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二战最后关头,苏军以牺牲30万人为代价强攻柏林,到底为了什么

二战最后关头,苏军以牺牲30万人为代价强攻柏林,到底为了什么

1945年4月16日,苏联红军共3个方面军集中250万人的兵力,在42000多门火炮和火箭炮,6250辆坦克和7500架飞机的配合下,向德国法西斯的最后巢穴柏林发动进攻。经过苏军官兵的浴血奋战,苏军以伤亡30万人的巨大代价拿下了柏林,取得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攻坚战的胜利。

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看,柏林战役标志着德国法西斯的彻底灭亡,欧洲战场的结束,也标志着苏德战争以苏联红军的完胜而告终!对于整个苏联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辉煌胜利!对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而言,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可以集中更多的力量,向最后一个法西斯国家——日本展开最后的进攻。

然而,随着战后各种档案和历史资料的解密,我们就会发现——苏军强攻柏林的背后动机或许另有深意。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苏军强攻柏林可能和制止丘吉尔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有着直接的联系。

二战最后关头,苏军以牺牲30万人为代价强攻柏林,到底为了什么

01

曾任苏联驻德国大使的苏联政界人物法林对外表示,苏联特工曾经获得了丘吉尔可能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情报!1945年3月,欧洲战场大局已定,盟军和苏军已经攻入德国本土。而此时的“反苏政客”丘吉尔正在考虑对苏联发动新的战争。4月,丘吉尔命令英军参谋部制定了一个对苏联作战的计划,代号“难以想象”。这一计划清楚地写着:苏联军队已经非常虚弱,参加欧洲战事的苏军装备已经消耗殆尽,因此,将苏军赶回战前的边界,迫使斯大林下台没有任何的困难。等待我们的将是社会制度的更迭和国家(苏联)的解体。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英国进攻苏联在军事上也是有一定可行性的。当时,盟军总共有200万人的军队在西线对德军作战。随着盟军的战线逐步推进,盟军俘虏的德军战俘越来越多。令后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英军并没有遣散这些德军战俘,反而派出教官对有战斗力的德军战俘进行训练。由于这些德军战俘中有相当多的人和苏军较量过,他们相比较盟军而言更熟悉苏军的情况。因此,丘吉尔默许英军训练德军战俘确实有重新武装德军进攻苏联的可能。换句话说,一旦丘吉尔的“难以想象”计划正式实施,进攻苏联的部队除了英军,还有被英军武装起来的德军。

二战最后关头,苏军以牺牲30万人为代价强攻柏林,到底为了什么

英军正在做好进攻苏联的准备,美国方面是什么反应呢?支持。美国二战名将巴顿就曾说过,他的部队不会根据雅尔塔协定的约束停止前进,美军会一直打到斯大林格勒,在希特勒没有停止战争的地方停止战争。在1945年五一劳动节这天,巴顿更是公开发表演说“(美国)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矛盾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尽管艾森豪威尔出于维护反法西斯同盟的目的对巴顿的演说表示特别反感,但巴顿的演说确实表现出了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反苏政治思想。如果丘吉尔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即便不直接出兵,也会对英国提供情报和后勤上的支持。

事实上,英国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计划已经被苏联安排在伦敦境内的间谍“剑桥五杰”所得知。斯大林很快知晓了丘吉尔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相关情况。这位二战苏军最高统帅的心里很清楚:不管是冷战还是热战,只要二战结束,苏联和英国必然走向对抗。然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还没有结束,驻守柏林的德军仍然在负隅顽抗,远东的日本法西斯在做最后的垂死挣扎。斯大林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法西斯最后灭亡之前走向分裂!因此,为了向丘吉尔展示苏联强大的军力,警告英国不要轻举妄动。也为了尽快结束苏德战争,彻底灭亡德国法西斯,斯大林命令朱可夫对柏林展开进攻。

换句话说,斯大林让朱可夫强攻柏林的背后有制止丘吉尔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深层政治原因。

二战最后关头,苏军以牺牲30万人为代价强攻柏林,到底为了什么

02

为了攻克柏林,苏联红军集中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攻城兵团:其参战总兵力高达250万人,拥有各型火炮42000门,坦克6250辆,飞机7500架。在苏军参战的众多火炮中,有性能先进的喀秋莎火箭炮,ml20型152毫米加农榴弹炮。坦克和自行火炮则有性能先进的is2重型坦克、t34-85型中型坦克,还有威力巨大的isu122自行火炮,isu152自行火炮。这些武器装备的战斗力不仅不亚于当时的德军,也超过了英军的很多装备。尤其是is2重型坦克、isu122自行火炮和isu152自行火炮,对英军坦克构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手握重兵集团和大量的重武器的苏联决心让丘吉尔看看:我们能攻下中欧的最大城市柏林,消灭100万德军,也能粉碎英军对苏联的挑衅。

二战最后关头,苏军以牺牲30万人为代价强攻柏林,到底为了什么

事实证明,斯大林的震慑还真的起到了效果。战斗打响之后,苏军炮兵对柏林外围阵地展开了有史以来最猛烈的炮击,苏联空军的战机向德军阵地投下了一枚枚炸弹。随后,苏军步兵在坦克的配合下向柏林外围阵地展开总攻。到了4月下旬,苏军各个进攻部队进入柏林市区打巷战,在残酷的柏林巷战中,苏军的战术配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尽管德军依托城区拼死顽抗,但苏军以坦克、炮兵和步兵组成的“强击群战斗小组”很快将其粉碎。

如果柏林战役的对手由德军换成英军,其结果会如何呢?答案不言而喻。

从实际效果看,苏军强攻柏林确实达到了震慑英国的效果。尽管丘吉尔的心里仍然痛恨苏联,但他确实不敢再公开提出进攻苏联的想法了。

如果我们更加深入的解读柏林战役和丘吉尔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计划,我们就会发现:这一系列事情的背后实际反映出了英国和苏联的矛盾。说得准确点,这也是丘吉尔和苏联之间的矛盾。

二战最后关头,苏军以牺牲30万人为代价强攻柏林,到底为了什么

丘吉尔是一个铁杆的反苏斗士。早在十月革命刚刚胜利之后,身为海军大臣的他就积极组织英军干涉苏维埃俄国。到了后来,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作为著名政治家的丘吉尔反对绥靖政策,主张对德国强硬。虽然英国和苏联在对德问题上达成一致,但丘吉尔对苏联依然保持强硬的态度。这一点和英国本土反苏的意识形态是完全吻合的。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绥靖政策本身就有反对苏联的因素。

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丘吉尔出于反法西斯大局的考虑改变了对苏联的态度,然而,此时的丘吉尔仍然对苏联采取了“两面外交”的政策。一方面,丘吉尔希望苏军能拖住德军进攻,减轻英国的压力,这使得丘吉尔对苏军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物质支持。斯大林和丘吉尔就对付德国法西斯还召开了两次重要的会议。但另一方面,丘吉尔希望借希特勒的手削弱苏联。等到德军败局已定,盟军和苏军攻入德国本土后,英国可以借此机会攻击苏联,丘吉尔认为:德国灭亡仅仅是时间问题,随着德国的灭亡,英国乃至整个西方阵营和苏联的矛盾就成为了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的主要矛盾。这就成为了丘吉尔发动对苏联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而丘吉尔在1946年发表的铁幕演说更是将他的反苏政治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

《画说二战苏德战争》徐焰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军事帅哥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