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秦灭楚国时,王翦手握秦国60万倾国之兵,为何却不敢谋反?

尽管王翦手握大军,却依然不敢谋反,因为王翦深知秦王嬴政的为人。先且不说王翦能否谋反成功,只要王翦敢谋反,王翦断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秦王嬴政可不是什么仁慈的帝王,因此王翦从内心上就不敢谋反,其次缺乏谋反条件,并且王翦本身就是贵族,衣食无忧,没有必要去谋反。

秦灭楚国时,王翦手握秦国60万倾国之兵,为何却不敢谋反?

虽然秦始皇嬴政是一位有进取心,且富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其意志顽强、沉稳冷静、气质敏锐、刚烈果敢、不顾情面。但嬴政也不乏帝王的狠辣,其性格多疑、残暴、刻薄、寡恩,并且报复心理极强,从嬴政之前对待谋反作乱的事件中便能看出一二。

在秦王加冠之际发生的“嫪毐之乱”中,嬴政不仅将嫪毐处于车裂之刑、并夷三族,其主要党羽也被枭首示众,一众追随者皆获刑罚,就连自己的亲生母亲赵姬(囚居雍城,断绝母子关系),嬴政也没有放过,以此可见嬴政是一位心狠手辣的帝王。如若王翦拥兵自重,谋反作乱,其下场可想而知。

秦灭楚国时,王翦手握秦国60万倾国之兵,为何却不敢谋反?

以王翦对秦王嬴政的了解,王翦是断然不敢谋反的,如:王翦出兵攻打楚国时,就多次向嬴政提出赏赐钱财田宅,王翦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的就是打消嬴政对自己的猜疑。并且王翦即便谋反也难以成功,原因有许多,如:粮草问题、当时的征兵制度、思想统治等,后文详细解答。

秦灭楚国之战中,王翦统领60余万大军,为何却不敢谋反?

《史记》记载:“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於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秦王政二十三年,秦始皇派大将王翦统领六十余万大军攻打楚国,历时一年有余,楚军的秦军的铁蹄之下大败,楚都寿春被秦军攻破,楚王被俘、不久后,被项燕拥立的昌平君熊启(末代楚王)也兵败身亡,至此,楚国完全灭亡。那么王翦灭楚之时,手中统领着秦国大部分的兵力,为何不敢谋反呢?

秦灭楚国时,王翦手握秦国60万倾国之兵,为何却不敢谋反?

原因在主要有三点:一、王翦不具备谋反条件,王翦几乎是不可能谋反成功的、王翦统领的六十余万大军,可以说是秦国的大部分兵力,但谋反不是只要有兵力就可以的;二:王翦不敢谋反,因为王翦深知秦王嬴政的为人秉性,如果失败,王翦自身不仅没有好结果,还会连累家人:三:王翦没必要谋反,王翦赫赫战功,有很高的爵位,是秦国贵族,本身衣食无忧,何必用全家性命去谋反。

王翦不具备谋反的条件

王翦统领的六十多万大军是秦国的大部分兵力,说是秦国的举国之力也不为过,在明面上来看,王翦拥有绝对的武力优势。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王翦虽然统领六十余万大军,但这六十余万大军完全听其指挥才行,在攻打楚国的目的上,大军自然是听从王翦的号令的,但如果是谋反,那就是另一个结果了。

退一步讲,王翦敢谋反,但下面的将士敢谋反吗?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律法就较为完善多了,“轻罪用重刑”、“连坐法”就是刑法方面的经典例子。众所周知,谋反在古代历朝历代都是重罪,可以说是重罪中的重罪,就连丹书铁券都不能免死的那种,至于怎么个死法,那就看帝王的心情了。

秦灭楚国时,王翦手握秦国60万倾国之兵,为何却不敢谋反?

就算王翦不怕死,下面的将士也不怕死吗!就算将士自己不怕死,也要为留在秦国的家人想一想,秦国的连坐法可不是摆设,王翦这边一谋反,嬴政可能就拿可能王翦及将士的家人开刀了。并且按照秦国的征兵制度,将领和士卒之间难以有很深的感情,士卒没有必要拿着自己和亲人的生命去冒险,所以王翦很难谋反。

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基本上实行的是“郡县征兵制”。因为在战国时期,战争不再以春秋时期的争霸为主,而是上升到灭国战争,国家面临存亡时,势必会加剧对抗,甚至是举国而战。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各诸侯国便出现了全民皆兵制,这也导致在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不过数百万人口,便能集结数十万,乃至带甲百万的军队。

各诸侯国为了图强或是生存,便需要强大的武力,为此把兵役扩大到全国的所有男丁。秦国规定,凡是17岁以上的男子必须要向官府登记,在登记名册后(称为“傅籍”),便开始服役,随时应征。登记在册的男丁需要服兵役二年,除了服两年兵役外,还要在本郡县服役一个月,进行修筑城墙、道路等任务。

秦灭楚国时,王翦手握秦国60万倾国之兵,为何却不敢谋反?

直到60岁时才能免役(有爵位者可止于56岁),有的诸侯国推迟到65岁。在这个时间段内,如果发生战争,傅籍者便要随时等待应征,不过秦国并不是常年带甲百万的,毕竟对于百万军队的粮草消耗,秦国也很难长期供应,只有发生战争,才会临时应征。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耕战政策”,战时全民皆兵,没有战争时,便种地。

在这种情况下,秦国的士卒并不是常年从军的,大多数士卒在没有战争时,还是要在家种地的,所以大多数士兵和将领之间的接触时间并不长,因此也就没有多么深厚的感情。何况王翦统领有六十多万的大军,相信很多很多士卒都没有见过王翦这位将军,何谈有什么感情,如果士卒谋反,家人就会受到连累。

在此种情况下,大多数士卒基本上是不会和王翦一起谋反的,如果王翦谋反,军队还可能会出现哗变,甚至联合起来将王翦拿下送到嬴政面前,所以王翦即便统领六十万大军,也无法谋反。并且六十万大军的粮草消耗是很大的,而粮草则是秦国供应的,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足的粮草是能左右胜利的天平。

秦灭楚国时,王翦手握秦国60万倾国之兵,为何却不敢谋反?

如果王翦谋反,嬴政切断粮草等物资的供应,数十万大军能够维持多久。除此之外,古代讲究“师出有名”,王翦出兵谋反需要有正当的理由,如秦赵长平之战,秦国攻打赵国时因赵国将韩国献给秦国的上党之地据为己有,秦国因此便有了出兵的理由,秦赵之前的“阏与之战”也是如此(秦国以赵不履行交换城邑的协议为由)。

王翦没有谋反的理由,就是师出无名,师出无名无法聚拢人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战争不是单纯的武力对抗,也是民心的对抗,如果师出无名,是很难取得最终的胜利,无法胜利,也自然没有什么好下场。即使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时,也是有“天下苦秦久矣”的理由,打着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百姓,因此聚拢民心,在前期一路顺风,攻城略地。

王翦作为秦王嬴政的臣子,如果谋反作乱,便是背叛行径,而古代倡导忠义,加上贵族的思想统治,背叛不仅得不到民心的支持,还会遭受人民的谴责。虽然当时已经礼崩乐坏礼崩乐坏,但周王朝已经统治了几百年之久,在经过长达数百年的周礼约束,礼法在民众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

秦灭楚国时,王翦手握秦国60万倾国之兵,为何却不敢谋反?

在这种思想控制下,民众只会认为,军队是君主的军队,是本国的军队,而不是将军的。如果王翦谋反,都过不了民众这一关,百姓也不会支持的,还会站出来反对,如果再加上师出无名,谋反只会遭到民众的谴责和抵制。此外很多因素限制将领谋反,如监军、声望等等,在种种条件下,王翦不具备谋反的条件,即便谋反也无法成功。

王翦不敢谋反

《史记》记载:“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

王翦在少年时便开始侍奉秦王嬴政,几十年的相处,王翦深知嬴政的性格为人,上文也有提及,秦王为人,性格多疑、残暴、刻薄、寡恩,就拿被嬴政尊为“仲父”的相邦吕不韦来说,吕不韦在嫪毐之乱中是有平叛之功的,但也因受牵连被罢相,这还是念在吕不韦对秦有很大功劳,在众人求情的情况下,而嬴政本意是想杀掉吕不韦的。

秦灭楚国时,王翦手握秦国60万倾国之兵,为何却不敢谋反?

但最后吕不韦也因嬴政多疑的性格未能善终,吕不韦被谴出咸阳,回到自己洛阳封地后,因宾客络绎不绝的问候,被嬴政猜疑,便将吕不韦一家迁到蜀地去,最终吕不韦在途中饮毒酒自尽,算是被嬴政逼死的。而嬴政对待嫪毐之乱的主作俑者更是残暴,嫪毐被车裂、并诛三族,主要参与者枭首,跟随者一应获刑,就连自己的亲生母亲也被囚禁起来,并声明断绝母子关系,永不再见。

可见嬴政不是什么仁慈的君主,狠起来,连亲生母亲也不放过。古代皇家亲情淡薄,是因为生在皇室,从小和父亲母亲接触的时间就不多,而嬴政从小生于赵国(其父秦庄襄王早年为质赵国),父亲回国并没有带回嬴政,在这样境地下,是嬴政的母亲赵姬,一直陪伴保护了嬴政九年,但即使这样,嬴政也没有放过自己的亲生母亲,以此也可以看出嬴政的刻薄寡恩。

秦灭楚国时,王翦手握秦国60万倾国之兵,为何却不敢谋反?

《史记》记载:“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嬴政对于亲母亦是如此,何况王翦仅仅只是个臣子,连宗室之人都算不上,如果王翦敢谋反,最终就看是个怎么死法了,以嬴政的性格,估计是会处以车裂,夷三族了。王翦早年经历过秦王铲除嫪毐、吕不韦的事件,知道秦王的为人,深知嬴政多疑的性格,恐多疑被嬴政搞死,便在出征楚国之时及途中,多次向嬴政索要财物田宅,为的就是表明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没有其他想法。

秦灭楚国时,王翦手握秦国60万倾国之兵,为何却不敢谋反?

而且嬴政报复心理极强,在攻灭赵国时,嬴政还亲赴邯郸将年幼时仇家全部坑杀。面对这样的秦王,王翦如何不怕,王翦不谋反,都害怕被嬴政猜疑,都算计到这个份上了,如何能不知道自己谋反后的下场,如何考虑不到家人会受到牵连。因此王翦本身就不敢谋反,也害怕秦王猜疑性格。秦统一六国后,王翦此后的经历便没有什么记载,想来也是了解秦王嬴政的性格,急流勇退,落得善终的结局。

王翦没必要谋反

《史记》记载:“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

王翦早年便侍奉于秦始皇,相较于他人,秦始皇对王翦是较为信任的,王翦也被重用,从史料记载来看,王翦一出场便是将军,之后带兵横扫三晋,为秦国打下了不少疆土,以王翦的获得军功,完全能够换取一个很好的爵位,只要不犯错误,荣华富贵终身享用不尽,儿孙后代也能继承王翦的爵位,事实上,其子王贲,其孙王离也因功都有爵位。

秦灭楚国时,王翦手握秦国60万倾国之兵,为何却不敢谋反?

秦国越强,王翦过的便会越好,反过来也是一样,王翦只有守护秦国,使秦国不断地壮大,才有好的结局。但要是放着好日子不过,冒着生命危险、牵连家人的风险去谋反,这就属于厕所里打灯笼——“找死”,王翦只要脑袋正常,就不会去谋反,也没必要去谋反。

结语:

通过以上种种原因,王翦断然不会去谋反。首先王翦身为秦国贵族,衣食无忧,前程似锦,没有必要放着大好生活不过,赌上全家老小的性命去谋反。其次王翦也不敢谋反,即便统领六十多万大军,王翦也不具备谋反的条件,即便谋反,也几乎不可能成功,之后就会面临秦王嬴政的怒火,落得惨死结局。最后王翦作为臣子,如果以下犯上,不仅得不到民众的支持,还会留下千古骂名。

大家对此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哦!

文/历史紫陌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