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家譜證明劉備葬奉節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我在“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号中,多次談了成都劉備惠陵的真僞問題。重慶網友很支援我的觀點,認為成都的隻是劉備的衣冠冢,真身墓地在重慶的奉節。

(劉備成都惠陵陵丘)
理由是什麼?甘夫人墓在奉節,那劉備也應該葬在奉節。
重慶學者李君鑒便持這樣的觀點。為什麼說如果甘夫人葬在奉節,劉備也會葬在奉節?劉備生前曾說過死後要與甘夫人葬在一處的話。後來,諸葛亮在奏請将甘夫人與劉備合葬的表文中,便用了“榖則異室,死則同穴”一語,表達了合葬的意義和重要。
所謂甘夫與劉備合葬惠陵,其實是合葬在奉節,是劉備合葬在甘夫人的墓中,而不是甘夫人合葬在劉備的墓中。
“榖則異室,死則同穴”一語,出自《詩經·大車》。
《大車》全詩僅12句,48個字。這是一首古人的愛情詩,大意是講述一位趕大車的小夥子和一位姑娘相戀,他動員心愛的她與他私奔,她卻有點猶疑了。于是,小夥子指天發誓,一定要和姑娘結合,生不能同床,死也要同穴——
(現代影視中的甘夫人)
大車檻檻,
毳衣如菼。
豈不爾思?
畏子不敢。
大車啍啍
毳衣如璊。
畏子不奔。
榖則異室,
死則同穴。
謂予不信,
有如皦日。
現代有學者作了如下的翻譯,抄錄如下——
大車奔馳聲隆隆,
青色毛氈做車篷。
難道我不思念你?
怕你不敢來相逢。
大車慢行聲沉重,
紅色毛氈做車篷。
怕你私奔不敢動。
活着房間兩不同,
死後要埋一墳中。
如果你還不信我,
太陽作證在天空!
(考古出土古代棺材,與本文無涉)
此詩的翻譯水準很不錯,諸葛亮引用得也十分恰當。海枯石爛不變心,後人相信,劉備對甘夫人的愛是真心的,進而相信,他們死後真的葬到一塊,就在奉節!
但是,這并不是鐵證,要想證明劉備真身葬在奉節,得拿出有力的證據,而不是分析和推測,巧合的是,真的從劉氏家譜上,發現了“鐵證”——“鐵墓志”。
劉備真身葬在奉節的說法,至少在一百年前的清初民初便出現了,我在《三國大墓》一書中也提到了這點。
李君鑒從全國各地收集到了16種《劉氏族譜》,要對族譜的研究,強力支撐了這個觀點觀點。家譜的資訊一般是比較可信的,往往官方史書上不能公開的資訊,在族譜上可以查到,并被作為族内秘密,輕易不會讓外人知曉。
(劉備成都惠陵)
劉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大姓之一,位列李、王、張後,居第四位。劉姓能夠成為一個大姓,主要是因為劉氏起源早,曆史上又曾長期作為“國姓”(如兩漢、蜀漢),望族多,分布廣,賜姓、改姓、少數民族從附姓多的緣故。
這些《劉氏族譜》來自重慶、四川、湖北、台灣等地。其中有12種劉氏族譜均記載該劉氏後裔系祁姓之劉,發枝彭城,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兒子、中山靖王劉勝後代,與劉備同宗,即所謂“彭城堂”。
“彭城堂”宗祠常有對聯——
“陶唐天漢東西地,碌閣彭城遠近宗”。
“漢室軍門将相府,彭城子孫出官家。”
“漢室一脈今猶在,彭城漢代古來傳。”
(彭城堂劉氏族譜)
奉節興隆廟灣《彭城堂劉氏族譜》,是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安定堂刻本,僅存第一冊,線裝。其中最後兩頁系後人毛筆字補寫。書皮為較硬的同色紙,上有書簽。扉頁為黃裱紙。“彭城堂”三字橫排,下豎寫“劉氏族譜”,左側寫“大清同治十二年續修族譜世系公立”。
版面設計很特别,有外粗内細文武邊欄,天頭、地腳為雙龍,龍頭朝向版心。版心還有雙魚尾,上部分題寫“劉氏族譜”,中間題寫卷次内容,頁數。下部分題寫“彭城堂”。
奉節興隆廟灣《彭城堂劉氏族譜》奉劉備為一世祖。譜冊上有祖瑩形圖,劉氏宗祠、祠堂圖。
奉節興隆廟灣《彭城堂劉氏族譜》便寫清了一世祖劉備的葬地。奉節高雅、自貢、江津等地一類《劉氏族譜》中,也載明劉備葬地在奉節,并以“鐵墓志”為記。
(劉備畫像)
奉節高雅本載:“太祖劉備字玄德,号漢昭烈帝,終于夔州府白帝城,葬在夔城衙後花園内。是穴熔鑄生封其墓,為鐵墓志。此存複漢掃除群雄,不容吳魏之鬼太竊盜神器,争我漢之祖也”;
自貢本載:“玄德公于四川省而終白帝城,于夔府地城内府官衙門内葬在花園生水鐵墓志為記”;
江津本載:“世祖公劉備字玄德,谥昭烈,稱帝成都,遺址尚存。公終于白帝城,葬于夔府城内府衙門後花園内,生鐵封其墓,有花亭為記”;
沐川本載:“十世祖劉備字玄德,妣孫氏,壽終葬于四川省白帝城夔府府城官衙,鐵永墓志,墳台永遠為記,在位三年”。
另據有人看見,成都武侯祠所藏《劉氏族譜》同樣記載:“劉備葬于夔州府衙後花園,生水封墓,銘鐵墓志。”
……
看來,劉備的身真墓地這下更複雜了。
(劉備奉節托孤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