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土│九江桂花茶餅

作者:長江周刊
風土│九江桂花茶餅

風土

風土│九江桂花茶餅

九江桂花茶餅

◆ 吳聖林

風土│九江桂花茶餅

九江桂花茶餅,源于唐代烘烤制作的團圓餅。到了宋代拌以麥芽糖和酥油為餡,使之更加脆甜可口。故大文豪蘇轼有詩贊曰:“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酥是什麼?酥就是酥油,饴便是麥芽糖。摻入這兩種原料,焙烘出來的餅子是又香又脆又甜,是老少皆宜的茶食細點。

到了清代,九江人把當地盛産的桂花、芝麻相拌成餡,制成了色澤金黃、皮薄如紙,具有香溢味美、脆酥可口的地方特有的桂花芝麻餅。

九江桂花芝麻餅最早源于姑塘鎮。姑塘,原是鄱陽湖西岸的一個小漁村,自清雍正元年九江關在這裡設立分關後,一些精明的商家紛紛來此設鋪開店,其中尤以茶樓業最為興旺。來往商家及船家常常相聚在茶館樓裡邊喝着茶,邊吃着當地特有的一種皮黃餡酥的桂花芝麻餅。而且是用餅蘸着茶水吃,看起來很有一番滋味和情趣。這種飲食方式,很快就傳遍開來,成了九江的一種飲食習俗,後來人們幹脆就把姑塘的這種桂花芝麻餅稱之為桂花茶餅,簡稱茶餅。

九江生産桂花茶餅的廠家很多,但最受人們歡迎的還是中華老字号梁義隆糕餅店。梁義隆的前身為“德義齋”,1937年由回民梁義德先生創辦于廬山。其獨特的糕點味道,受到了山上國民黨軍政要員達官顯貴的青睐。專門派人前往訂購,以作接人待客之用。

1940年,梁義德在九江西園李家巷内獨資開設“梁義隆”食品店,繼續保持了原有糕點的特色,生意十分火爆興旺。抗戰勝利後,據說蔣介石宋美齡在廬山接待客人,點名要買梁義隆的糕餅。1948年,國民黨回民進階将領白崇禧來九江視察時,慕名來“梁義隆”糕餅店,品嘗了該店制作的桂花茶餅、沙其瑪、桂花酥糖等糕點後,連聲贊道:“不錯,不錯!”并命随行置辦了一批糕點帶回家請親友們享用。

計劃經濟時代,糕點是九江人民歡度春節的重要食品之一,它是待人接客的必備之品。一斤茶餅,一斤酥糖,一斤洋糖果,就是一家一戶的全部的糕點供應内容。此外,每家每戶還要炒花生蠶豆,自制米兒糖,花生糖,以作春節待客之用。在九江,吃糖喝茶是最常見的待客習俗。如果能拿出茶餅來,那就是非常隆重的接待了。

1989年,“梁義隆”的第二代傳人梁啟标挑起了振興品牌之重任。他繼承了父輩制作糕點的精湛技藝,博采衆家之長,使“梁義隆”糕點成為九江婦孺皆知的食品品牌,榮譽滿堂的地方特産。

2007年,九江清真梁義隆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管理,執心高效,精益求精,傳承創新,義利共赢”的企業核心價值觀,現有多家分店及完整的生産廠房和工廠中的房間。其生産的桂花茶餅采用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研制而成,有“香不見花,甜不頂口,皮脆餡酥”的特點。2010年被公布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責任編輯:張加友

│内容稽核:陳修平

│統籌監制:江 慧

● 白鹿洞郵箱 : [email protected]

● 花徑郵箱 : [email protected]

聚衆家,納衆聲,彙衆議,容衆思;化微言成高談,以博語作宏論,推社會進步,促夢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