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麼大這麼厚的西和鍋盔,暗藏秦人的文化符号,你以前見過嗎?

作者:隴上非遺
這麼大這麼厚的西和鍋盔,暗藏秦人的文化符号,你以前見過嗎?

作者:藍書包

不管春夏秋冬的任何時間,隻要進入隴南市的西和縣,在大街小巷總能遇見大鍋盔的身影。如果是第一次去西和的人,一定會被這種鍋盔驚得目瞪口呆:還有這麼大的鍋盔呀,這能熟嗎?嘿嘿,這不用擔心,不僅能熟,而且口味極佳。

鍋盔形似月亮銀盤,直徑尺餘,厚四寸見方,重約5斤左右,存放耐久,一般可貯藏半月左右。西和鍋盔,向來以聞着香、吃着酥、出門攜帶友善而聞名。它既是一種獨特的風味食品,又是饋贈親朋好友的禮品。

鍋盔是必不可少的食物

對于西和人而言,不管是縣城還是生活在農村,鍋盔在生活中基本是必不可少的食物。城裡人每天早上喝茶得吃,農村人也一樣。是以,農村人隻要進城,哪怕其它東西不買都可以,但必須要買兩個鍋盔回家。

大多數的西和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慣,早晨起床後,洗完臉,第一件事情就是準備茶具,熬制罐罐茶。所謂的罐罐茶,就是用一個高約七八厘米、直徑三四厘米的黑色陶罐,将茶葉放置其中,在火上煮。喝茶時,最佳的選擇就是吃鍋盔。把已經買來的鍋盔放在火邊上進行烘烤,表面變成金黃色的時候,一邊喝茶一邊吃,脆而香甜,是最好的茶點。

是以,在整個西和縣,鍋盔的銷量是非常可觀的。這種大鍋盔一眼看上去很驚人,表面呈金黃色,以為有多硬,但用手摸上去才發現是軟的,用刀切開後,裡面到處是小眼兒,軟的像海綿一樣,一股淡淡的麥香味撲鼻而來。

端午節前後鍋盔最盛行

端午節對于每一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大節日,而對于西和人來說,更顯得隆重。許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在端午節這一天,西和人不僅要在門前插柳,還要去野外采集艾草。更有一項就是家家做鍋盔,被稱為“花馍馍”,要在親戚朋友之間來回贈送,像過年走親戚一樣。

這幾年,随着經濟的發展,很多家庭都不願意自己做“花馍馍”,而是選擇購買,這也無形中加快了鍋盔的銷售量。其實在端午節到來之前,鍋盔作坊會加班加點進行加工,盡量滿足消費者需求。

端午節這一天,如果在鄉間小路上仔細觀察,不管是騎機車的,騎自行車的,還是行走的人,背上一定背着一個或幾個鍋盔。

這麼大這麼厚的西和鍋盔,暗藏秦人的文化符号,你以前見過嗎?

傳說暗藏秦人文化符号

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常年征戰,糧草易間斷。成千上萬的士卒飯不能食,力不能足。無奈,一軍士無意将面壓入頭盔,置于火上,烤之少許,烙成餅子,居然香酥可口!此餅者,邊薄,心厚、表面者鼓、能應當務之饑,亦能久存不壞,衆人青睐,受贊賞不已。因像頭盔,故名“鍋盔”。鍋盔一名便延續至今!

又傳說,諸葛亮凱旋博望,歸回新野,命關雲長駐紮把守營地。适逢氣候幹燥,田地久旱,馬困兵乏。糧草先行!怎麼辦呢?為穩軍心,諸葛亮手捋胡須,低頭片刻,便計上眉頭。立即書信一封:“多用幹面,摻水少許,和成硬塊,大鍋炕幹,得食為饋(盔),以飨軍士。”關羽依計而行,果然渡過難關,立下了大功。從此,鍋盔便成為一種必備的軍糧。

根據曆史記載,鍋盔的制作可追溯到商周時期,鍋盔到了秦代更是被發揚光大、普及推廣。秦人制作的鍋盔,個兒大、餅厚、瓷實。據說鍋盔最初不叫鍋盔,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餅。當時秦軍行軍時士兵配發的墩餅,一個都有五六斤重。

制作方法極其講究

鍋盔的制作是極其講究技術的,其裝置是靠上下兩面均勻加熱的吊爐來上烤下烙,如此的操作,其特點有整體升溫,受熱均勻的效果。即使内部熟透,外部也不緻于發焦,火色重者,黃裡透棕紅;火色輕者,白裡見乳黃。一刀切開,柔韌雪白,那酥軟程度猶如彈性很好的海綿一般,噴香可口,美觀大方。

這麼大這麼厚的西和鍋盔,暗藏秦人的文化符号,你以前見過嗎?

有人又将烙鍋分為三層。最上叫“鼈蓋”,中間叫“火蓋”,其下叫“镳”。旁設一“烘鍋”,烘鍋口内置一鐵網。烙前,将三層鍋置于鍋圈上,在爐膛裡生些許“香砟子炭火”,待炭火着到七八成時,用夾剪将大炭火夾于“火蓋”之上,中号炭夾到“烘鍋”鍋膛裡,碎炭留在“镳”底下,最後重新将三層鍋放到原處,即烙便可。此時,還要講究勤翻勤轉,俗稱“三番二轉”,烙到火色均勻,皮面微鼓,皮底呈金黃時即已熟透。

親愛的朋友,看到這裡,是不是有了要品嘗一口的願望?下次如果去,一定買一個嘗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