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位嶽飛後人,寫盡了民國大師的風骨

中國曆史上,曾經有四次大規模南渡。

所謂南渡,幾乎都是迫于無奈,在中原無法立足,才會選擇偏安江表。

第一次:晉人南渡。

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揮軍南下,西晉都城洛陽與長安相繼失守。司馬睿偕王導渡江,中原士族随之衣冠南渡,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延續百年。

這位嶽飛後人,寫盡了民國大師的風骨
晉元帝司馬睿(276-323) 圖檔來源:wikipedia

第二次:宋人南渡。

靖康二年(1127年),金國攻取北宋東京(今開封),徽欽二帝被俘。宋欽宗之弟趙構率宋室南渡,遷都于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同樣延續了百餘年。這也是曆代中原漢民族南遷規模最大的一次。

這位嶽飛後人,寫盡了民國大師的風骨
宋高宗趙構(1107-1187)

第三次:明人南渡。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此後清兵入關,明朝宗室在南方相繼建立多個政權。但這次,他們沒有前兩次那麼幸運,南明(又稱後明)諸政權不到20年就迅速覆滅。

這位嶽飛後人,寫盡了民國大師的風骨
1645年秋,明清對峙形勢圖。 圖檔來源:網易

而第四次則發生在抗日戰争時期。

日軍侵華,大量國人由中原遷往西南之地。由此,史學大家陳寅恪不禁對家國與個人命運發出慨歎:「南渡自應思往事,北歸端恐待來生。」

然而出乎陳寅恪意料的是,前三次南渡,中原就此易主;抗日戰争時的南渡,卻隻用了不到十年就完成了北歸。

那麼,為何隻有這次南渡,最終得以北歸呢?

著名作家嶽南為此專門撰寫了《南渡北歸》一書。在前不久的一次直播中,他專門為知鴉學友講述了他對這次北歸的了解以及他創作的緣起。

這位嶽飛後人,寫盡了民國大師的風骨

嶽南指出:國人之是以能夠以勝利者的姿态北歸,沒有淪為日本侵略者的階下囚,除了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最核心的原因還是那八年艱苦卻又堅定的抗戰,而知識分子在其中起到了引領精神的重要作用。

越是危難時刻,越能看出風骨。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與求知精神,在這第四次南渡時期展現得淋漓盡緻。而想要了解這批知識分子的生活、學術和精神世界,嶽南的《南渡北歸》三部曲無疑是個極佳的選擇。

據嶽南親口所說,他是嶽飛的第三十一代孫。或許正因如此,他很重視中華民族的血脈和精神。

有人說崖山之後再無中華,然而,嶽南卻說崖山之後還有中華。這是因為,中華民族文化積澱深厚,不會輕易磨滅。

嶽南寫作《南渡北歸》的緣起是在2003年,他來到了四川李莊這個抗戰時期的文化中心,寫出了《李莊往事》,描述了李濟、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夏鼐等一批文化精英的故事,也是以萌發了為民國大師創作群像的念頭。

這位嶽飛後人,寫盡了民國大師的風骨
李莊古鎮位于宜賓東郊長江南岸,有「萬裡長江第一古鎮」之稱。 圖檔來源:搜狐個人賬号-秋風無痕人有憶/攝

要寫一批人、一個時代當然不是件容易事。嶽南花了八年時間,多次到江南和西南邊陲實地采訪考察,并搜閱了大量珍貴資料,才完成了《南渡北歸》。

這套書也沒有辜負他的心血,一經面世就引發熱烈反響。據嶽南透露,《南渡北歸》銷量現已達到120萬套,平均每個月就能售出1萬套。

那麼,《南渡北歸》到底寫了什麼,才能夠成為長期暢銷書?

這個問題,恐怕還要從書中濃墨重彩描繪的西南聯大,這座在烽火中屹立不倒的名校說起。

1937年11月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組成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由于長沙接連遭到日軍轟炸,學校又于第二年遷入昆明,并在1938年4月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這位嶽飛後人,寫盡了民國大師的風骨
西南聯大三校上司合影,左起依次為查良钊(原西南聯大訓導長)、胡适(時任北大校長)、梅贻琦(時任清華大學校長)、 黃珏生(南開大學秘書長)。 圖檔來源:搜狐

嶽南告訴我們,當時,南開校長張伯苓經常在重慶,北大校長蔣夢麟負責溝通重慶與昆明,隻有清華校長梅贻琦長期留在昆明,故而一直擔任常委會主席,是西南聯大真正的主心骨。

梅贻琦無疑是位偉大的校長和真正的教育家,他把清華的很多教育理念都帶到了西南聯大,比如通識教育,又比如體育教育。

說到重視體育,這可是清華的悠久傳統。早在20世紀20年代,清華就有一套嚴格的體測标準,包括爬繩15英尺、跳遠14英尺、遊泳20碼(1碼相當于0.91米)等等,有一項不及格就不能畢業。

著名學者吳宓和梁實秋都曾因體育測試不過關而補考,前者還是以耽誤了畢業,在清華多待了半年才去留洋。

在這些規定背後,是體育部主任馬約翰的一片苦心。他深感清華學生體質之弱,出國必成「東亞病夫」受人譏笑,是以定下這套标準,督促學生積極鍛煉,強健體魄。

2017年,清華又把廢除了的校規撿了起來,規定大學生必須學會遊泳才能畢業。現在的清華學子們,也能體會一把民國大師們體會過的「無體育,不清華」校風了。

這位嶽飛後人,寫盡了民國大師的風骨
今天清華校内的馬約翰像。

不過嶽南認為,對西南聯大來說,最重要的還不是這些教學理念,而是三個學校之間的平衡。

他指出,在西南聯大,來自南開:北大:清華的學生比例是2:5:7,加上清華是由庚子賠款建立的學校,比南開和北大要有錢得多。為了避免三校之間的教學資源不平衡,以緻産生内部沖突,梅贻琦做出了很多努力,才使得西南聯大能夠維系到抗戰勝利後。

但是,這所聯合大學的完整性有這麼重要嗎?

其實,當時的聯合大學本來不止西南聯大這一所。

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在西安組成了西北聯大,又因為轟炸去了漢中,結果不到一年就垮了,被蔣夢麟評價為「三個人穿兩條褲子,互相牽扯,誰也走不動」。

暨南大學等上海高校在福建成立了東南聯大,也隻維持了一年半的時間。

通過對彼時中國整體教育情況的分析,嶽南得出結論:三個聯合大學,兩個都垮了,要是西南聯大也垮了,豈不說明中國人真是一盤散沙?為了證明中國人可以聯合起來,可以辦好大學,梅贻琦才如此堅持,從中斡旋。

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西南聯大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包括170多個院士,其中還有後來獲得諾貝爾獎的楊振甯、李政道。

這位嶽飛後人,寫盡了民國大師的風骨
電影《無問西東》中的西南聯大上課場景。 圖檔來源:豆瓣

1941年清華30年校慶,受到了「中邦三十載,西土一千年」的高度贊譽,說清華隻用了三十年就達到了西方千年大學的水準。那個時期的中國學術水準達到了一個高峰,在很多方面,我們至今都無法超越。

嶽南的《南渡北歸》,寫的就是這樣一個時代,這樣一群人。

在「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語)的精神影響下,在連天的轟炸與炮火中,他們懷着滿腔熱血,求知若渴,将知識、文化與希望的火種傳遞下去,用生命書寫了大師二字的含義與價值。

西南聯大培養了一批愛個人、愛老師、愛學校以及愛國的知識分子,這種大愛的精神也支撐着中華民族在這第四次南渡時堅守本心,最終成功北歸。嶽南如是說。

這位嶽飛後人,寫盡了民國大師的風骨
西南聯大紀念碑,立于1946年三校北歸複校之際,位于昆明原聯大校址(今雲南師範大學校内)。

由此可知,《南渡北歸》的意義,就在于展現這批知識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身上反映的這種精神。

然而,令嶽南扼腕長歎的是,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中辦學,抗戰勝利後反而亂了起來。

1945年的學生運動,導火索是國軍扔手榴彈導緻學生四死一傷。西南聯大常委、著名曆史學家傅斯年在信件中說:「此等慘案有政治作用者豈有不充分利用之理?四個棺材一條腿,真奇貨可居,全昆明鬧得不亦樂乎。」

傅斯年既不願看到學生運動,也不願意看到學生被暴力鎮壓。不過,他的想法注定無法改變曆史的走向。

這位嶽飛後人,寫盡了民國大師的風骨
熱播劇《覺醒年代》中的傅斯年。 圖檔來源:優酷

嶽南書中那句「大師遠去再無大師」,當年引發了很多争議。但是現如今,我們确實缺乏培養大師的土壤。

一是因為那種淨土般的治學環境不複存在,大學教育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二是因為人們接收到的資訊多了,想法也變多了,反而失去了戰争年代那種不問前路、一心向學的純粹心态。

陳寅恪所強調的獨立自由精神,在西南聯大這個桃源淨土固然頗為受用;但當武陵人出了桃源,回歸現實,就會受到種種客觀因素的掣肘。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這振聾發聩的錢學森之問,或許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南渡北歸》,通過探索西南聯大和陳寅恪、梅贻琦、傅斯年等衆多民國大師們的故事來找到答案。

《南渡北歸》系列固然發人深省,廣受贊譽。但也有質疑的聲音,認為這書算不上信史,加入了太多作者主觀的情感色彩。

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嶽南卻表示,不加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那他還寫什麼《南渡北歸》?寫點風花雪月不好嗎?

說到這裡,嶽南的态度可謂慷慨激昂,他就是要讓文字獨樹一幟,就是要借這個題材表達自己的愛恨情仇。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文字有了情感才注入了靈魂,大師們的形象也因而變得鮮活立體。

看着看着,你自然就能領略到獨屬于那個時代的風骨與精神,你會歎息大師不複存在,也會慶幸他們曾經存在過。

這位嶽飛後人,寫盡了民國大師的風骨
民國知識分子群像。

《南渡北歸》寫得好不好?銷量已經足夠證明。

至于是不是信史,有多大價值,就留給後人去評說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