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是中國神話與傳說中出現的一種動物,見于漢字文化圈各地區。作為統稱:龍是一類巨大的、擁有蛇、蜥類動物特征的神話生物,見于全世界範圍内的神話、傳說中。傳說中國的人類始祖伏羲、女娲,皆龍身人首(或蛇身人首)。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黃帝,傳說中和龍都有密切的關系,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後化為赤龍。劉邦聲稱自己是其母與龍交合所生。這些傳說說明中國人自古以來與龍有密切關聯,但是并未直接言明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的傳人”一詞不見于史籍。“龍的傳人”一詞是1978年随着侯德健的歌曲《龍的傳人》才流行起來的。
根據商代甲骨文蔔辭記載,當時方國中,有稱為龍的,龍可能最早就是這個方國的圖騰,代表該族降生的祖先。
西方的dragon(常翻譯為“龍”)是邪惡的象征,與此不同的是,東亞的龍是神聖祥瑞的象征。中國的古老的圖騰中,有很多龍的雕塑都是騰雲駕霧,翺翔九天的形象。
龍的形象曆來有不同說法,而根據《說文解字》記載,說龍的樣子似披鱗的長蟲,可明可暗,可大可小,亦可長可短,除說明了是條狀披鱗外,其他特征都是不定數的。
《廣雅·釋螭》中則提到龍分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還有一種說法是有兩角為龍,獨角為蛟,無角為螭,無腳為蠋[zhú]。
東漢學者王符就認為,,九種動物合而為一的形象(也稱作九不像),與現今流行的形象已非常接近。然而,又有一稱,龍具有九種動物所組成。
【1】似龍而非龍
燭龍:人面龍身而無足。
螭龍:無角而黃,像龍的猛獸,另有一說為無角的雌龍。
鳌龍:海中大龜,另有一說為鳌魚,龍頭魚身,魚躍龍門而來。
【2】龍屬近親
虺 huǐ: 一種親水似蛇的爬蟲類。虺蜥二字古相通,進代認為虺是指像蜥蜴的蝾螈或鳄。虺江、淮以南曰蝮,江、淮以北曰虺。虺五百年化為蛟。
蜃 : 能吐氣,形似大牡蛎,有巨大的文蛤的說法,或是龍的一種。
麒麟:公獸為麒,母獸為麟。
龍馬:馬身而龍鱗。
蛟龍:有鱗曰蛟龍,栖息在湖淵等聚水處。
【3】龍種
虬龍:有角曰虬龍,一說無角,小型的龍。[qiú]
蟠龍:無角,指的是伏在地上的龍。
蚑龍:有角,雙角為蚑龍。[qí]
應龍:有翼曰應龍。
【3】龍的象征
青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東方的靈獸。
龍王:道教和佛教的神祇。
赤龍:四海龍王之一。
黃龍:在古代有的皇權的象征。
五爪金龍:皇權中隻能由皇帝使用。
陳容《九龍圖》,紙本水墨,縱46.3厘米,橫1096.4厘米,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畫史記載,此畫中的龍深得變化之意。整個畫面九條龍分置于險山雲霧和湍急的潮水之中,迥異之狀躍然卷上。
花開在旅途 發表于07-14 10:24
是,我也聽老人說過,是外婆年青的時候,外婆家附近有一個很大的坑,一天夜裡下大雨,一個龐然大物掉到坑裡,亮得刺眼,身體浸在坑裡,頭和尾露在外面,還喘着氣,村裡的人怕他幹着,就趕緊端水往他身上潦,很快他就消失了。
喬尼大冒險 發表于07-14 11:33
我婆婆說的,小時侯她們讀私塾要路過一片竹林,有一天晚上狂風暴雨閃電很吓人,早上她路過竹林老遠聞到一股焦臭,走近發現竹林裡有什麼被燒焦了,到處散落着一些比手掌大的綠色鱗片,大家都說是蛟龍上天時被雷劈死了。
愛會看見 發表于07-15 15:13
我奶奶見過龍,他老人家70以後開始在家修佛,是個居士。有天淩晨她打坐完畢,看到窗外掠過紅色的龍。
茲摘大德事迹數例:
甯瑪大威德法主--瑪珠仁波切和晉美彭措法王互為師徒,1999年7月,東嘎寺蓮花光明宮舉行盛大的開光慶典,那次法會除了東嘎上師和兩位尊者外,赤巴活佛、年龍上師、空行母達熱拉姆等高僧大德都惠臨聖地參加慶典,還有數萬海内外的信衆。法會由瑪珠仁波切主持。法會的第一天,日月星辰同時懸于空中,成為一 大奇觀;之後幾天,護法龍天現身,各種瑞相頻現蒼穹。
一次在青海大草原上,舉行數萬信衆參加的大法會,由于外道的幹擾,電閃雷鳴,風雨大作,緻使法會難以順利進行,因而瑪珠仁波切現起忿怒相,厲聲斥言外道定 要将其擒伏于地面,随即将金剛杵抛擲天空,一片藍色龍形雲朵應聲而下,跌落于河邊,違緣應手遣除,待到法會圓滿結束後,仁波切方放其離開。象這般的神迹如 非親身體驗,常人是無法接受的,但它确确實實為數萬信衆親眼所見。
作者:10187050 發表日期:2010-7-10 21:59:55
大家對“龍”這個詞不陌生吧,肯定也有見過的,沒見過就看看我的見龍經曆吧。
我當也就十一二歲,見的不是尾巴或是頭,而是整條哦。話說那時是夏天,在陰天的時候,地旱的很,是和我媽一起看的。看到時候我媽說是龍降雨,沒什麼稀奇的(貌似我媽看到很多次,她說她是看到過好多次)。當時是陰天,天空灰蒙蒙的一片,我在屋裡,就聽到我媽在外面喊有龍,叫我出來稀罕稀罕(當時我媽還很淡定的語氣叫我的哦)。跑出來一擡頭就看到一條老長老長的家夥懸在半空中,當時看到的時候可興奮了。就見它全身被雲籠罩着,但可以清楚的看到它在轉,不停的轉,時而看到像爪子的東西在撓來撓去,十幾年過去了,現在也記不清頭的部位具體是什麼樣子了,反正被雲包裹着,尾巴在很遠的地方,我媽說尾巴肯定在我大姨娘家那,因為我大姨娘家那裡有條大河,水多,經得起龍來打水,她小時候在夏天時到我大姨娘玩的時候看到過(我大姨娘大我媽好多歲,是以我大姨娘出嫁了,我媽還沒多大,有時會去串門)。我媽說夏天地上很幹很旱的時候,龍就可能會出來到水多的地方攪水灑向幹的地方去,還說她以前一次看到後過了會天就下雨了,還掉下幾條魚,可能是龍攪了哪個水多的養魚池塘吧。看了一會我媽說要下雨了,過了會還真的下雨了,很大,我們就跑屋裡去了,停雨後再跑出來已經不見蹤影了。
這是我的真實經曆,絕沒瞎編半句話。到現在我還遺憾當時沒工具拍下那壯觀的時刻。對于“見龍者死”的說法,我可以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我現在活的好好的,沒病沒恙。龍是吉祥的神物,不會像一些雜書裡說的那麼可怕,大家說是不是。見過的來與大家說說你的經曆。也可以說說“龍降雨”這個說法。
作者:光音 回複日期:2005-6-27 20:35:00 為了給大家簡單明晰的介紹營口墜龍和龍骨之謎,參考了十多篇相關文章,綜合整理了一下,歡迎大家讨論。
營 口 龍 骨 之 謎
整理:光音
在《營口市志》第一卷中記述:“(1934年)8月8日午後,遼河北岸東小街一農民在附近葦塘發現一巨型動物白骨,長約10米,頭部左右各有一角,長約1米餘,脊骨共29節。僞營口第六**署将其運至西海關碼頭附近空地陳列數日,前去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回憶說,這個怪物曾經出現過兩次,第一次出現在距離入海口20公裡處。
肖素芹老人:當年9歲,她爸爸是給地主趕馬車的,當時很多人都說在田莊台上遊發現一條“活龍”,于是趕到那裡。爸爸就把她放在馬背上,扶着她看。她 所看見的“龍”方頭方腦,眼睛很大,還一眨一眨的,而身體為灰白色,彎曲着蜷伏在地上,尾巴卷起來,腹部處有兩個爪子伸着,而讓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感覺這條 “龍”有氣無力,眼半睜半閉,再加上眼睛有些發紅,很多人都說是天氣太熱的緣故,于是在龍的上面搭了個棚子為它避暑,還有人擡水往它身上澆,讓它得以“解 暑”。後來,下了很長時間的大雨,這條“龍”就不見了。
當時,老百姓認為天降巨龍是吉祥之物,人們有的用葦席給怪獸塔涼棚,有的挑水往怪獸身上澆,為的是避免怪物身體發幹。據說,人們都非常積極,即便是平日裡 比較懶惰的人也都紛紛去挑水、澆水。而在寺廟裡許多百姓、僧侶每天都要為其作法、超度,此舉一直持續到又一次的數日暴雨過後,這隻怪物神秘地消失了為止。
然而,連續二十多天大雨後,這個怪物第二次又奇異地出現了,這次出現是在距遼河入海口10公裡處的蘆葦叢中,此時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難聞的屍骸: 據楊義順老人回憶:在發現“龍”骨之前,曾聽大人們說蘆葦蕩裡總有噼裡啪啦的響聲,而且還有“嗚……”像牛一樣的叫喚聲,聽起來很沉悶,還能聽到掙紮的聲 響,後來就沒有動靜了。當時,營口地區已經連續下了40多天的大雨,街路上全都是水,一些房屋因進水太多而倒塌。雨停後,随着北風吹過,空腥臊味很大,看 管葦塘的一名盧姓勞工順着怪味尋找,發現大片大片蘆葦倒伏,撥開後進去一看,吓了一大跳:裡面赫然躺着一個已經死去的龐大動物!該勞工吓得轉身就跑,回到 家裡大病了一場。百姓們聽說之後,結伴前去觀看,并且報告給了當時的政府。當時西海關附近的一家防疫醫院人員穿着白大褂,給已經生蛆的動物屍體噴射了消毒 水。“龍”骨被擡出來後,有人用4個船錨系上繩子将骸骨圍成一圈,供大家參觀。
孫正仁:光骨頭不是原來的龍型,畫的那個、描得那個不是那個型,就是挺長的,挺大的頭,兩個大角一米多長,不止一米三、四尺,長兩根。趴在地上,身上彎彎曲曲的,能有十幾米這麼長。
原營口市著名正骨醫生馬子臣(曾親眼見過“龍”骨)的兒子馬國祥記得父親曾對他說過,骸骨被發現時,肉還沒有完全腐爛,看上去特别像“龍”。
記者翻閱1934年8月12日《盛京時報》時驚奇地發現,此“龍”竟然有“爪”,而且還用“爪”挖了一個近17米長,6米多寬的土坑,說明“龍”後曾經掙紮過。
相關記載:“……該龍體氣參天,頭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寬三寸餘,附于脊骨兩側為肋骨,每根約五六寸長,尾部為立闆形白骨尾,全體共二十八段,每段約 尺餘,全體共三丈餘,原龍處,有被爪挖之寬二丈長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該龍骨尚存有筋條,至皮肉已不可見矣。”這些特征也進一步驗證了是龍的看法。
據幾位老人講,當年有關方面曾邀遍老漁民辨認,但沒一個人認識怪物屍體。人們議論紛紛,普遍認為是“龍”。
營口僞第六xx分署組織人力,将其屍骨分解後運到南岸,在西海關前空場上按原狀擺放,任人參觀。
當時的《盛京時報》派人采訪,也稱之為“龍”、“天降龍”、“營川墜龍”、“巨龍”等,同時還配以照片,圖文并茂。營口市民争相觀看,附近城市專程來參 觀者也絡繹不絕,購買往返營口的火車票是以緊張起來。後又有報道說,營口水産進階中學校漁撈科張老師判定“确系蛟類”。
●五龍與綠衣神人 清代〔葉縣志.雜記〕說到,在公元一五○三年的河南葉縣,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明弘治十六年,五龍挂于城北十裡,久之墜地,蜿蜓不能起。有綠衣神人自空降龍皆繞之,須臾雲寡晦冥,逐失所在城北方向的空中出現了五條龍,後來五龍一起 墜落到地上,似乎無力飛走。這時又從空中降下來一個綠衣神人,五龍圍繞在神人身旁,忽然天昏地暗,雲起霧湧,五龍與神人就沒了綜影。 ●白龍與紫衣之神 這個故事與葉縣的相類似,發生在公元一五八八年九月的浙江平湖,見于清代〔嘉興府志,祥異志〕: 平湖縣有白化騰海上,紅光半天。修撰沈懋孝,兄龍首半垂,兩角聞有金冠紫衣之神,仗劍而立,長尺餘。龍吐颔下珠光,團罔大如鬥。 此事的目擊者,是在朝中任編修官(史官)的沈懋孝。他看到海空出現白龍,放射出的光芒映紅了半邊天。龍首兩角之間,還站看一個戴金冠的紫衣神人,身高不過三十多原米,手中握看劍一樣的物體。龍首下顯出一團明亮的珠光,圓圓的,形狀像鬥一樣大小。 ●黃浦江畔見白龍 在上海松江縣的黃浦江畔公元一六零八年七月,也出現過平湖那樣的龍,龍首上也有神人。 隻是晚出二十年。見于清代〔松江府從.祥異志〕: 萬曆三十六年六月,白龍凡于黃浦龍華港,龍首有神立其上。 ●龍降溫明殿 〔後漢書.五行志〕寫道: 此句在清代〔洛陽縣志,仟異志〕中引作黑如車蓋隆起,奮迅五色,敕〔後漢書〕更明确。 靈帝光和元年六月丁醜,有黑氣堕北宮溫明殿東庭中,黑如車蓋,起奮迅,身五色,有頭,體長十餘丈,形貌似龍。 靈帝即東漢皇帝劉宏,光和是他在位時所用的年号之一,光和元年六月丁醜,即公元一七八年七月一日。東漢都城在今河南洛陽市近郊,溫明殿或許就是皇帝陛下 的寝宮吧。在溫明殿的東院,從空中墜下一個巨大的黑色物體,像圓形的車傘一樣,身子在快速的旋轉中顯露出五色光芒,雖有頭,但無足,不見尾,似龍非龍,長 達二十餘米。 ●〔元史.五行志〕雲: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臨胸縣有龍見于龍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 至元二十七年。臨胸縣在今山東省。龍山出現了龍,可惜不知它的模樣如何。它的到來,竟能使千斤巨石浮空而起。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黃龍出現在武陽赤水,逗留九天後離去, 當時曾為此建廟立碑。 ●東晉永和元年(西元345年)四月,有一黑一白兩條龍,出現在 龍山。燕王親率朝臣,在距離龍200多步的地方,舉行了 祭祀活動。 ●明清時期的地方志中,還不時發現有關龍的記錄。據《臨安府志》記載,崇祯四年(西元1631年)雲南石屏縣東南的異龍湖中發 現巨龍,「須爪鱗甲畢露,大數圍,長數十丈」龍山和異龍湖中 出現龍,可能不止一次。不然它不會有「龍山」和「異龍湖」之 稱 ! ●《唐年補錄》記載,唐鹹通末年某日,有青龍墜在桐城縣境内, 因喉部有傷,當場死去。龍全長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 尾呈扁平狀。它的鱗片跟魚差不多,頭上有雙角,口須長達兩丈 ,腹下有足,足上有紅膜。 ●郎瑛《七修類稿》記載,明代成化末年,廣東新會縣海灘上 墜落一條龍,被漁民活活打死。此龍約一人高,身長數十丈,酷似畫中龍,隻有腹部呈紅色。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邊發現一條龍,巨鱗長須,腹白背青,背上有鳍,頭上聳起高高的雙角,在幾裡之外都能聞到腥味。當地群衆用席子遮蓋它的身體,官府還派人親自祭祀。一夜雷雨過後,龍消失了。它卧過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溝。 ●《永平府志》記載,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夏天,有龍降落在灤河下遊的樂亭縣境内,蠅蚋遍體。當地群衆為它搭棚以遮蔽陽光,并不斷用水潑灑它的身體。三天後,在一場大雷雨中,龍離開了原地。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龍
【2】百度百科龍
【3】2012百度貼吧(龍真的存在嗎?)
【4】百度貼吧義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