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陝西十大怪”之 乾州鍋盔

俗話說:“百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于氣候、地貌、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陝西十大怪”之 乾州鍋盔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曆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裡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陝西十大怪”之 乾州鍋盔

乾州是陝西乾縣的舊稱。唐朝時,曾在這裡設立州府而得名。在《易經》八卦裡,西北方稱之為“乾”,而乾縣的位置恰恰在古城西安的西北方向,故得名為“乾縣”。這裡地域遼闊,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民風淳樸,物産豐饒,是關中地區盛産小麥的縣份。因而,這裡的群衆多以小麥為主要糧食,并能做出各種花樣的面食,尤以鍋盔、挂面馳名。

乾縣古稱乾州,有三大名小吃,稱乾州三大寶——鍋盔、挂面、豆腐腦”。這是流傳在陝西關中地區民間的一句諺語。最著名的是乾州鍋盔。“乾縣的鍋盔像鍋蓋”為關中十大怪之一。 鍋盔人似鍋蓋,邊薄中厚,表面有輪輻狀花紋,硬實筋韌,酥香可口,是饋贈親友的佳品。由于制作時摻水量少,成品含水量低,故極耐貯存,又便于攜帶,素為秦人出門遠行間帶的食品。

“陝西十大怪”之 乾州鍋盔

乾州鍋盔是陝西風味獨特的傳統小吃之一,是各地鍋盔中的佼佼者。其外觀呈圓形,馍邊壓成帶輻射狀的一高一低的波紋,火色均勻,看上去宛如一個大菊花圖案。其顯著特點是:邊薄心厚,表面鼓起,馍瓤幹酥,色形美觀。用手掰開,層層分明;用刀切開,狀如闆油。聞着香,吃起酥,回味無窮,耐饑,耐貯,攜帶友善,是關中地區饋贈親友的佳禮,因而遐迩聞名。60年代,謝覺哉、郭沫若同志巡視乾陵時,品嘗了乾州鍋盔後,連聲稱贊:“乾州鍋盔,名不虛傳”。

乾州鍋盔曆史悠久,始于1000多年前的唐代。相傳公元624年至705年,在修築唐高宗皇帝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時,将其墓址選在奉天縣城北6公裡的梁山上。因這個方向為“八卦圖”中的“乾”,遂将所築之陵稱為“乾陵”。奉天縣後來也被改為乾州、乾縣。修築乾陵,工程浩大,征集的民工和監工的軍隊數以萬計。每日需要大量飯食,一時難以制作出來。于是,民夫便用頭盔烙餅,以應急需,這樣烙出的餅,形似頭盔,是以就叫“鍋盔”。這種鍋盔香味異常,既耐饑,又久放不馊,頗受民工和士卒的歡迎。後又經不斷改進,更加可口。乾陵修成竣工後,随着修築乾陵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鍋盔馍”,卻因它具有許多獨特的優點而世代相傳,延續到今。

“陝西十大怪”之 乾州鍋盔

乾州鍋盔基本制作工藝:将于面粉、酵面和堿水放人盆中加溫水和成大塊溫面團, 放在案闆上用木杠反複施壓,邊壓邊折疊,直壓至面色光潤為止。 再将面團按成品定量要求分成小塊,仍用木杠逐塊轉壓,最後壓成 圓形餅坯。将餅燒熱,入餅坯用穩而小的火幹烙,以便定形并使 花紋上色。然後繼續用小火烙烤,烙時勤看、勤翻、勤轉,經“三翻六轉”侍火色均勻,鋼盔鼓起,皮黃内熟即成,是一種高碳水化合物食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