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对越作战前,邓公为何临阵换帅?王必成:三个半人替我出征

作者:超级大观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邓公一生实际决策的唯一战争。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不久后邓公接受邀请访美,在美国谈到了军事惩罚越南的可能性。回国之后,邓公立即着手中越边境的军事部署,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对越反击战爆发前两天,国内外媒体纷纷发布电讯: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与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对调。

对越作战前,邓公为何临阵换帅?王必成:三个半人替我出征

在中央军委的决策中,解放军将从东西两线对越南展开进攻。东线由广州军区负责,许世友将军担任总指挥。许世友将军是出了名的虎将,虽然年迈但威风不减当年,早憋着劲教训越南这群白眼狼,出任东线总指挥实至名归。

西线作战由昆明军区负责,这么说来,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当是总指挥的不二之选。然而就在开战前两天,身在昆明的王必成突然接到邓公的调令,要他与杨得志对调。此时南疆战事将起,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作为邓公实际决策的唯一一仗,他为何有如此决定,难道王必成将军的实力不够吗?

对越作战前,邓公为何临阵换帅?王必成:三个半人替我出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越南军队屡屡在边境挑起事端,偷袭我边防哨所,打死打伤我国军民二百余人。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王必成摩拳擦掌日夜筹备,甚至引得旧疾复发。坐镇云南数年,他对中越边境的地形了解得比谁都多,如此呕心沥血却被临时换下,王必成心里多少有些不情愿。至于为什么被换,大概有三点原因。

对越作战前,邓公为何临阵换帅?王必成:三个半人替我出征

一是王必成是打仗的好手,但不精于处理政务

在我军高级将领中,王必成善打大仗、打险仗,被将士们称为“王老虎”。新四军时期,王必成就是赫赫有名的悍将,新四军的第1、2、3纵队分别由叶飞、王必成、陶勇指挥,有着“叶王陶三虎将”的美誉。解放战争中孟良崮围歼敌74师一战,王必成向华野首长提要求:“打敌第74师,绝不能忘了第6纵队!”孟良崮一战解放军毙敌3万人,其中王必成率领的6纵就消灭5700余人,立下了大功。

王必成虽然打仗厉害,但因为脾气火爆,惹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1955年,王必成仅被授予中将军衔。王必成不满意,找相关领导说情,结果被教育批评了一番。执掌昆明军区数年,王必成说话仍然直来直去,得罪了一些下属。曾有一位师长发牢骚:“如果王必成当总指挥,我是不会听他的。”

对越作战前,邓公为何临阵换帅?王必成:三个半人替我出征

二是传说中的与许世友关系不睦

王必成和许世友是老乡,也一度是最亲密的战友。1927年,两人同时参加了湖北黄麻起义,后又一同参加了赤卫队,两人此后虽然分属不同部队,但仍惦记着这份乡情。

然而渐渐地,许世友对王必成有了一些看法,他认为王必成过于高调,不像以前那么亲近了。新中国成立后一次到北京开会,王必成主动伸手向许世友示好,许世友眼不看手不抬,回答说:“不好。”令在场人非常尴尬。而在十年特殊时期,两人在南京军区共事,受到一些坏人的蛊惑,关系愈发不好起来。

时间来到对越反击战筹备阶段,王必成突然被调往武汉军区,当他得知东线总指挥是许世友时,两人的疙瘩又缠到一块去了。直到1984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共会议上,王必成细述了与许世友之间的误会,两人才一笑泯恩仇。

对越作战前,邓公为何临阵换帅?王必成:三个半人替我出征

三是杨得志比王必成更适合担任总指挥

杨得志比王必成资历更老,在军中地位也更高,作为东西两线作战的总指挥,许世友是上将,杨得志也是上将。

另一方面,杨得志对越南的情况更为熟悉。越南作为我国曾经的小兄弟,其军队许多指战员曾来华学习。杨得志曾亲赴越北,教授越南军官军事技术。邓公让杨得志领兵作战,就像是师傅欺负徒弟,降维式打击。

有了这三方面原因,邓公临阵换帅就在情理之中了。王必成虽然有些委屈,还是接受了中央军委的命令。不仅如此,王必成临行前还走了一次“后门”,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送上了前线,就连怀有身孕的儿媳也请缨作战,王必成大为感叹:“我不能参战,就让我家里的三个半人参战,其愿可遂!”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东西两线数十万将士奋勇杀敌,仅用时一个月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打出了40年的和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