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才,在當時是個不可忽視的存在,憑借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并稱“戰國四大名将”。
王翦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侍奉嬴政了。不過早期,嬴政手裡并沒有什麼大權,呂不韋掌控着一切,後宮還有一個為非作歹的嫪毐。
鏟除呂不韋和嫪毐後,秦王嬴政正式親政,秦國統一天下的戰争開始了。
除了最先的滅亡南韓,王翦沒有參與之外,其餘五國,要麼為王翦帶兵所滅,要麼為其子王贲攻克而亡。
在攻打楚國前,秦始皇召叢集臣,商議滅楚大計,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不滿意了,怎麼用這麼多啊,就在這時,李信卻認為20萬就可以,于是嬴政讓他去了,結果被打敗了。沒辦法,嬴政隻能讓王翦帶60萬軍隊南下伐楚,結果卻勝利了。
那麼問題來了,王翦父子當時手握秦兵60萬,為什麼卻不敢謀反呢?
要知道,造反并不是那麼容易的,很多人以為有兵權就能謀反,這是錯誤的。并非所有的将軍都是趙匡胤等人,也并非所有的士兵都希望給自己的上司黃袍加身。
是以,王翦好歹也是一代名将,他懂得這個道理。如果秦王朝已經行将就木了,或者是秦二世那個時候,造反還情有可原,在秦始皇這個階段,沒有任何造反的理由。
師出無名,這對他是個巨大的弊端。再說了士兵也有家屬的,都在秦國,如果突然造反,那麼自己的家人怎麼辦?誰願意毫無理由就跟着将軍謀反。
謀反是重罪,要誅三族的,輸了自己倒黴。赢了好過的也隻是王翦而已。也就是說王翦和士兵之間并沒形成利益關系。
再說,秦國實行的是征兵制度,适齡男子都必須登記造冊,并開始服徭役。士兵是秦國的,并不是某個将軍的,這和大唐後期的節度使還是不是一個概念。
也就說王翦隻有領兵打仗的權力,士兵們跟着他走,也是為了聽從朝廷的意願。如果他要造反,那麼就另當别論了。
雖然我們常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如果要造反,可見不得所有士兵都願意。充其量隻有一些長期跟着他的熟悉的才會同意,至少人數上絕對達不到60萬人。
秦始皇為什麼敢把如此多的軍隊讓王翦父子統領,也不是一點防備都沒有。秦國在軍中設有監軍,來防止士兵謀反。這些監軍都是由朝廷派遣的,不對将軍負責,隻對朝廷負責,他們的作用就是監視、督察軍隊,具體一點就是以監督軍事主将為目的。
如果王翦要造反,就算殺了監軍也沒有用,秦始皇對這一點也是有所防備的。
王翦隻不過是一個将軍,影響再大,他也沒有能力取得大部分支援。就算勉為其難的造反了,等待他的結果也不會好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