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陕西十大怪”之 乾州锅盔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地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等。

“陕西十大怪”之 乾州锅盔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里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陕西十大怪”之 乾州锅盔

乾州是陕西乾县的旧称。唐朝时,曾在这里设立州府而得名。在《易经》八卦里,西北方称之为“乾”,而乾县的位置恰恰在古城西安的西北方向,故得名为“乾县”。这里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民风淳朴,物产丰饶,是关中地区盛产小麦的县份。因而,这里的群众多以小麦为主要粮食,并能做出各种花样的面食,尤以锅盔、挂面驰名。

乾县古称乾州,有三大名小吃,称乾州三大宝——锅盔、挂面、豆腐脑”。这是流传在陕西关中地区民间的一句谚语。最著名的是乾州锅盔。“乾县的锅盔像锅盖”为关中十大怪之一。 锅盔人似锅盖,边薄中厚,表面有轮辐状花纹,硬实筋韧,酥香可口,是馈赠亲友的佳品。由于制作时掺水量少,成品含水量低,故极耐贮存,又便于携带,素为秦人出门远行间带的食品。

“陕西十大怪”之 乾州锅盔

乾州锅盔是陕西风味独特的传统小吃之一,是各地锅盔中的佼佼者。其外观呈圆形,馍边压成带辐射状的一高一低的波纹,火色均匀,看上去宛如一个大菊花图案。其显著特点是:边薄心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色形美观。用手掰开,层层分明;用刀切开,状如板油。闻着香,吃起酥,回味无穷,耐饥,耐贮,携带方便,是关中地区馈赠亲友的佳礼,因而遐迩闻名。60年代,谢觉哉、郭沫若同志巡视乾陵时,品尝了乾州锅盔后,连声称赞:“乾州锅盔,名不虚传”。

乾州锅盔历史悠久,始于1000多年前的唐代。相传公元624年至705年,在修筑唐高宗皇帝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时,将其墓址选在奉天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因这个方向为“八卦图”中的“乾”,遂将所筑之陵称为“乾陵”。奉天县后来也被改为乾州、乾县。修筑乾陵,工程浩大,征集的民工和监工的军队数以万计。每日需要大量饭食,一时难以制作出来。于是,民夫便用头盔烙饼,以应急需,这样烙出的饼,形似头盔,所以就叫“锅盔”。这种锅盔香味异常,既耐饥,又久放不馊,颇受民工和士卒的欢迎。后又经不断改进,更加可口。乾陵修成竣工后,随着修筑乾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锅盔馍”,却因它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而世代相传,延续到今。

“陕西十大怪”之 乾州锅盔

乾州锅盔基本制作工艺:将于面粉、酵面和碱水放人盆中加温水和成大块温面团, 放在案板上用木杠反复施压,边压边折叠,直压至面色光润为止。 再将面团按成品定量要求分成小块,仍用木杠逐块转压,最后压成 圆形饼坯。将饼烧热,入饼坯用稳而小的火干烙,以便定形并使 花纹上色。然后继续用小火烙烤,烙时勤看、勤翻、勤转,经“三翻六转”侍火色均匀,钢盔鼓起,皮黄内熟即成,是一种高碳水化合物食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