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衆号:地理老師雷亞鳴
什麼是孤獨?
▲林語堂//網絡
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蓬下,細犬逐蝶深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唯我空餘兩鬓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可都與你無關,這是林語堂的孤獨。
▲鲸魚alice//網絡
正常鲸魚的聲音頻率在15-25赫茲之間,但鲸魚alice的聲音頻率卻有52赫茲,幾十年來,alice一直遷移,從溫暖的加州到刺骨的北太平洋,一路遷移一路尋找,遺憾的是,它從未得到過任何同類的回應。這是鲸魚alice的孤獨。
▲舔狗//網絡
一句“在嗎?” 這是屬于“舔狗”的孤獨。
▲歌手李志 //網絡
民謠歌手李志,曾在他的歌曲《梵高先生》中唱到:我們生來就是孤獨,我們生來就是孤單。
﹏﹏﹏﹏
其實,地理概念中,也有一個最孤獨的地方:尼莫點。
尼莫點正式名稱為海洋難抵極(oceanic pole of inaccessibility),是地球表面距離陸地最偏遠的地點,位于南太平洋中央48°52.6′s123°23.6′w之處的海面上。
▲太平洋//google地圖
它于1992年由加拿大測量工程學家盧卡泰拉發現。其所用方法為他自行設計出的一套稱為“喜帕恰斯”的地理空間程式來對該點進行定位得來。
▲尼莫點//網絡
由于尼莫點包夾在南太平洋環流所圍海域的中間,是以阻擋了營養物豐沛、溫度較低的外部海水流入,而陸塊與當地的漫長距離,也表示該點欠缺陸上沖刷入海的有機物,亦無從形成海洋雪來維系深海生态系統,唯部分海底細菌可在附近的東太平洋海隆一帶依賴深海熱泉存活。
▲深海//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在尼莫點被确定的5年後,海洋學家就在這個地區錄下了自然科學曆史上最神秘的聲音:海洋怪聲(the bloop),這是在海上發現了一頭被認為是獨角鲸的大怪物。
▲鲸魚//網絡
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曾應邀參加追捕。這個超低頻深海聲音訊号是由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在1997的夏天偵測到的。這一聲響實在是過于龐大和低沉,海洋中最龐大的藍鲸也無法發出。海洋怪聲此後再也沒有出現過。
在拉丁語中,“尼莫”(nemo)也意味着“沒有人”(no man) ——這很好地概括了尼莫極點的特點。
▲迪西島//網絡
最近的陸塊與尼莫點相隔2688千米之遙,這是一個名叫迪西島的地方,它是皮特凱恩群島的一部分,島上沒有任何居民。小島呈英語字母“c”形狀,從東北方向到西南方向大概有2.4公裡長。
距離尼莫點最近的有人類出沒的地方,是400千米高空中國際空間站。
▲空間站//網絡
然而也正因為尼莫點的與世隔絕,許多國家把航天器的殘骸墜落于此處以避免不必要的環境污染與事故。歐洲太空總署(esa)的太空碎片專家雷曼斯(stijin lemmens)表示,除了具體陸地遙遠,尼莫點的生物多樣性也非常低,是以讓它成為最受歡迎的受控墜落的“垃圾場”。
這裡安息着260多個航天器的“遺體”。其中的大部分屬于俄羅斯,超過140艘太空補給船、6個禮炮号空間站,前蘇聯時期的和平号空間站。這裡還安息着一個spacex火箭,歐洲航天局的5艘貨運飛船,日本的6艘htv貨運飛船。
▲墜毀前的“和平号”空間站//網絡
截止到目前,墜落在尼莫點的最大物體是2001年墜落的重達120噸的俄羅斯太空站“和平号”,而重達420噸的國際空間站(iss)預計将于2024年終止任務,屆時也将墜毀在這片海域。
▲海洋污染//網絡
此外,人類的垃圾也會被海水沖到這個地方,逐年不斷積累。
這個最為與世隔絕的地方,雖然少有人類的涉足,但也避免不了被污染的命運。
什麼是真正的孤獨?與孩童瓜果犬蠅相背是一種孤獨,與同伴千裡相尋無果是一種孤獨,與“好友”問一句“在嗎?”是一種孤獨。
而尼莫點,即使距離人類千裡之遙,人類也不曾忘記“利用”它,今天尼莫點的孤獨因“利用”而滋長,他日尼莫點的孤獨也将蔓延向人類。
千丈之堤,以蝼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尼莫點的孤獨不應是潰堤蟻穴、焚室之煙,而應是一片神秘幹淨的蔚藍海域。
特别鳴謝:鍋鍋同學
©版權聲明
本文系雷亞鳴原創文章
部分圖檔來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