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二屆中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發展大會專家聚焦媒體創新人才培養

作者:MtimeTime.com
第二屆中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發展大會專家聚焦媒體創新人才培養

第二屆中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發展大會"整合媒體創新人才沙龍"主辦方圖為

北京10月19日電(記者高凱)召開了第二屆中國廣電媒體融合發展大會"融合媒體創新人才沙龍",來自廣電總局、各大專院校、招聘平台的行業專家圍繞媒體深度融合背景、媒體人才創新培養等話題展開探讨。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黨委書記、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朱燕南強調,"制度是人才聚集,人才聚集事業興旺發達"。他認為,員工和機關要成為"合作夥伴",才能實作個人與組織的效益共赢,減少人才流失。此外,在考核和分發上增加新媒體的傾斜度,媒體人才發展空間可以擴大。"目前,濟南廣播電視台已實行'頻道公司'和演播室、事業機關模式,落實'導演授标令',江蘇廣電台設立'綜合傳播優秀員工'等獎項,安徽廣播電視台規定,個人媒體工作室在培育第一年的淨收入均歸個人所有, 而正式營運通過評估後,利潤将按台灣的55%分割。

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素提到,舉辦媒體創新人才沙龍,不僅是貫徹落實中央媒體人才調配資訊的具體做法,也是解決目前痛點和難關的必要措施。進一步探索創新的全媒體人才培養模式、疊代式人才培養理念,加強高校與媒體機構之間的對接,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授、現代傳播主編嚴表示,作為一個更加先進文明的現代舞台,資訊現代化進一步實作了物質繁榮、财富增長、科技進步和效益提升的加速勢頭。但在資訊現代化的程序中,身份分化、輿論難以調整、價值枯萎、叙事解構、韻律消失等同時存在,也是不容忽視的。這種沖突比工業現代化更為劇烈,與全球社會資訊化帶來的流量速度加快、傳播延伸和媒介化程度的深化密切相關。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陳長峰表示,創新型人才應具備基本的人文素質、洞察力、敬業精神和學習新技術。是以,跨媒體時代叙事能力所需的知識素養與傳統時代不同,需要大量的内容和内涵。"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技術學院的課程目前包括三類,基礎、應用、頂石,其核心是實踐。

河北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授韓立新作了題為"新藝術與傳教士人才培養的兩個次元"的演講。他說,新聞傳播學科現代化的内涵包含在中外學者對人文危機的讨論中,主要展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現代科學技術與新聞傳播知識體系的融合,二是現代工業和資訊社會傳播對傳統農業社會傳播理念的繼承和創新。 概念。其中,現代科技與新聞傳播知識體系的融合是外觀和手段,現代工業和資訊社會對傳統農業社會傳播理念的傳承和創新是本質和目的。

天津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陳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建議在教學過程中,要引進科研方法,把教學工作作為一項有待完成的科研任務,從中培養問題意識,鼓勵問題, 為了促進學生從學習到學習,從智慧到可以做有效的轉化。通過教學實作對知識技術的運用、創新、跨界、認知,從概念到實踐,做好科研教學,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科學精神、問題意識、科研方法、創新思維、探索技能等研究或探索因素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引導他們探索問題,建構知識體系。

作為企業代表,獵獵北京分公司總經理朱嘉英分享了一組資料。根據亨廷大學的資料,從中國影視文化産業人才流動資料來看,影視文化産業流入華北地區的人才比例為46.73%,流入華東地區的人才比例為27.34%。就2020年上半年人才流向的省份而言,北京占45.07%,位居全國前四,上海、廣東、浙江并列。這些省份多年來一直引領影視文化産業的發展,産業與人才相輔相成,影視文化産業已經形成了較好的人才吸引力,成為人才流動的熱門領域。(完整)

來源: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