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西關大宅”?相信這是大部分人的疑問。

圖檔來自《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第十類“室内陳設組畫”。該組畫共10幅圖畫,内外全景地描繪了“廣州劉進士”的宅第園林,可以作為今人了解“西關大宅”文化内涵的圖證。
“西關”自明末清初以來,便主導着廣州文化的發展高度,其經濟和文化在廣州具有标志性意義。從明代中期起,廣東的社會經濟逐漸領先全國,赢得“臨江喧萬井,立地湧千艘。氣脈雄如此,由來是廣州”的美譽。到清代,得益于“一口通商”的政策,廣州十三行中西貿易特區得到繁榮的發展,廣東再度成為“天子南庫”,富商雲集。
清代外銷畫中的劉進士宅
廣東商幫又稱“粵商”,是我國對外貿易的先驅。他們宏房間、美服用,财勢顯赫,生活精緻考究。現在廣州西關地區就是當時豪賈闊商的聚居地,俗稱“西關大屋”的大宅院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興建起來。
廣東沿江沿海地區商業市鎮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伴随這股潮流而來的是西關大宅的建築模式,很快為兩廣各地特别是珠江流域市鎮群起仿效,史稱這一過程為“西關化”時期。
“西關大宅”往往是住宅與園林相結合,十三行巨富潘振承的“潘家花園”、伍秉鑒的“萬松園”、紅頂富商潘仕成的“海山仙館”都是私園之冠。這些宏麗的宅院成為當時達官顯貴、名流逸士、域外豪富們經常雅集遊覽的地方;政府要員甚至欽差大臣與外國使節會晤也常在此進行。“西關大宅”字面上似乎指的隻是一棟住宅建築,如今卻已成為一個濃墨重彩的文化符号。它展現了明清時期廣州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見證了廣東收藏文化的輝煌。
宅中多有奇珍古物琴棋書畫,若非附庸風雅,必是癖珍求寶、精鑒博學君子
在清代乾嘉年間,由于經濟富庶,文教興盛,以現在廣州為中心的整個珠三角地區被全國各地古董商視為新興的文物藝術品市場,鑒藏活動十分活躍。那些過去一向隻在北方和江南地區流傳的文物珍玩是以大量進入廣東,出現了群體性的豪門巨室、文人學者競尚鑒藏文物藝術品的現象。
2016年春拍,廣州華藝國際拍賣重點推出了一個專場——“西關大宅”。希望通過“西關大宅”的命名,讓大家在品味古人生活智慧與審美情操的同時,将廣東豐富的收藏文化記憶延續下去。
冼玉清先生《廣東之鑒藏家》一文中列舉了廣東地區自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至1930年間有聲譽的廣東鑒藏家51人,其中明代7人,清代至20世紀初44人。他們的藏品有金石、彜鼎、書畫、陶瓷、古琴、古硯、古磚、古銅印章、鼻煙及煙壺、銅鼓、唐宋寫經等。
其中的佼佼者包括潘有為、潘正炜、潘仕成、吳榮光、葉夢龍、伍崇曜、伍元蕙、孔廣陶、康有為等,享譽全國。
“西關大宅”專場改變了以往拍品陳列的方式,通過營造一個理想房間,把古書畫、家具、瓷器、文房雜項等藝術地鋪陳開來,展現充滿美學意義的生活空間。
潘有為(1743--1821年),番禺人,字卓臣,号毅堂。乾隆年間進士,官内閣中書。為官京邸時廣收曆代古銅印章,積之盈千累百,有顔真卿名印。能鑒别、好金石,藏古泉、彜鼎、法帖、書畫甚富,多神妙上品。善設色花卉,錢維城曾囑代筆。著《看篆樓古銅印譜》。
收藏人士所追求的清玩雅叙之趣
吳榮光(1773--1843年),南海佛山人,字殿垣,又字伯榮,号荷屋,又号石雲山人,館号筠清館、坡可庵。嘉慶年間進士,官至湖南巡撫,署湖廣總督。清代嶺南享有隆譽的書畫金石鑒藏家。生平事迹見《清史列傳》等典籍。
所藏宋明碑帖、法書、名畫、吉金、雅石多為海内絕品。收藏之富,幾埒前明項子京。所藏書畫劇迹有宋拓本,五代周文矩和張戡、宋李唐和蘇轼、元趙孟頫和王蒙、明戴文進等作品。此外尚收藏佛教造像、經文石幢等。
工書法、善畫事,精于辭章與金石考證,著述甚豐,有《辛醜消夏記》《筠清館金石錄》《石雲山人文稿》《吾學錄》《筠清館法帖》等。藏印有“坡可庵印”、“吳氏筠清館所藏書畫”、“荷屋審定”等。
葉夢龍(1775--1832年),南海人,字雲谷。官戶部郎中。建“倚山樓”,藏金石、法書、名畫、古籍。收藏劇迹有宋米元晖、趙令穰、元王冕和明仇英畫卷。藏印有“南海葉氏雲谷家藏”、“葉夢龍鑒藏”等。著《風滿樓書畫錄》《貞隐園法帖》《友石齋集古帖》。
潘正炜(1791--1850年),番禺人,字季彤。善法書,小楷尤精。有書畫癖,去僞存真汰糙,得180餘種庋藏于聽颿樓,中不乏唐宋元名家神品;所藏古銅印1700餘方,皆得自潘有為看篆樓。著《聽颿樓書畫記》《古銅印譜》《藏真帖》。
孔繼勳(1792--1842年),字熾庭,号開文。道光年間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繼承祖上藏書4萬餘卷,于古人書法名畫獨有精心妙識,建“嶽雪樓”藏書畫圖籍。其子孔廣镛、孔廣陶籍父遺緒銳意搜藏,劇迹有唐吳道子、閻立本,五代黃荃,宋趙令穰、董源,元倪瓒、黃公望、王蒙作品;明傅山舊藏、吳榮光筠清館、潘正炜聽颿樓藏書珍品亦多轉歸之,緻“嶽雪樓”古籍、書畫甲于粵地。著《嶽雪樓書畫錄》《嶽雪樓鑒真法帖》《嶽雪樓骈文集》。
明崇祯 仲尼式潞王琴(崇祯癸酉第一号)
潘仕成(1803--1873年),番禺人,字德畲。道光年間獲欽賜舉人,特旨授兩廣鹽運使。築“海山仙館”,性雅好古,藏書甚富,重金搜求商彜、秦鏡、漢劍、唐琴、宋元明書畫墨迹,中有不少宋、元、明人未刻的手稿及粵中名人遺著,碑版舊拓孤本尤多。入藏廣東曆史上四大名琴之一的唐代天蚃琴。嗜茶,定制紫砂茗壺,造型别緻,容量小,壺蓋子口外钤“潘”字印,人曰“潘壺”。刻印《海山仙館叢書》《海山仙館叢帖》。
伍崇曜(1810-1863年),原名元薇,後改名崇曜,别字紫垣。清代著名藏書家,素耽風雅,緻力于搜書、藏書、刻書、印書。尤重粵邦文獻。築“粵雅堂”、“遠愛樓”為輯書校書之地。在文史家譚瑩的協助下,所刻之書多且精審,規模宏大、涉及面廣,刻書計有《粵雅堂叢書》,為清末最有影響力的綜合性大型叢書;還有《遠愛樓書目》《嶺南遺書》《粵十三家集》《楚庭耆舊遺詩》《輿地紀勝》等。
伍元蕙(1824--1865年),番禺人,更名葆恒,字良謀,号俪荃。性好書,收藏甚富,鑒賞精博。藏有宋翟院深、王诜、米友仁,五代黃荃、元趙孟頫、鮮于樞、倪瓒真迹。著《南雪齋藏真帖》《澄觀閣摹古帖》。
清初 “獻賢氏藏”款戟耳爐
康有為(1858--1927年),南海人,名祖诒,字廣廈,号長素。光緒年進士,官戶部主事。在廣州設“萬木草堂”,所藏書逾萬數,初貯于“雲衢書屋”,後移至“萬木草堂”、“廣雅書院”;藏畫有唐、五代、宋及歐美等域外畫作、石像等。身後所藏書大部分歸于廣西大學圖書館、鎮江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等。著《萬木草堂藏畫目》。
清初 沉香雕“香山九老”圖筆筒
這些收藏家的藏品,除了數量極富的唐宋元明書畫名迹外,所藏金石彜鼎、碑版古拓、圖籍刻本的物件數量及集中度都明顯高于後世藏家。另外,廣東鑒藏家多有不惜斥巨資刻書、印書者,其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學術發展之功亦巨。
王原祁《京江詩思》
然而,文物藝術品鑒藏事曆來與國運相榮衰,豐厚聚藏所依靠者歸根結底還是财貨之力。一旦經濟基礎動搖,那個什麼樓啊、館啊全都嘩啦啦崩潰墜落。這些鑒藏大家多出身十三行行商巨富,或者鹽茶大賈。十三行商在18世紀末已有多家破産。嘉慶初年,歐洲各國間的戰争增加了中西貿易上的不穩定性、風險頻仍,再加過度的捐輸、行賄等因素,使行商困境日重。
潘正炜的父親潘有度,自1807-1808年貿易季節開始,已完全停止商業活動,後被嘉慶帝下旨點名複出,但是,1820年潘有度去世後,潘家再無人願意接掌大旗,最後雖由潘正炜接任,但不久他所經營的“同孚行”也停辦了。
嘉慶晚期,行商破産的更多。而道光年間的鹽務改革從根本上取消了鹽商對鹽業的壟斷。潘仕成“晚歲以鹽務虧累至破其家”,孔家也因所從事的鹽業改為官辦,家道衰落,所藏寶藏也就日漸流失。
潘有為的看篆樓曾藏漢古銅印2000多方,後來歸了何昆玉;盛景璇先後搜羅吳榮光筠清館、葉夢龍風滿樓、潘正炜聽颿樓、孔繼勳嶽雪樓諸家所藏散佚,得獲殊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