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最後關頭,蘇軍以犧牲30萬人為代價強攻柏林,到底為了什麼

作者:魚羊秘史
二戰最後關頭,蘇軍以犧牲30萬人為代價強攻柏林,到底為了什麼

1945年4月16日,蘇聯紅軍共3個方面軍集中250萬人的兵力,在42000多門火炮和火箭炮,6250輛坦克和7500架飛機的配合下,向德國法西斯的最後巢穴柏林發動進攻。經過蘇軍官兵的浴血奮戰,蘇軍以傷亡30萬人的巨大代價拿下了柏林,取得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城市攻堅戰的勝利。

從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角度看,柏林戰役标志着德國法西斯的徹底滅亡,歐洲戰場的結束,也标志着蘇德戰争以蘇聯紅軍的完勝而告終!對于整個蘇聯而言,這确實是一個可以載入史冊的輝煌勝利!對于世界反法西斯陣營而言,同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此,世界反法西斯陣營可以集中更多的力量,向最後一個法西斯國家——日本展開最後的進攻。

然而,随着戰後各種檔案和曆史資料的解密,我們就會發現——蘇軍強攻柏林的背後動機或許另有深意。一些曆史學家認為,蘇軍強攻柏林可能和制止丘吉爾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有着直接的聯系。

二戰最後關頭,蘇軍以犧牲30萬人為代價強攻柏林,到底為了什麼

01

曾任蘇聯駐德國大使的蘇聯政界人物法林對外表示,蘇聯特工曾經獲得了丘吉爾可能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情報!1945年3月,歐洲戰場大局已定,盟軍和蘇軍已經攻入德國本土。而此時的“反蘇政客”丘吉爾正在考慮對蘇聯發動新的戰争。4月,丘吉爾指令英軍參謀部制定了一個對蘇聯作戰的計劃,代号“難以想象”。這一計劃清楚地寫着:蘇聯軍隊已經非常虛弱,參加歐洲戰事的蘇軍裝備已經消耗殆盡,是以,将蘇軍趕回戰前的邊界,迫使斯大林下台沒有任何的困難。等待我們的将是社會制度的更疊和國家(蘇聯)的解體。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英國進攻蘇聯在軍事上也是有一定可行性的。當時,盟軍總共有200萬人的軍隊在西線對德軍作戰。随着盟軍的戰線逐漸推進,盟軍俘虜的德軍戰俘越來越多。令後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英軍并沒有遣散這些德軍戰俘,反而派出教官對有戰鬥力的德軍戰俘進行訓練。由于這些德軍戰俘中有相當多的人和蘇軍較量過,他們相比較盟軍而言更熟悉蘇軍的情況。是以,丘吉爾默許英軍訓練德軍戰俘确實有重新武裝德軍進攻蘇聯的可能。換句話說,一旦丘吉爾的“難以想象”計劃正式實施,進攻蘇聯的部隊除了英軍,還有被英軍武裝起來的德軍。

二戰最後關頭,蘇軍以犧牲30萬人為代價強攻柏林,到底為了什麼

英軍正在做好進攻蘇聯的準備,美國方面是什麼反應呢?支援。美國二戰名将巴頓就曾說過,他的部隊不會根據雅爾塔協定的限制停止前進,美軍會一直打到斯大林格勒,在希特勒沒有停止戰争的地方停止戰争。在1945年五一勞動節這天,巴頓更是公開發表演說“(美國)與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沖突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根源”。盡管艾森豪威爾出于維護反法西斯同盟的目的對巴頓的演說表示特别反感,但巴頓的演說确實表現出了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反蘇政治思想。如果丘吉爾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即便不直接出兵,也會對英國提供情報和後勤上的支援。

事實上,英國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計劃已經被蘇聯安排在倫敦境内的間諜“劍橋五傑”所得知。斯大林很快知曉了丘吉爾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相關情況。這位二戰蘇軍最高統帥的心裡很清楚:不管是冷戰還是熱戰,隻要二戰結束,蘇聯和英國必然走向對抗。然而,世界反法西斯戰争還沒有結束,駐守柏林的德軍仍然在負隅頑抗,遠東的日本法西斯在做最後的垂死掙紮。斯大林無論如何都不能讓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法西斯最後滅亡之前走向分裂!是以,為了向丘吉爾展示蘇聯強大的軍力,警告英國不要輕舉妄動。也為了盡快結束蘇德戰争,徹底滅亡德國法西斯,斯大林指令朱可夫對柏林展開進攻。

換句話說,斯大林讓朱可夫強攻柏林的背後有制止丘吉爾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深層政治原因。

二戰最後關頭,蘇軍以犧牲30萬人為代價強攻柏林,到底為了什麼

02

為了攻克柏林,蘇聯紅軍集中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攻城兵團:其參戰總兵力高達250萬人,擁有各型火炮42000門,坦克6250輛,飛機7500架。在蘇軍參戰的衆多火炮中,有性能先進的喀秋莎火箭炮,ml20型152毫米加農榴彈炮。坦克和自行火炮則有性能先進的is2重型坦克、t34-85型中型坦克,還有威力巨大的isu122自行火炮,isu152自行火炮。這些武器裝備的戰鬥力不僅不亞于當時的德軍,也超過了英軍的很多裝備。尤其是is2重型坦克、isu122自行火炮和isu152自行火炮,對英軍坦克構成了壓倒性的優勢。

手握重兵集團和大量的重武器的蘇聯決心讓丘吉爾看看:我們能攻下中歐的最大城市柏林,消滅100萬德軍,也能粉碎英軍對蘇聯的挑釁。

二戰最後關頭,蘇軍以犧牲30萬人為代價強攻柏林,到底為了什麼

事實證明,斯大林的震懾還真的起到了效果。戰鬥打響之後,蘇軍炮兵對柏林外圍陣地展開了有史以來最猛烈的炮擊,蘇聯空軍的戰機向德軍陣地投下了一枚枚炸彈。随後,蘇軍步兵在坦克的配合下向柏林外圍陣地展開總攻。到了4月下旬,蘇軍各個進攻部隊進入柏林市區打巷戰,在殘酷的柏林巷戰中,蘇軍的戰術配合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盡管德軍依托城區拼死頑抗,但蘇軍以坦克、炮兵和步兵組成的“強擊群戰鬥小組”很快将其粉碎。

如果柏林戰役的對手由德軍換成英軍,其結果會如何呢?答案不言而喻。

從實際效果看,蘇軍強攻柏林确實達到了震懾英國的效果。盡管丘吉爾的心裡仍然痛恨蘇聯,但他确實不敢再公開提出進攻蘇聯的想法了。

如果我們更加深入的解讀柏林戰役和丘吉爾的“第三次世界大戰”計劃,我們就會發現:這一系列事情的背後實際反映出了英國和蘇聯的沖突。說得準确點,這也是丘吉爾和蘇聯之間的沖突。

二戰最後關頭,蘇軍以犧牲30萬人為代價強攻柏林,到底為了什麼

丘吉爾是一個鐵杆的反蘇鬥士。早在十月革命剛剛勝利之後,身為海軍大臣的他就積極組織英軍幹涉蘇維埃俄國。到了後來,國際局勢發生重大變化,希特勒上司下的德國成為歐洲戰争策源地,作為著名政治家的丘吉爾反對綏靖政策,主張對德國強硬。雖然英國和蘇聯在對德問題上達成一緻,但丘吉爾對蘇聯依然保持強硬的态度。這一點和英國本土反蘇的意識形态是完全吻合的。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綏靖政策本身就有反對蘇聯的因素。

19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丘吉爾出于反法西斯大局的考慮改變了對蘇聯的态度,然而,此時的丘吉爾仍然對蘇聯采取了“兩面外交”的政策。一方面,丘吉爾希望蘇軍能拖住德軍進攻,減輕英國的壓力,這使得丘吉爾對蘇軍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物質支援。斯大林和丘吉爾就對付德國法西斯還召開了兩次重要的會議。但另一方面,丘吉爾希望借希特勒的手削弱蘇聯。等到德軍敗局已定,盟軍和蘇軍攻入德國本土後,英國可以借此機會攻擊蘇聯,丘吉爾認為:德國滅亡僅僅是時間問題,随着德國的滅亡,英國乃至整個西方陣營和蘇聯的沖突就成為了歐洲地緣政治格局的主要沖突。這就成為了丘吉爾發動對蘇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原因。而丘吉爾在1946年發表的鐵幕演說更是将他的反蘇政治理念展現得淋漓盡緻。

參考資料:

《畫說二戰蘇德戰争》徐焰 著 機械工業出版社

策劃:魚羊史記 監制:魚公子

撰文:軍事帥哥 制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