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悉数《装台》里的西安烟火气息:食在长安之锅盔

作者:秦川牛008
悉数《装台》里的西安烟火气息:食在长安之锅盔

陕西美食

“锅盔” 这一段,我们用剧情中的两处镜头来展开。

悉数《装台》里的西安烟火气息:食在长安之锅盔

锅盔

镜头一:故事开始之初,一向为人老实、待人宽厚的刁顺子带工人们干完装台的活后遇到了商家跑路拿不到工钱,雇他们干活的铁主任(铁主任向我们常说的“铁公鸡——一毛不拔”,但实际上他与铁公鸡还有些差别,有时候显得很大方,比如开篇的请工人们吃胡辣汤——管饱了咥)也不见了踪影,所以一时没了主意,同样面对装台兄弟们的怨怼,憋了一肚子的委屈,顺子买了锅盔前去看望师傅窦老师,这世上能听他诉一诉委屈的,也就只有窦老师了。可去了,顺子偏偏什么都说不出口。窦老师察觉到顺子面色不好,“这锅盔你请我,这扎啤我请你。” 于是借机带他到年轻人爱去的烤肉店吃饭。

悉数《装台》里的西安烟火气息:食在长安之锅盔

扎啤

“这锅盔要烙好有两条:一、面要揉得好,二呢,火色一定要好,三翻六转。吃得再好没有一块锅盔压着,都好像没吃饱。”借着锅盔,窦老师解开了顺子的心结。

简单而朴素的两句话,窦老师借此讲述锅盔的制作要点,同时也告诫顺子事事要拿捏得当,心里要有一把称….窦老师的这种观点我们可不可以认为是一种 “锅盔哲学”呢?

陕西人缺少了锅盔,就像饭食里缺少一种调味剂。人生缺少了“分寸”的拿捏,就尝不到像锅盔原本应有的香味,这种把握、拿捏就是人生处世的“调味剂”。

悉数《装台》里的西安烟火气息:食在长安之锅盔

镜头二:因为顺子的女儿菊在家里闹腾,顺子第二次来到了窦老师的家,同样带了老师的最爱——锅盔。当然,这次窦老师提出来想吃“辣子蒜羊血泡馍”。生活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这一次不止是两块锅盔,还有了一碗辣子蒜羊血。就像窦老师说的“咱不看过去,也不看将来,现在就最美!啊,就最美。”在窦老师的鼓励和宽慰下,顺子觉得菊在家闹也不算什么事儿了,还觉得自己的好运要到了,因为锅盔有了,辣子蒜羊血也有了,那他的“最美”日子不就正在当下吗?

悉数《装台》里的西安烟火气息:食在长安之锅盔

辣子蒜羊血

将各种食材、调味品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辣子蒜羊血有人喜欢好这一口,也有人对其嗤之以鼻,但是陕西人却是它的忠实粉丝、崇拜者。无论在制作前或者在制作中它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给我们,但是最终我们尝到的是一种美味。

悉数《装台》里的西安烟火气息:食在长安之锅盔

陈彦《装台》

正如作者所言,生活虽然“一地鸡毛”,却也要努力活得更好,活出普通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装台》里主人公顺子最朴素的生活愿望。活的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当下——当下就是最美好的。这不也正是我们所说的“活在当下”吗?

悉数《装台》里的西安烟火气息:食在长安之锅盔

《装台》剧照

就像电视剧的主题曲唱得那样:纵使“生活虐我千百遍,我也要待生活如初恋,”只要每天晚上回家能和家人一起吃饭,没什么坎是过不去的,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片断,在顺子身上表现得很清晰,有时候就是我们自己的一个缩影……

题记:以下分享我的锅盔和辣子蒜羊血的家常做法,供大家参考!

悉数《装台》里的西安烟火气息:食在长安之锅盔

两种口味的锅盔

锅盔,中筋或高筋面粉加酵母、水和盐揉至光滑后密封发酵,一般三个小时左右。手擀杖擀至脸盆大小(根据锅的大小确定)后,热锅(加油与否根据个人喜好)铺入擀好的面饼,微火烤制(火候一定要注意不可大火,同时根据观察不断转动和翻动防止烧焦),一般的定律就是“三翻六转”,我们家常做法掌握不好就多翻几次防止焦糊。为了使得烤制时间缩短,再两面上色后可以用筷子从一面下手戳一些小孔。大约20分钟左右闻到饼香后即可出锅(把握不好可以掰开一小块尝尝),放凉些切块即可食用;(最好用老面酵母发酵才会有而是的饼香味,趁热夹臊子活着炒熟的绿辣椒就是一道绝佳的美味,也是从小到大我们的最爱);

悉数《装台》里的西安烟火气息:食在长安之锅盔

辣子蒜羊血泡馍

辣子蒜羊血,我的家常做法(仅供参考):将羊血清洗干净后切片或条,用水焯熟(焯的时间爱女不能过长否则会变老,根据切片的大小大约超1-2分钟)备用;豆腐块或豆皮丝焯熟备用(喜欢吃粉丝的也可以加);羊血、豆腐(豆腐丝)两者转盘后先加入调味品盐、鸡精粉、花椒粉(麻度自己把控)和生抽、醋,再加入多的蒜泥、葱花、香菜末、辣椒面,菜籽油烧滚泼入辣椒面搅拌即可实用。麻辣酸香中加入汤汁后再泡上锅盔,就成了辣子蒜羊血泡沫。

辣子蒜羊血那味儿,自己琢磨琢磨……

文中图片部分源自网络,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