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用宦官的後果,導緻20萬明軍在土木堡之戰全軍覆沒,朱祁鎮被俘

作者:閑來寫史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禦駕親征,率領20萬明朝大軍北征瓦剌,卻遭到了瓦剌軍隊的伏擊,導緻明軍全軍覆沒,就連皇帝也成為了俘虜,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由于這一場慘痛的失敗,直接導緻了大明王朝由盛轉衰,後來的文史學家每次提到這個事件,都會紛紛發出這樣的感慨:“明朝的20萬大軍,在瓦剌軍的3萬鐵騎面前,為什麼如此不堪一擊呢?”

在清朝所撰修的《明史》中,是這樣評價大明王朝的:“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重用宦官的後果,導緻20萬明軍在土木堡之戰全軍覆沒,朱祁鎮被俘

朱祁鎮

明朝自從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開始,曆經30餘年的勵精圖治,國力很快就從元朝末年的戰亂中恢複了過來,甚至一度強盛到了“四夷賓服,萬國來朝”的景象。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的時候,明朝的政治清明,百姓們的生活也都安居樂業,經濟更是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公元1427年,孫貴妃生下了長子朱祁鎮,十分興奮的明宣宗随後就立這個小皇子為太子,同時冊封孫貴妃為皇後。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在位整整十年的明宣宗去世,此時僅有九歲的太子朱祁鎮繼承皇位,年号正統,史稱明英宗。

明宣宗在逝世之前曾立下遺诏:“大明國政全權交給母親張太後處理,内閣大臣楊士奇、楊溥、楊榮三人輔佐未來的小皇帝。”

重用宦官的後果,導緻20萬明軍在土木堡之戰全軍覆沒,朱祁鎮被俘

張太後

在正統初年,年紀輕輕的小皇帝明英宗還沒有辦法處理國家政事,而明宣宗也提前為兒子安排好了一切。

張太後是一位精明強幹,而且經驗豐富的女性政治家,她重用曆史上著名的“三楊”楊士奇、楊榮和楊溥三位舊臣。

在“三楊”擔任内閣大臣期間,鞏固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明朝的國力繼續沿着鼎盛的軌道發展,呈現出了一片盛世的繁華景象。

明英宗繼位早期的時候,可以說是明朝國勢最為鼎盛的時期,若是沒有意外情況,他完全可以成為一代“太平皇帝”,但事情總不會朝着人們預想的那樣發展。

重用宦官的後果,導緻20萬明軍在土木堡之戰全軍覆沒,朱祁鎮被俘

随着楊榮、張太後、楊士奇和楊溥的相繼離世,以及一批洪熙、宣德年間遺留下來的重臣的逐漸凋零,深受明英宗寵信的一些佞臣和太監開始走上了台前,而大明王朝的悲劇也即将來臨。

正統七年,16歲的朱祁鎮開始親理朝廷政務,一位大太監漸漸出現在了人們眼前,他就是王振。

王振出生于如今的河北蔚縣,從小略通文章,他知道自己很難通過科舉考取功名,于是就把自己閹了進宮當太監。

進入皇宮之後,善于觀察人意的王振逐漸受到了明宣宗的喜愛,特意指令他負責服侍太子朱祁鎮的日常生活。

日積月累,朱祁鎮對王振的感情越來越深,當他繼位後,就讓王振坐上了司禮監秉筆太監的位置。司禮監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與宮内事務的“十二監”之一,素有“第一署”之稱。

重用宦官的後果,導緻20萬明軍在土木堡之戰全軍覆沒,朱祁鎮被俘

王振

一直以來,明朝就被視為“宦禍”最為嚴重的一個朝代。其實在明朝初年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對于宦官的管理非常嚴格,曾經在诏令中有明文規定:

“寺人(宦官)不過侍奉灑掃,不許幹與政事,否則由司法機關逮捕治罪。”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雖然對宦官加以重用,但也隻是派他們外出辦事,也是嚴格禁止幹涉政務的。

而真正為宦官們解除這一禁令的,卻是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讓大學士教授太監們識書學字,然後開始讓秉筆太監負責記錄自己的口谕,再傳給内閣和六部。由于司禮監掌握了批紅的權力,逐漸成為了權力的中樞。

重用宦官的後果,導緻20萬明軍在土木堡之戰全軍覆沒,朱祁鎮被俘

明朝錦衣衛

在宣德年間,雖然并沒有出現宦官幹政的現象,但卻為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明英宗登基之後,按照朝廷留下來的規矩,他與身邊的親人全部都疏遠了起來,即使是親人見到他,也都要行禮。

由于明英宗無法得到親人的關懷,他隻能從身邊親近的人群中尋求一個能夠談話的人。而這時,司禮監王振就給小皇帝帶來了心靈上的依靠。

直到正統七年,朱祁鎮正式開始親政時,屬于王振的時代終于到來了。

手裡掌握了權力後,王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廢掉“宦官不得幹政”的禁令。對于那些平時跟自己作對的朝臣,他也一律實施打壓,甚至将他們殘害。同時,他還對巴結自己的官員,加以提拔和重用。

重用宦官的後果,導緻20萬明軍在土木堡之戰全軍覆沒,朱祁鎮被俘

一時間,溜須拍馬等不良風氣在朝廷内部傳播開來,從中央到地方,王振發展了一大批忠于自己的官員。

就在王振利用明英宗的恩寵,肆無忌憚地發展擴大自己的勢力時,朝廷中的一些正義大臣也開始了反擊。

王振不僅與一大批奸臣結成黨羽,更是把勢力範圍拓展到了東廠和錦衣衛。在明英宗的授意下,王振提拔自己的親信馬順擔任錦衣衛指揮使,從此在朝廷更加肆無忌憚。

正統八年六月,翰林侍講劉球向明英宗上書,詳細闡述朝廷内部存在的問題,并把矛頭指向了王振。

王振得知後十分憤怒,決定殺掉跟自己作對的劉球,立刻指令馬順編造罪名。

重用宦官的後果,導緻20萬明軍在土木堡之戰全軍覆沒,朱祁鎮被俘

瓦剌軍

劉球慘遭殺害後,滿朝的文武大臣都畏懼王振的淫威。再加上明英宗對王振的信任,使得他的氣焰也是越來越嚣張,在朝野可以說是呼風喚雨。

正統十四年七月初,邊關傳來急報,瓦剌部落首領也先率領三萬大軍進犯明朝邊境,而明朝守軍接連潰敗。

自從元朝滅亡之後,蒙古就被分裂成了鞑靼和瓦剌兩個部落,兩者長期征戰不休。明朝抓住了機會,從中趁機将他們分化瓦解,分别派遣特使與鞑靼和瓦剌通好。

與此同時,瓦剌首領馬哈木也想借助明朝的力量來對付鞑靼,于是歸順明朝,明成祖朱棣封馬哈木為王。

經過長期的征戰,鞑靼的勢力不斷被削弱,而瓦剌則變得越來越強大,馬哈木的孫子也先最終徹底将鞑靼部落滅掉,統一了蒙古大部。

重用宦官的後果,導緻20萬明軍在土木堡之戰全軍覆沒,朱祁鎮被俘

從此,瓦剌的野心開始不斷滋長,也先一直想圖謀恢複大元王朝。

聽到瓦剌大軍侵犯明朝邊境的消息,年輕氣盛的明英宗突然宣布:“朕要禦駕親征”。

一時間,朝堂上一片沸騰了起來。任憑大臣們如何勸說,也都沒有改變皇帝要禦駕親征的決定。

就在滿朝上下一片反對聲中的時候,這個時候王振站了出來,他表示支援皇帝禦駕親征,但他并不懂軍事,以為皇帝出面就能吓跑瓦刺大軍。

當皇帝決定禦駕親征後,這才發現,明軍的後勤補給嚴重不足,缺乏糧草、戰馬和兵器。于是就匆匆在兩天之内湊合了20萬大軍,對外則号稱50萬,随便配上一些糧草和武器就出發了。

重用宦官的後果,導緻20萬明軍在土木堡之戰全軍覆沒,朱祁鎮被俘

與明英宗同行的有朝中上百位文武官員,其中包括英國公張輔、戶部尚書王佐、也有兵部尚書邝埜(ye)這樣的軍事人才,由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負責留守監國。

但是,明英宗并沒有讓這些大臣參與軍務,而是把軍政大權交給了王振。由于大軍出發前準備的倉促,還未走到大同就已經出現缺糧的局面。

見此情景,有随行的官員要求明英宗班師回朝,但卻被王振阻止。

在行軍途中,邝埜等人沒有見到瓦刺的一兵一卒,擔心中了敵人的埋伏,他再次上書請求撤軍,但王振仍然不予理會。

直到8月2日,大同鎮守傳來急報說:“大軍如果繼續北進,正好中了瓦剌的計謀。”

王振聽後,感到一陣恐慌,随即指令部隊撤出大同。

重用宦官的後果,導緻20萬明軍在土木堡之戰全軍覆沒,朱祁鎮被俘

就在撤軍的關鍵時刻,王振突發奇想,建議明英宗繞道蔚州(如今的魏縣),也可以向家鄉的父老鄉親顯擺一下自己的威風。

但走了40裡的時候,王振卻突然改變主意,火速傳令大軍繞道宣府,傳回大同,由來時的居庸關回京。

由于行軍路線屢次更改,士兵們早已經疲憊不堪,眼看大軍馬上可以安全進入居庸關。就在這個時候,瓦剌騎兵從後面追了上來,明軍五萬殿後的騎兵全部戰死。

五萬明軍的犧牲,也為大部隊的撤退争取到了三天的時間。邝埜要求大軍趕緊駛進居庸關,但王振卻不同意,他要求大軍全部退守土木堡,明英宗聽從了這個建議,明軍是以喪失了最後一次安全撤離的機會。

重用宦官的後果,導緻20萬明軍在土木堡之戰全軍覆沒,朱祁鎮被俘

土木堡隻是一塊高地,由于明軍倉促應戰,死傷慘重。在一片混亂之中,護衛将軍樊忠大聲呵斥道:“吾為天下誅此賊。”

随後,樊忠掄起了金瓜将王振砸死,自己也被瓦剌軍亂箭射死。

在土木堡之戰中,誤國害民的王振終于得到了應有的下場,但明朝的20萬精銳部隊全軍覆沒,明英宗也被俘虜,明朝的指揮中樞被摧毀。

瓦剌大軍的鐵騎順勢南下,目标直指明朝的統治中心北京,大明王朝危在旦夕,此時有一個人挺身而出,扭轉了敗局,他就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于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