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春,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在團長王必成(1955年中将)、政委劉培善(1955年中将)率領下,奉命對江蘇新豐、句容、東灣、延陵一帶的日僞軍據點發起進攻,連續取得勝利。
日軍指揮官暴跳如雷,迅速調集了一支5000多人的部隊,發起了報複式的追擊,企圖将新四軍第二團一舉殲滅。
通過“二鬼子”告密,日軍掌握了一個重要情報:新四軍第二團團部和一營營部暫駐鎮江城40多裡外的上下會村,就在3月8日調集重兵,對這個小村子發起了圍攻。
新四軍哨兵發現敵人蹤迹後迅速鳴槍示警,團首長王必成、劉培善處變不驚,指揮各營連迅速投入戰鬥,尋找機會突圍。

一營一連按照王必成的訓示,迅速搶占了村子西北邊的“白石山”高地,用機槍和手榴彈居高臨下打擊敵人,掩護大部隊突圍。
日軍遭到一連阻擊,指揮官惱羞成怒,指令大隊人馬去奪取“白石山”。雙方在這個高地上展開了數小時之久的激烈戰鬥。
在一連指戰員的浴血奮戰之下,團部和一營二連、三連大部分突圍成功。
在這次突圍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關于戰馬的趣事。
這場戰鬥打得異常激烈,也給我軍帶來了不小的損失。新四軍第二團團部有四位飼養員不幸中彈犧牲,他們精心喂養的不少戰馬也被敵人打死打傷,僅有政委劉培善所騎的那匹馬幸免于難。
按道理來說,劉培善如果騎上馬行動,馬跑得快,他突圍的成功率當然大為增加。
飼養這匹戰馬的老戰士鐘德洋就再三要求政委騎上這匹馬先走。
但劉培善不願意獨自騎馬撤退,他還考慮到,如果戰馬在部隊突圍途中發出嘶鳴聲,必然會暴露目标,殃及所有人。
在這種情況下,劉培善隻能無奈地向鐘德洋下達一個讓他萬分痛心的決定:把這匹陪伴他南征北戰近兩年的戰馬打死。
鐘德洋很早就參加了紅軍,1937年12月成為新四軍第二團二營四連的戰士,1938年8月調到團部擔任飼養班班長。
劉培善這匹坐騎一直是由鐘德洋親自喂養的,雖然人畜有别,但他對這匹馬的感情之深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當劉培善下令打死戰馬時,鐘德洋心中無論如何接受不了這件事。
就在那一瞬間,他的眼淚奪眶而出,心想: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一名戰士都不能丢掉自己的槍。我作為一名飼養員,也決不能丢棄自己飼養的牲口,更别提要親自殺死它了!
然而鐘德洋也知道,劉政委是一個令出必行的人,在這個生死攸關的危急時刻,他的指令更不會打絲毫折扣!
鐘德洋既不想殺馬,也不敢違抗首長的指令,頓時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心裡急得如同火燒一般。
此時敵人大舉壓上,槍聲越來越激烈,團長、政委等指揮員在警衛排長的強烈要求下先行突圍了,但鐘德洋總是下不了殺馬的決心。
他走到戰馬身旁,用手掌摩挲着馬脖子的鬃毛,越看越是心中不忍,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
就在這時,鐘德洋無意看到自己腳上的綁腿,忽然眼前一亮:有辦法了!
他迅速彎下來腰解下一副綁腿,将那匹馬的嘴巴一圈一圈地纏上,這樣馬就無法發出嘶鳴聲。
他又看到路旁有兩名腿部受傷無法行走的傷員,立即把他們扶上戰馬。
鐘德洋做完這些事,已經沒有任何時間可以耽擱了,随即拉着馬帶着兩名傷員追趕突圍的部隊。
他們追了十多裡地,終于追上了團部,部隊也順利突圍了。當劉培善看到自己的坐騎安然無恙,而且還帶出來兩名傷員時,對程德洋急中生智所采取的措施大加贊賞。
除了口頭表揚之外,劉培善還對程德洋在物質獎勵給予了重獎,獎品是他一直舍不得穿的一雙皮鞋還有最心愛的一支鋼筆。
當時我軍還未建立健全與立功、授獎相關的規章制度,部隊指揮員對于有突出貢獻的幹部戰士最多給予口頭表揚。
鐘德洋能獲得這兩件獎品,說明劉培善确實對他的表現非常認可。
在這次突圍之後的總結大會上,劉培善還特别提到了鐘德洋用綁腿裹住馬嘴、成功救出兩名傷員這件事。
他感慨萬分地說:“這名老戰士沒有服從我的殺馬指令,卻給我上了一課,他的急中生智讓我深受啟發和教育——如果你真的熱愛革命事業、熱愛你的戰鬥夥伴,那麼在再大的困難面前,也一定能找到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