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王翦手握大軍,卻依然不敢謀反,因為王翦深知秦王嬴政的為人。先且不說王翦能否謀反成功,隻要王翦敢謀反,王翦斷然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秦王嬴政可不是什麼仁慈的帝王,是以王翦從内心上就不敢謀反,其次缺乏謀反條件,并且王翦本身就是貴族,衣食無憂,沒有必要去謀反。

雖然秦始皇嬴政是一位有進取心,且富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其意志頑強、沉穩冷靜、氣質敏銳、剛烈果敢、不顧情面。但嬴政也不乏帝王的狠辣,其性格多疑、殘暴、刻薄、寡恩,并且報複心理極強,從嬴政之前對待謀反作亂的事件中便能看出一二。
在秦王加冠之際發生的“嫪毐之亂”中,嬴政不僅将嫪毐處于車裂之刑、并夷三族,其主要黨羽也被枭首示衆,一衆追随者皆獲刑罰,就連自己的親生母親趙姬(囚居雍城,斷絕母子關系),嬴政也沒有放過,以此可見嬴政是一位心狠手辣的帝王。如若王翦擁兵自重,謀反作亂,其下場可想而知。
以王翦對秦王嬴政的了解,王翦是斷然不敢謀反的,如:王翦出兵攻打楚國時,就多次向嬴政提出賞賜錢财田宅,王翦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的就是打消嬴政對自己的猜疑。并且王翦即便謀反也難以成功,原因有許多,如:糧草問題、當時的征兵制度、思想統治等,後文詳細解答。
秦滅楚國之戰中,王翦統領60餘萬大軍,為何卻不敢謀反?
《史記》記載:“二十三年,秦王複召王翦,彊起之,使将擊荊。”.....“於是王翦将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秦王政二十三年,秦始皇派大将王翦統領六十餘萬大軍攻打楚國,曆時一年有餘,楚軍的秦軍的鐵蹄之下大敗,楚都壽春被秦軍攻破,楚王被俘、不久後,被項燕擁立的昌平君熊啟(末代楚王)也兵敗身亡,至此,楚國完全滅亡。那麼王翦滅楚之時,手中統領着秦國大部分的兵力,為何不敢謀反呢?
原因在主要有三點:一、王翦不具備謀反條件,王翦幾乎是不可能謀反成功的、王翦統領的六十餘萬大軍,可以說是秦國的大部分兵力,但謀反不是隻要有兵力就可以的;二:王翦不敢謀反,因為王翦深知秦王嬴政的為人秉性,如果失敗,王翦自身不僅沒有好結果,還會連累家人:三:王翦沒必要謀反,王翦赫赫戰功,有很高的爵位,是秦國貴族,本身衣食無憂,何必用全家性命去謀反。
王翦不具備謀反的條件
王翦統領的六十多萬大軍是秦國的大部分兵力,說是秦國的舉國之力也不為過,在明面上來看,王翦擁有絕對的武力優勢。但實際上并不是如此,王翦雖然統領六十餘萬大軍,但這六十餘萬大軍完全聽其指揮才行,在攻打楚國的目的上,大軍自然是聽從王翦的号令的,但如果是謀反,那就是另一個結果了。
退一步講,王翦敢謀反,但下面的将士敢謀反嗎?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律法就較為完善多了,“輕罪用重刑”、“連坐法”就是刑法方面的經典例子。衆所周知,謀反在古代曆朝曆代都是重罪,可以說是重罪中的重罪,就連丹書鐵券都不能免死的那種,至于怎麼個死法,那就看帝王的心情了。
就算王翦不怕死,下面的将士也不怕死嗎!就算将士自己不怕死,也要為留在秦國的家人想一想,秦國的連坐法可不是擺設,王翦這邊一謀反,嬴政可能就拿可能王翦及将士的家人開刀了。并且按照秦國的征兵制度,将領和士卒之間難以有很深的感情,士卒沒有必要拿着自己和親人的生命去冒險,是以王翦很難謀反。
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基本上實行的是“郡縣征兵制”。因為在戰國時期,戰争不再以春秋時期的争霸為主,而是上升到滅國戰争,國家面臨存亡時,勢必會加劇對抗,甚至是舉國而戰。随着戰争規模的擴大,各諸侯國便出現了全民皆兵制,這也導緻在戰國後期,各諸侯國不過數百萬人口,便能集結數十萬,乃至帶甲百萬的軍隊。
各諸侯國為了圖強或是生存,便需要強大的武力,為此把兵役擴大到全國的所有男丁。秦國規定,凡是17歲以上的男子必須要向官府登記,在登記名冊後(稱為“傅籍”),便開始服役,随時應征。登記在冊的男丁需要服兵役二年,除了服兩年兵役外,還要在本郡縣服役一個月,進行修築城牆、道路等任務。
直到60歲時才能免役(有爵位者可止于56歲),有的諸侯國推遲到65歲。在這個時間段内,如果發生戰争,傅籍者便要随時等待應征,不過秦國并不是常年帶甲百萬的,畢竟對于百萬軍隊的糧草消耗,秦國也很難長期供應,隻有發生戰争,才會臨時應征。商鞅變法後,秦國實行“耕戰政策”,戰時全民皆兵,沒有戰争時,便種地。
在這種情況下,秦國的士卒并不是常年從軍的,大多數士卒在沒有戰争時,還是要在家種地的,是以大多數士兵和将領之間的接觸時間并不長,是以也就沒有多麼深厚的感情。何況王翦統領有六十多萬的大軍,相信很多很多士卒都沒有見過王翦這位将軍,何談有什麼感情,如果士卒謀反,家人就會受到連累。
在此種情況下,大多數士卒基本上是不會和王翦一起謀反的,如果王翦謀反,軍隊還可能會出現嘩變,甚至聯合起來将王翦拿下送到嬴政面前,是以王翦即便統領六十萬大軍,也無法謀反。并且六十萬大軍的糧草消耗是很大的,而糧草則是秦國供應的,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充足的糧草是能左右勝利的天平。
如果王翦謀反,嬴政切斷糧草等物資的供應,數十萬大軍能夠維持多久。除此之外,古代講究“師出有名”,王翦出兵謀反需要有正當的理由,如秦趙長平之戰,秦國攻打趙國時因趙國将南韓獻給秦國的上黨之地據為己有,秦國是以便有了出兵的理由,秦趙之前的“阏與之戰”也是如此(秦國以趙不履行交換城邑的協定為由)。
王翦沒有謀反的理由,就是師出無名,師出無名無法聚攏人心,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戰争不是單純的武力對抗,也是民心的對抗,如果師出無名,是很難取得最終的勝利,無法勝利,也自然沒有什麼好下場。即使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時,也是有“天下苦秦久矣”的理由,打着公子扶蘇和項燕的名義,号召天下百姓,是以聚攏民心,在前期一路順風,攻城略地。
王翦作為秦王嬴政的臣子,如果謀反作亂,便是背叛行徑,而古代倡導忠義,加上貴族的思想統治,背叛不僅得不到民心的支援,還會遭受人民的譴責。雖然當時已經禮崩樂壞禮崩樂壞,但周王朝已經統治了幾百年之久,在經過長達數百年的周禮限制,禮法在群眾心中已經根深蒂固,這不是短時間内能夠改變的。
在這種思想控制下,群眾隻會認為,軍隊是君主的軍隊,是本國的軍隊,而不是将軍的。如果王翦謀反,都過不了群眾這一關,百姓也不會支援的,還會站出來反對,如果再加上師出無名,謀反隻會遭到群眾的譴責和抵制。此外很多因素限制将領謀反,如監軍、聲望等等,在種種條件下,王翦不具備謀反的條件,即便謀反也無法成功。
王翦不敢謀反
《史記》記載:“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
王翦在少年時便開始侍奉秦王嬴政,幾十年的相處,王翦深知嬴政的性格為人,上文也有提及,秦王為人,性格多疑、殘暴、刻薄、寡恩,就拿被嬴政尊為“仲父”的相邦呂不韋來說,呂不韋在嫪毐之亂中是有平叛之功的,但也因受牽連被罷相,這還是念在呂不韋對秦有很大功勞,在衆人求情的情況下,而嬴政本意是想殺掉呂不韋的。
但最後呂不韋也因嬴政多疑的性格未能善終,呂不韋被譴出鹹陽,回到自己洛陽封地後,因賓客絡繹不絕的問候,被嬴政猜疑,便将呂不韋一家遷到蜀地去,最終呂不韋在途中飲毒酒自盡,算是被嬴政逼死的。而嬴政對待嫪毐之亂的主作俑者更是殘暴,嫪毐被車裂、并誅三族,主要參與者枭首,跟随者一應獲刑,就連自己的親生母親也被囚禁起來,并聲明斷絕母子關系,永不再見。
可見嬴政不是什麼仁慈的君主,狠起來,連親生母親也不放過。古代皇家親情淡薄,是因為生在皇室,從小和父親母親接觸的時間就不多,而嬴政從小生于趙國(其父秦莊襄王早年為質趙國),父親回國并沒有帶回嬴政,在這樣境地下,是嬴政的母親趙姬,一直陪伴保護了嬴政九年,但即使這樣,嬴政也沒有放過自己的親生母親,以此也可以看出嬴政的刻薄寡恩。
《史記》記載:“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衆。...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或曰:“将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嬴政對于親母亦是如此,何況王翦僅僅隻是個臣子,連宗室之人都算不上,如果王翦敢謀反,最終就看是個怎麼死法了,以嬴政的性格,估計是會處以車裂,夷三族了。王翦早年經曆過秦王鏟除嫪毐、呂不韋的事件,知道秦王的為人,深知嬴政多疑的性格,恐多疑被嬴政搞死,便在出征楚國之時及途中,多次向嬴政索要财物田宅,為的就是表明自己出征的堅定意志,沒有其他想法。
而且嬴政報複心理極強,在攻滅趙國時,嬴政還親赴邯鄲将年幼時仇家全部坑殺。面對這樣的秦王,王翦如何不怕,王翦不謀反,都害怕被嬴政猜疑,都算計到這個份上了,如何能不知道自己謀反後的下場,如何考慮不到家人會受到牽連。是以王翦本身就不敢謀反,也害怕秦王猜疑性格。秦統一六國後,王翦此後的經曆便沒有什麼記載,想來也是了解秦王嬴政的性格,急流勇退,落得善終的結局。
王翦沒必要謀反
《史記》記載:“王翦者,頻陽東鄉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趙阏與,破之,拔九城,”
王翦早年便侍奉于秦始皇,相較于他人,秦始皇對王翦是較為信任的,王翦也被重用,從史料記載來看,王翦一出場便是将軍,之後帶兵橫掃三晉,為秦國打下了不少疆土,以王翦的獲得軍功,完全能夠換取一個很好的爵位,隻要不犯錯誤,榮華富貴終身享用不盡,兒孫後代也能繼承王翦的爵位,事實上,其子王贲,其孫王離也因功都有爵位。
秦國越強,王翦過的便會越好,反過來也是一樣,王翦隻有守護秦國,使秦國不斷地壯大,才有好的結局。但要是放着好日子不過,冒着生命危險、牽連家人的風險去謀反,這就屬于廁所裡打燈籠——“找死”,王翦隻要腦袋正常,就不會去謀反,也沒必要去謀反。
結語:
通過以上種種原因,王翦斷然不會去謀反。首先王翦身為秦國貴族,衣食無憂,前程似錦,沒有必要放着大好生活不過,賭上全家老小的性命去謀反。其次王翦也不敢謀反,即便統領六十多萬大軍,王翦也不具備謀反的條件,即便謀反,也幾乎不可能成功,之後就會面臨秦王嬴政的怒火,落得慘死結局。最後王翦作為臣子,如果以下犯上,不僅得不到群眾的支援,還會留下千古罵名。
大家對此有何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喜歡别忘了點贊關注哦!
文/曆史紫陌閣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