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朱祁鎮的表現如何?能擔得起戰神的稱号嗎?

對于土木堡之變中,明軍被瓦剌打敗一事,很多明粉一直對此十分痛心,以當時欣欣向榮的大明,怎麼可能會打不過這麼一個小小的瓦剌的?

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朱祁鎮的表現如何?能擔得起戰神的稱号嗎?

而敗就敗了,關鍵是敗相很丢人,連明英宗朱祁鎮本人都被顧慮,永樂時期所積攢下來的大明精銳也就是損失殆盡,這實在是太傷了,也太恥辱了。

是以,後人紛紛将所有的怨氣都傾注在明英宗朱祁鎮一人身上,不斷地進行嘲諷和指責。然而實話實說,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的表現,真的達到了被萬夫所指的惡劣程度了嗎?把“大明戰神”這樣蔑稱扣在他的頭上,合适嗎?

自永樂帝五征蒙古之後,明朝北部的邊防便逐漸趨于平穩,在接下來的仁宣兩帝,都以發展國内經濟,減輕人民壓力為主,對于北方的蒙古以防禦為主,對于蒙古内部的政變等大事都不進行絲毫的幹預。采取較低姿态,在應對蒙古使團的時候,也秉持着薄來厚往的原則,換來了明蒙之間朝貢體系的往來。

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朱祁鎮的表現如何?能擔得起戰神的稱号嗎?

而與此同時,蒙古的諸部逐漸統一在瓦剌的麾下,形成了一股較為強大且不可忽視的力量,又開始不斷地騷擾明朝邊界,而仁宣二帝對此都是能忍則忍。

仁宣二帝時期不斷縮邊,所帶來的最為直覺的後果就是邊備的廢弛,軍屯土地遭到大量的侵占和喪失。還有很多屯墾的士兵被其他各種差役所占,根本就沒有空餘時間去耕種,導緻這些軍用屯田荒蕪了起來。

同樣的,在名将方面,自成祖以後,天下太平,老一輩的武将死的死,老的老,而新一輩在和平時光長大的将領,非常腐敗疲軟,A錢殘暴,吃喝玩樂無所不沾。

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朱祁鎮的表現如何?能擔得起戰神的稱号嗎?

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明英宗朱祁鎮想要浩浩蕩蕩地讨伐蒙古,重制太祖皇帝和成祖皇帝時期的輝煌,這不是在鬧嗎,他以為大明将士的戰鬥力還是朱元璋和朱棣時期那般英勇擅戰?

是以土木堡的慘敗應該歸咎于明英宗朱祁鎮,沒有充分地認識到邊防體系、将士作戰能力都已經大不如前,再加上不懂軍事的他胡亂指揮,導緻了從觀感上這場戰敗得太離譜,太不堪入目了。

實際上,如果僅僅隻是指揮太爛,再加上盲目自信的話,還不至于讓朱祁鎮獲得“大明戰神”這樣的蔑稱。

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朱祁鎮的表現如何?能擔得起戰神的稱号嗎?

假設當時朱祁鎮能夠較高的姿态戰死在沙場上,而不是成為俘虜,并在後來替瓦剌扣關叫門的話,後世對他的評價絕不會像現在這麼糟糕,頂多批評他熱血過頭,并被宦官王振所懵逼。

但就是因為他還活着,并成為了俘虜,做了一系列辱沒皇室尊嚴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複辟後的他還把救國有功的于謙給殺了,并且整個為政期間幾乎看不到任何的閃光點,這一切的一切才最終導緻了其獲得了“大明戰神”稱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