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彭一萬講述鄭成功身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康熙為他書挽聯 揆一後人來祭拜

彭一萬講述鄭成功身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康熙為他書挽聯 揆一後人來祭拜
彭一萬講述鄭成功身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康熙為他書挽聯 揆一後人來祭拜

2010年遷建的廈門延平郡王祠

彭一萬講述鄭成功身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康熙為他書挽聯 揆一後人來祭拜

鄭成功曾屯兵的鴻山嘉興寨

彭一萬講述鄭成功身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康熙為他書挽聯 揆一後人來祭拜

◆鼓浪嶼鄭成功雕像,于1985年8月27日鄭成功誕辰361周年落成

台海網10月27訊 (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文 常海軍/圖)鄭成功收複台灣,可謂衆所周知,但他對廈門的多年經營,相對而言,熟悉的人就不多了。

1650年,鄭成功從族兄鄭聯手中奪取廈門島,在此後十餘年的時間裡,他憑借這個彈丸之地,與幾乎占據整個中國的清廷對抗。廈門的主城區思明區,“思明”二字即來源于鄭成功。

他是明朝孤臣,逝世後卻能讓康熙親書挽聯,盛贊其“孤忠”與業績。來聽聽廈門文史專家彭一萬講述的故事。

康熙親書挽聯盛贊昔日“死對頭”

鄭成功和清廷是不共戴天的仇敵。然而,清康熙皇帝在鄭成功死後多年,卻親筆為他題寫挽聯,盛贊其“海外孤忠”。

彭一萬介紹,鄭成功驅荷複台後不久逝世。清廷為防止“反清複明”思想死灰複燃,多方壓制,稱“明鄭”為“僞鄭”,不準祭祀鄭成功父子。

但到了康熙三十八年(1699),鄭成功靈柩歸葬南安縣,康熙皇帝親書挽聯一副:“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争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上聯的意思是:清軍南下,明朝軍政大員各自臨難心變,鄭成功不屈不撓,囤兵廈門、金門堅持抗清,還曾率軍北伐,所向披靡,一舉包圍江甯(今南京),江南震動;下聯的意思是:随着清軍推進,南明的幾個小朝廷相繼覆滅,鄭成功以台灣為反清複明的基地,在狹小地域高尚其志,忠貞自持。

“對于清王朝而言,鄭成功是仇寇勁敵。康熙皇帝不愧英明之主,諒解鄭成功的各為其主,在挽聯中盛贊其‘孤忠’與業績,敬佩之心溢于言表。”彭老說。

從康熙皇帝親書的挽聯中,台灣人民感覺到清廷對鄭成功的看法有所轉變,便建廟于郡治(今台南)東安坊。到了乾隆中葉,情勢更加好轉,地方人士募款重修開山王廟,聯合附近六境的群眾,共奉香火。

清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福建船政欽差大臣沈葆桢莅台之後,以“鄭氏明之孤臣,非國朝之亂賊”,與福建巡撫王凱泰等聯名上疏,奏請清廷賜号并建專祠祭祀。第二年(清光緒元年,1875),始獲禮部準許動工興建,并由皇帝賜頒“忠節”。

從此,由民間私祀進而為官方祀典了,台灣人民得以一抒對于鄭成功崇拜的無上熱忱,每年正月十六都舉行大典。

荷蘭末代台灣總督後人來祭拜

在台灣,彭老通過現場、實物、圖檔、資料等等,了解到一件更鮮為人知的轶事。

菲特列·揆一,原是瑞典貴族,受聘荷蘭東印度公司,是荷蘭最後一任駐台總督,也就是鄭成功收複台灣的對手。

鄭成功收複台灣後,以德報怨,沒有将揆一殺掉,還讓他帶領荷蘭士兵乘船回國,供給足量糧食及船隻,還給予維護海上安全的武器裝備,以保證平安到達。

揆一到達印尼,便被判終身監禁,他在獄中寫完《被遺忘的台灣》一書。1674年,在威廉三世特赦下,揆一乘船傳回荷蘭,定居阿姆斯特丹直至逝世。

300多年後,揆一第十四代孫子麥可·揆一帶着妻子、女兒通路台南,祭拜國姓爺鄭成功,緻贈一份《瑞典揆一家族圖騰》給鄭成功祖廟,一償累積十幾代的感恩夙願。

“麥可·揆一感念鄭成功的寬宏大量,才能讓菲特列·揆一的子孫代代相傳,綿延了十幾代。”彭老介紹,到台灣時麥可·揆一說他的心情既興奮又踏實,這個十幾代人念茲在茲的感恩夙願,終于實作了。

彭老查閱菲特列·揆一的《被遺忘的台灣》一書得知,作者對鄭成功驅荷複台的事功,十分欽佩和感念,說鄭軍士兵勇猛無比,拼命前進。他将鄭成功比喻為荷蘭史上的英雄人物威廉王子和《荷馬史詩》中的安尼斯。

鄭成功的遺迹兩岸仍随處可見

鄭成功,在台灣威望很高,是百姓心目中的英雄、開台王。而才到台灣幾個月,鄭成功便去世了,但他在廈門卻活動了近20年,随處可尋得他的“蹤影”。

鴻山,明末清初曾是鄭成功屯兵的山寨,叫嘉興寨。後人還在半山巨石上分别刻“延平郡王園”五個摩崖大字。現辟為公園,四周遍種花木,石磴小路環繞峨岩峭壁和林蔭之中。

延平郡王祠,為拜谒鄭成功,由廈門群眾在鴻山建造,和著名的台南市延平郡王祠同屬最早的一批延平郡王祠。2010年遷建落成,新的延平郡王祠基本保持了老建築遺留下來的後殿和兩邊廂房的原貌。

演武場,鄭成功在這裡練出了“鐵人軍”,西側的這條路被命名為“演武路”。昔日的演武場,就是現在廈門大學魯迅紀念館前的大操場。

在台灣,群眾對鄭成功更是敬仰有加,尊稱他為“開台聖王”及“台灣祖”,并成為台灣民間的保護神。

彭老在台灣參訪時,看到台灣各都市都有“成功路”、“延平路”;有50多處“延平郡王祠”、“開台聖王廟”、“開山王廟”或“國姓爺廟”,連同其他兼奉國姓爺的寺廟,共有170多處。還有“鄭成功紀念館”、“鄭成功文物館”、成功中學、成功大學、成功橋,并有國姓村、國姓裡、國姓埔、國姓井等地名,這些都是為了紀念鄭成功。

“台灣出版了大量有關鄭成功的圖書,我手中就有十幾本,單單詩歌在千首以上,對聯在千副以上。”彭老說。

台南市儲存着許多與鄭成功有關的文物古迹,如鄭成功祖廟、赤崁樓、五妃廟、永華宮、延平郡王祠、甯靖王府邸、安平古堡、文廟、三老爺宮等。

延平郡王祠是台灣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紀念鄭成功的地方。起初因政治顧慮,稱為“開山王廟”。1874年,沈葆桢請命為鄭氏建祠,并題“明延平郡王祠”,成為官建廟宇。

“台南市每年都在這裡舉行‘鄭成功文化節’,并有隆重的春秋祭典儀式。人們認為,他傳奇的一生,足具台灣開基祖的風骨。”彭老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