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句“他们懂什么”,道出了王献之对书法的自信

作者:书法影响力

东晋人爱会稽,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王献之对会稽首府山阴县的印象吧。

王献之,王羲之之子。他和哥哥王徽之,在众兄弟中最知名。有一次,两兄弟去拜访谢安,哥哥徽之话很多,献之则多沉默,后有人私下问谢安,谁更优秀,谢安判定献之最佳。

献之性格内向,为人矜持。由于出身豪门,不怎么爱说话的他,官也做到了中书令,就是宰相了:又娶了皇帝的女儿,内秀的王献之,仕又途应该说是挺不错的。虽然位处高官,但献之无心政治。

他喜欢书法,喜欢写字,他的志向是要超过爹爹。王献之喜欢书法是发自内心的。当然这也是因为受到王羲之的影响。

一句“他们懂什么”,道出了王献之对书法的自信

后来,他可能实现了这个愿望。他喜欢曹植的《洛神赋),曾手书篇,成千古绝唱。谢安曾问他:“ 你的书法比你父亲怎么样?”

王献之说:“应该是不一样的。” 言语中有胜出之意。

谢安说:“世人可不是这样评价的啊。”

王献之轻轻道:“他们懂什么。”

由此可见,小王在书法上是颇为自信的。人生在世,应有一长处,进一步可成为事业,退一步可养家糊口。当然对献之来说,事情简单得多,他不必为生计发愁,他写书法仅仅是因为爱好。

献之的爹爹羲之长期为会稽内史,献之生命中的相当部分时 间是在会稽度过的。

一句“他们懂什么”,道出了王献之对书法的自信

山阴县为会稽郡治所,山川环抱,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春的那次名动千古的兰亭聚会,更是使其名扬四海。走在山阴的道路上,左右相望,湖光山色,相互映照,使人应接不暇。

献之,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他的原话是:“从山阴道 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魏晋名士都以老庄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看眼前的世界,但终有细微的差别。

魏晋并称,时代风尚仍有不同;两晋同列,西晋和东晋自有分别。拿对山水的态度来说,虽然曹魏和西晋名士已经注意到它与内心奇妙的关系,但到了东晋时才形成山水审美之游的风尚,并由兰亭名士完成精神史上这最简约也最浓郁的一笔。

一句“他们懂什么”,道出了王献之对书法的自信

面对秀美的山川自然,东晋名士主动去欣赏它、爱惜它、赞美它。他们由心灵之虚到山水之实,再由山水之实人虚,最后进入形超神越的玄远之境。

当然,东晋人对山水审美的觉醒跟王朝从中原故土迁移到山水秀丽的江南也有直接关系。这也许是东晋这个王朝于忧伤中的意外收获吧。

一个在文化艺术上传奇的朝代,文人们是如此的旷达,今天,这些文字看起来,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选自《魏晋风华》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