李達建議,可安排楊榮國擔任圖書館館長或總務長,李達對此不置可否,楊樹達等待多時,不見學校上司答複,就又給時任教育部部長馬叙倫寫信,甚至直接給毛澤東寫信反映此事。
1952年,湖南大學評定教師薪水等級,當時評了10名教授,最高為6級,但楊樹達得知楊榮國、譚丕模兩人也是6級,内心極度不平衡,與他們并列在一起,簡直是對自己的侮辱。
從這一件事情來看,既可以看出楊樹達的迂腐,也可以看出他恃才傲物的為人,以緻湖南大學師生對他的評語是:自高自大、輕視他人、專家學者思想包袱極重、強調業務學習,喜愛奉承等6條,楊樹達曾把這些意見記錄在自己的日記中,并特别注明了一句:“皆切中餘病”。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全國高等院系進行調整時,湖南大學被撤銷,改為工科專門學校,在原址成立了中南土木建築學院,楊樹達被調到湖南師範學院擔任教授。
1953年1月21日,湖南省文史研究館成立,省人民政府聘請楊樹達出任第一任館長,當時所聘館員都是湘省一些有學識、有聲望的文人耆宿。
楊樹達全家福
1954年11月,毛澤東主席由廣州返京途中,在長沙作短暫停留,會見了時任湖南省省長程潛和楊樹達教授。
1955年,楊樹達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并被蘇聯科學院授予“通訊院士”稱号,這些殊榮是對楊樹達淵博史學學識和語言文字學造詣的肯定。
1956年2月14日,楊樹達因高血壓症在長沙湘雅醫院逝世,享年71歲,臨終之前,他還在向家人抱怨自己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做完。
楊樹達身後事極具哀榮,毛澤東主席發來了唁電,周恩來總理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送了花圈,湖南省黨政上司及各界人士400餘人參加了追悼會,并護送楊樹達靈柩至嶽麓山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