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句“他們懂什麼”,道出了王獻之對書法的自信

作者:書法影響力

東晉人愛會稽,為什麼呢?我們來看看王獻之對會稽首府山陰縣的印象吧。

王獻之,王羲之之子。他和哥哥王徽之,在衆兄弟中最知名。有一次,兩兄弟去拜訪謝安,哥哥徽之話很多,獻之則多沉默,後有人私下問謝安,誰更優秀,謝安判定獻之最佳。

獻之性格内向,為人矜持。由于出身豪門,不怎麼愛說話的他,官也做到了中書令,就是宰相了:又娶了皇帝的女兒,内秀的王獻之,仕又途應該說是挺不錯的。雖然位處高官,但獻之無心政治。

他喜歡書法,喜歡寫字,他的志向是要超過爹爹。王獻之喜歡書法是發自内心的。當然這也是因為受到王羲之的影響。

一句“他們懂什麼”,道出了王獻之對書法的自信

後來,他可能實作了這個願望。他喜歡曹植的《洛神賦),曾手書篇,成千古絕唱。謝安曾問他:“ 你的書法比你父親怎麼樣?”

王獻之說:“應該是不一樣的。” 言語中有勝出之意。

謝安說:“世人可不是這樣評價的啊。”

王獻之輕輕道:“他們懂什麼。”

由此可見,小王在書法上是頗為自信的。人生在世,應有一長處,進一步可成為事業,退一步可養家糊口。當然對獻之來說,事情簡單得多,他不必為生計發愁,他寫書法僅僅是因為愛好。

獻之的爹爹羲之長期為會稽内史,獻之生命中的相當部分時 間是在會稽度過的。

一句“他們懂什麼”,道出了王獻之對書法的自信

山陰縣為會稽郡治所,山川環抱,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春的那次名動千古的蘭亭聚會,更是使其名揚四海。走在山陰的道路上,左右相望,湖光山色,互相映照,使人應接不暇。

獻之,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他的原話是:“從山陰道 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魏晉名士都以老莊的宇宙觀和人生觀看眼前的世界,但終有細微的差别。

魏晉并稱,時代風尚仍有不同;兩晉同列,西晉和東晉自有分别。拿對山水的态度來說,雖然曹魏和西晉名士已經注意到它與内心奇妙的關系,但到了東晉時才形成山水審美之遊的風尚,并由蘭亭名士完成精神史上這最簡約也最濃郁的一筆。

一句“他們懂什麼”,道出了王獻之對書法的自信

面對秀美的山川自然,東晉名士主動去欣賞它、愛惜它、贊美它。他們由心靈之虛到山水之實,再由山水之實人虛,最後進入形超神越的玄遠之境。

當然,東晉人對山水審美的覺醒跟王朝從中原故土遷移到山水秀麗的江南也有直接關系。這也許是東晉這個王朝于憂傷中的意外收獲吧。

一個在文化藝術上傳奇的朝代,文人們是如此的曠達,今天,這些文字看起來,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呢?--選自《魏晉風華》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用戶端檢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