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清“第一頑主”乾隆皇帝,差點敗光祖宗的家底

大清“第一頑主”乾隆皇帝,差點敗光祖宗的家底

乾隆皇帝生于1711年,卒于1799年,是中國曆史上最高壽的皇帝。在位前期乾隆勵精圖治,将“康乾盛世”推到了頂峰;晚年好大喜功,對外征伐不休,對内六次南巡,大規模組織編書、制造器物,收集文玩字畫、玉石鐘表等,把以前積攢下的家底花得所剩無幾。乾隆帝的收藏種類之多超過了宋徽宗。

大清“第一頑主”乾隆皇帝,差點敗光祖宗的家底

美人不及美玉

曆代不少皇帝擁有美人無數,縱欲于奢華淫亂的生活中。乾隆也有佳麗三千,但美人并不是他主要的消遣對象。相對于美人,他更愛美玉。故宮博物院藏玉三萬多件,其中一半為乾隆所藏,這足以道明乾隆對玉的極度沉迷。

乾隆皇帝總是想盡辦法謀得好玉,在每年三次常貢之外,他允許上貢的官員随時進貢,最多的官員一年可以上貢三十多次,為了能得到更多更好的美玉,他竟然拿出高于市場價格的錢回贈上貢官員。

但是清朝政府的開支和皇家開支是分開的,作為一國之君的乾隆不可能随便動用國庫資金。為滿足自己欲望,他便下令:凡是朝廷犯錯的官員,如果沒有妨礙大清社稷安全的,交些銀兩上來就可以免除罷官的懲罰,這些罰款也就變成了乾隆買玉的“零花錢”。

大清“第一頑主”乾隆皇帝,差點敗光祖宗的家底

有了這筆資金後,乾隆更加狂熱地收藏玉石,到了晚年時,他收藏的古玉接近一萬件。空閑的時候,乾隆每天都會把這些古玉拿出來擦拭,撫摩,把玩。癡迷美玉的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他迷戀美色的欲望。

《詩經》中有“謙謙君子,溫婉如玉”之說,漢代許慎說:“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人們愛玉,受“君子如玉”的傳統觀念浸潤。

玉石經長期佩戴之後,受人體皮膚的影響,自身的光潔度等也會有所改變,古人認為這可以給自己帶來好運,自然對玉有好感。

但是,掀起玩玉高潮的是乾隆。乾隆如此嗜玉,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代官員為讨好乾隆,到處搜求好玉進獻,自然也帶動了玩玉的風氣。

大清“第一頑主”乾隆皇帝,差點敗光祖宗的家底

帝王“表哥”的絕世鐘表

乾隆皇帝對鐘表的熱愛大多是從祖父康熙和父親雍正那裡繼承來的,而且“青出于藍更勝于藍”,那些可以蹦出一隻小鳥或者走出一個小人報時的西洋鐘表,從幼年到成年,一直能讓他驚喜。

不要以為閉關鎖國之下,清代的統治者與外界毫無接觸。事實上,巴黎或者倫敦流行的玩意兒,往往不久後就會随商船或者傳教士傳入北京。歐洲最頂級的鐘表師成天琢磨康乾時代中國皇帝的喜好。還有歐洲人不遠萬裡,從歐洲運來機械裝置,在廣州開辦了鐘表工場,專為皇帝和貴族生産奢侈品。一些中國匠人也發揮中國人特有的模仿天才,大量仿冒西洋産品,并且惟妙惟肖。不過乾隆一眼就看出這些合資及仿冒品并非正宗,強調宮中所用必須是原裝進口貨:“從前進過竹葉青、洋漆器皿,亦非洋做。如進鐘表、洋漆器皿、金銀絲緞、氈毯等件,務要是在洋做者方可。”(《乾隆皇帝與馬戛爾尼》)

他不遺餘力地收集各種奇鐘異表, 據《乾隆朝貢檔》記載,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粵海關總督李永标、廣州将軍李侍堯進貢“鑲玻璃洋自鳴樂鐘一座,鍍金洋景表亭一座”。乾隆帝看過貢品,傳谕:“此次所進鍍金洋景表亭一座甚好,嗣似此樣好的多覓幾件, 再有此大而好者亦覓幾件, 不必惜價”。乾隆一朝,授意購買、制造、改造鐘表的谕旨比比皆是。

大清“第一頑主”乾隆皇帝,差點敗光祖宗的家底

乾隆帝喜歡洋鐘的心情十分迫切,于是,不到端陽貢時,李侍堯等人就按特旨傳辦的方式, 進獻“大小自鳴鐘十三架、金鑲洋 景鐘一座”。乾隆的關注和推崇,自然促進了鐘表制作的發展,于是鐘表匠為鐘表設計和改進了許多妙趣橫生的功能, 諸如變換文字、音樂鳥、活動人偶、水法、行船、轉花、滾球等複雜的功能,令人眼花。不止是鐘表,乾隆皇帝還對西洋自動玩具着迷,特别是“機器人”和“機器動物”。宮中的西洋傳教士西澄元研制了一頭“自行獅子”,體量大小與真獅子無異,發條藏在獅子腹内,能行百步之遙。皇帝親自前來觀看,看着“自行獅子”昂首闊步向他走過來,大為開心。(《乾隆皇帝大傳》)

另外,乾隆皇帝對西洋樂器很好奇。他命傳教士魏繼晉與魯仲賢教小太監學習“大拉琴”和“小拉琴”,在宮中組織了一個包括了大小提琴、鋼琴、雙簧管、單簧管、吉他在内的西洋管弦樂隊,以便讓居于深宮的女眷們也領略一下異國風情。

大清“第一頑主”乾隆皇帝,差點敗光祖宗的家底

書籍的收藏和編纂

乾隆皇帝一生,在藏書編書上發起的活動就有好幾次,最有名的就是《四庫全書》的編纂。《四庫全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叢書。與《四庫全書》編纂的過程伴随着發生的,是乾隆朝大興文字獄。據記載,為了編纂《四庫全書》,乾隆皇帝下令從全國各地征集各方面的書籍,收上來一萬多種圖書,但編成後隻收錄了三千五百餘種,餘下的絕大部分都作為“禁書”統統銷毀了。從這種意義上說,《四庫全書》的編纂可謂“功不補患”,這也是《四庫全書》為後人诟病的所在。

在書畫收藏方面,由于乾隆皇帝的喜愛,曾一度掀起全國書畫買賣征獻的熱潮,這在整個中國曆史上也是不多見的。與他的父親雍正皇帝一樣,乾隆皇帝對漢族文化特别熱衷,經常把自己裝扮成古代漢族士子,着漢服焚香鼓琴,吟詩作賦、賞玩書畫金石。

大清“第一頑主”乾隆皇帝,差點敗光祖宗的家底

乾隆最有名的收藏是“三希堂法帖”。乾隆皇帝酷愛書法,曾幾次下令在全國征集曆代名家書法,其中他最喜歡的就是王羲之的書法。所謂“三希堂”的“三希”,即“三件稀世之寶”,這三件稀世之寶都出自東晉王氏之手,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這三件書法作品,被乾隆皇帝視為自己所有藏品中的無上至寶,辟專室收藏,而這個收藏室就被命名為“三希堂”。

收藏固然是怡心悅性、陶冶情操的風雅事,但凡事都要有度,更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如果因為收藏荒廢了事業,那就是玩物喪志了。

作為皇帝,宋徽宗顯然不明白“天子一跬步,事關民命”的道理,一味玩物喪志。雖然說過分愛好收藏并不是導緻北宋滅亡的唯一原因,但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徽宗害得自己被囚黃龍、坐井觀天,還坑害了無數軍民百姓,為後人所譴責。

相比之下,乾隆皇帝要好得多,他雖玩物,但還不至于喪志。他在位期間屢次平定叛亂,建了不少功業;将“康乾盛世”推向頂峰,也算造福百姓。但是他的好大喜功和“頑主”作風,卻大大損耗了清朝的國力。到了嘉慶的時候,清朝已經空有天朝虛名,而實則危機重重了。

大清“第一頑主”乾隆皇帝,差點敗光祖宗的家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