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自衛反擊戰,是鄧公一生實際決策的唯一戰争。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不久後鄧公接受邀請訪美,在美國談到了軍事懲罰越南的可能性。回國之後,鄧公立即着手中越邊境的軍事部署,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對越反擊戰爆發前兩天,國内外媒體紛紛釋出電訊:昆明軍區司令員王必成與武漢軍區司令員楊得志對調。

在中央軍委的決策中,解放軍将從東西兩線對越南展開進攻。東線由廣州軍區負責,許世友将軍擔任總指揮。許世友将軍是出了名的虎将,雖然年邁但威風不減當年,早憋着勁教訓越南這群白眼狼,出任東線總指揮實至名歸。
西線作戰由昆明軍區負責,這麼說來,昆明軍區司令員王必成當是總指揮的不二之選。然而就在開戰前兩天,身在昆明的王必成突然接到鄧公的調令,要他與楊得志對調。此時南疆戰事将起,臨陣換将乃兵家大忌,作為鄧公實際決策的唯一一仗,他為何有如此決定,難道王必成将軍的實力不夠嗎?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越南軍隊屢屢在邊境挑起事端,偷襲我邊防哨所,打死打傷我國軍民二百餘人。為了打擊敵人的嚣張氣焰,王必成摩拳擦掌日夜籌備,甚至引得舊疾複發。坐鎮雲南數年,他對中越邊境的地形了解得比誰都多,如此嘔心瀝血卻被臨時換下,王必成心裡多少有些不情願。至于為什麼被換,大概有三點原因。
一是王必成是打仗的好手,但不精于處理政務
在我軍進階将領中,王必成善打大仗、打險仗,被将士們稱為“王老虎”。新四軍時期,王必成就是赫赫有名的悍将,新四軍的第1、2、3縱隊分别由葉飛、王必成、陶勇指揮,有着“葉王陶三虎将”的美譽。解放戰争中孟良崮圍殲敵74師一戰,王必成向華野首長提要求:“打敵第74師,絕不能忘了第6縱隊!”孟良崮一戰解放軍斃敵3萬人,其中王必成率領的6縱就消滅5700餘人,立下了大功。
王必成雖然打仗厲害,但因為脾氣火爆,惹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1955年,王必成僅被授予中将軍銜。王必成不滿意,找相關上司說情,結果被教育批評了一番。執掌昆明軍區數年,王必成說話仍然直來直去,得罪了一些下屬。曾有一位師長發牢騷:“如果王必成當總指揮,我是不會聽他的。”
二是傳說中的與許世友關系不睦
王必成和許世友是老鄉,也一度是最親密的戰友。1927年,兩人同時參加了湖北黃麻起義,後又一同參加了赤衛隊,兩人此後雖然分屬不同部隊,但仍惦記着這份鄉情。
然而漸漸地,許世友對王必成有了一些看法,他認為王必成過于高調,不像以前那麼親近了。新中國成立後一次到北京開會,王必成主動伸手向許世友示好,許世友眼不看手不擡,回答說:“不好。”令在場人非常尴尬。而在十年特殊時期,兩人在南京軍區共事,受到一些壞人的蠱惑,關系愈發不好起來。
時間來到對越反擊戰籌備階段,王必成突然被調往武漢軍區,當他得知東線總指揮是許世友時,兩人的疙瘩又纏到一塊去了。直到1984年,在南京召開的中共會議上,王必成細述了與許世友之間的誤會,兩人才一笑泯恩仇。
三是楊得志比王必成更适合擔任總指揮
楊得志比王必成資曆更老,在軍中地位也更高,作為東西兩線作戰的總指揮,許世友是上将,楊得志也是上将。
另一方面,楊得志對越南的情況更為熟悉。越南作為我國曾經的小兄弟,其軍隊許多指戰員曾來華學習。楊得志曾親赴越北,教授越南軍官軍事技術。鄧公讓楊得志領兵作戰,就像是師傅欺負徒弟,降維式打擊。
有了這三方面原因,鄧公臨陣換帥就在情理之中了。王必成雖然有些委屈,還是接受了中央軍委的指令。不僅如此,王必成臨行前還走了一次“後門”,将自己的兒子和女兒送上了前線,就連懷有身孕的兒媳也請纓作戰,王必成大為感歎:“我不能參戰,就讓我家裡的三個半人參戰,其願可遂!”
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東西兩線數十萬将士奮勇殺敵,僅用時一個月就取得了戰争的勝利,打出了40年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